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阿詩瑪》《孔雀公主》《相約在鳳尾竹下》……如果不盤點,我們都不知道記憶中有這么多迷人的云南少數民族電影。最近出版的《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對云南少數民族電影近70年的發展進行了詳盡梳理和研究。
對“少數民族電影”的界定,電影理論界曾有爭議。1996年,學者王志敏提出衡量“少數民族電影”的三條原則:文化原則、題材原則和作者原則――少數民族電影應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保證少數民族文化特征方面,題材原則是重要的,作者也應具有少數民族的文化身份。程郁儒教授則認為,少數民族作者在電影創作中的缺位,有歷史與文化的原因,不能脫離歷史場景去評說。學者饒曙光在《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一書中指出,正是不同身份的導演從不同角度創作,才構成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多元景觀。不可以把少數民族身份(不管是“血緣身份”還是“文化身份”)作為判斷和衡量少數民族電影的前提,更不能使之成為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標準。
《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史》采用了后一種說法,以“題材”來界定。
云南自然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高山、峽谷、丘陵、盆地、巖溶地貌遍布,江河湖泊交錯縱橫,氣候立體。在氏族社會時期,云南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經歷代不斷遷徙、分化、演變、融合,如今在這塊熱土上,聚居著彝、白、哈尼、傣、壯等25個少數民族,他們與漢民族一起,創造了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
從1954年《山間鈴響馬幫來》誕生以來,以云南少數民族為題材的電影共拍攝了130多部。
《神秘的旅伴》《蘆笙戀歌》《五朵金花》《阿詩瑪》《從奴隸到將軍》《孔雀公主》《相約在鳳尾竹下》《青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