政策性金融工具繼續擴容。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接續政策措施,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延續6月份恢復發展態勢,但恢復基礎不牢固。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及時果斷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規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又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來。
會議提出,在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同時,再實施19項接續政策,形成組合效應,推動經濟企穩向好、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其中就包括,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依法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傳導效應,降低融資成本。
“盡管政策性金融工具屬于金融政策,但若忽略加杠桿主體的差異,其對基建投資的實際作用類似于***預算內投資。8000億政策性銀行貸款額度的增加,配合3000億政策性金融債用作項目資本金,預計能夠拉動至少1.1萬億元基礎設施投資。”此前,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就曾分析,政策性金融工具更加靈活,參考2015年專項建設債券的經驗,若有需求,不排除政策性金融工具繼續擴容的可能性。
明明認為,收入增速下降和支出需求增加,是短期內財政面臨的雙重考驗,存量工具的***力度對于整個下半年而言可能稍顯不足,財政或需要推出增量工具予以支持。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有助于更好地解決重大項目資本金到位難等問題,撬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更好發揮投資在補短板調結構、穩就業促消費的綜合效應,促進經濟穩步恢復發展,保障宏觀經濟大盤穩定。
8月22日,人民銀行行長、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主任易綱主持召開部分金融機構座談會。會上指出,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對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相關項目的支持力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并帶動貸款投放。
根據此前介紹,為解決重大項目資本金到位難等問題,人民銀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規模共3000億元,用于補充投資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一段時間,這一創新金融工具已在全國多地加速密集落地。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落地時間緊、任務重,盡快實現投放,即可為重大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
例如,截至8月14日,云南省已投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24個,投放基金額度151.52億元;在廣東,為實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盡快落地,接連投放多筆國開基礎設施基金、農發基礎設施基金,為擴大有效投資注入金融“活水”——8月11日國開行廣東分行簽訂廣東省首單基礎設施基金項目合同2936萬元并實現首筆投放,有效解決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白水寨自來水廠升級改造項目的資本金缺口問題;12日,農發行廣東省分行投放廣東省首筆農發基礎設施基金5862萬元,作為項目資本金用于支持惠州港荃灣港區5萬噸級液化烴碼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