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中國之聲、央廣新聞、爆三樣等
北京時間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
中國最新研制的貨運飛船——天舟一號
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217天的等待
天宮二號終于等來了天舟一號!
一起來看看振奮人心的現場圖!
點火↑
發射↑
飛向空中↑
船箭成功分離↑
太陽帆板打開,標志著發射成功↑
視頻值得收藏!天舟一號升空全過程↓(來源:央視新聞)
從神一到神十一
中國航天將一個個新高度
標記在浩渺太空
這一次,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伙伴
天舟一號
浩瀚星空,屬于中國的身影越來越多!
據報道,天舟一號的發射是中國首次將自主研發的貨運飛船送入太空。它身高10.6米,體寬3.35米,體量與和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相當,但肚大能容,物資上行能力約6噸,推進劑補加能力約為2噸,上行載貨比(貨物重量占整個飛船的總重量的比例)達0.48,優于歐洲、日本等國的現役貨運飛船,快遞貨物經濟實惠。
所以說,把天舟一號比作一位太空“快遞員”,一點也不夸張!
天舟一號,
不僅僅是“快遞小哥”那么簡單
給航天員送吃的、用的,給航天器送推進劑
“天舟一號”上天后,任務可不輕。它將在太空展開近半年的飛行任務,并與天宮二號進行3次交會對接,3次在軌補加,而這些任務都是為了進一步驗證中國空間站的技術需求。
給航天員送吃的、用的,給航天器送推進劑——天舟貨運飛船的任務就是為了完成這兩件事。
未來,我國要建造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這就需要給航天員運送所需的生活、工作物資、空間站軌道控制正常運轉所需的推進劑。
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就是面向我國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物資運輸補給任務而全新研制的航天器產品。
將驗證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技術
因為天舟一號“只運貨、不送人”,它被一些媒體形象地稱為“快遞小哥”。而與那些把盒子放在前臺,客戶還得出來取一趟的快遞小哥相比,天舟一號通過“交會對接”實現“送貨上門”,服務相當“到位”。
在3次交會對接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天舟一號將開展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即把交會對接的時間控制在幾個小時內。
快速交會對接的實現,有利于提高飛行器在軌飛行的可靠性,減少交會對接過程中包括軌道控制等在內的產生的資源消耗。同時,“快速”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地保障飛行器,方便未來空間站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天舟一號將對天宮二號進行“太空加油”
給航天器送推進劑也被稱為“太空加油”,一個航天器的壽命長短與推進劑緊密相關,許多情況下,航天器都是因為推進劑消耗殆盡才結束使命,而并非是設備本身的損耗。
本次任務中,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實施我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并計劃開展多次推進劑補加試驗,突破和掌握推進劑補加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解決能源供給問題。
此次飛行任務是中國天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組成的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實用性亮相,將為中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重要技術基礎。這一次將要試驗的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是在為未來我國空間站的建設搭橋鋪路。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二部研究員楊宇光說:
貨運飛船將開創人類太空長期駐留時代。
航天專家還將視線投向更遠的未來,例如建設月球基地或火星基地,必然需要降低貨物運輸的成本。
“快遞小哥”如何確保貨運物資安全
人們將天舟一號形象地稱為太空“快遞小哥”,那么這樣一個大塊頭的“快遞小哥”怎樣確保運送貨物的安全呢?
“天舟一號塊頭雖大,卻有一顆細膩的‘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載人航天器總體研究室副主任張健說,飛船內壁四周全部設置為貨架,中間留出一條矩形通道供航天員通行,航天員身處貨架通道中,可以隨意走動、轉身、取放貨物。
為提升天舟一號承載量,飛船內部采用了高效承載貨架設計。張健說,表面上看,這些貨架和普通的儲物格類似,但其細節和構型都經過科學分析論證。貨架采用基于蜂窩板、碳纖維立梁的梁板結構,形成大量的標準裝貨單元,傳力效果好。
由于天舟一號運送的物資中有許多精密儀器設備和航天員用品,裝載物資的貨包必須具備保護功能。貨運飛船機械總體主管設計師郭軍輝介紹,新研制的高科技貨包外觀呈清新的乳黃色,采用新型抗菌防潮防霉布料,可確保貨物在貨包中存放一年。此外,針對不同體積、形狀的貨物,還進行了定制化和系列化設計。
“100多個大小不一的貨包,將確保天舟一號的貨運物資完好地運送到天宮二號。”郭軍輝說。
天舟一號的“太空加油”技術是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一支年輕的研制團隊歷時近十年攻關完成的。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填補了中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空間推進領域的又一次技術跨越。
十年前,俄羅斯提出可以提供技術合作,但“補加技術中國人搞不出來,你們的飛船,必須配套我們的系統”。而現在,這幫年輕人有理由驕傲,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應:“等著瞧吧,我們自己的太空加油就要實現!”
作為我國首艘貨運飛船,
天舟一號值得每個中國人驕傲!
據爆三樣(ID:sdbaosanyang)了解到,
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兩個山東小伙也為天舟一號做了不少貢獻,
老爭氣了!
航天指控中心的
山東“福將”
今年30歲的張福臨來自山東高密,現任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站信息處理組組長,工程師,主要負責火箭發射任務中測控數據的收集、分類、轉發、處理等工作,圓滿完成過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首飛等20余次航天發射保障任務。
崗位上的疑難雜癥,只要到了他手里,總能得到解決。在領導和同事們心中,張福臨就是指控中心的“福將”。
實戰任務中,張福臨所負責的信息處理分系統,可以說是整個發射中心的核心大腦。在火箭飛行階段,雷達、遙測、光學等種類繁多、型號各異的測控設備,每秒鐘都要產生海量測控數據。這些測控數據都要通過中心機系統準確收集到位、合理進行分類、嚴謹挑選使用、按需處理變換、及時轉發送出,從而使領導專家對火箭飛行姿態、衛星運行狀態進行準確判斷和決策。
為確保實戰任務中設備硬件長時間連續工作的可靠性,張福臨組織對設備進行100小時拷機試驗,5天時間,他累了就在桌子上趴著打個盹,困了就在折疊床上瞇一下,餓了就泡碗面湊合一頓。軟件方面,張福臨找相關單位借來了20余次實戰任務的歷史數據,一遍遍地跑軟件、對比數據處理結果,經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有幾次,張福臨從椅子上起來時,險些摔倒在地,幸虧同事手快扶了一把。
“在海量的數據中,如果有一個處理錯誤,都有可能對領導專家正確決策造成干擾,甚至影響火箭發射任務的成敗,山大的壓力都快把我個頭給壓扁了!”張福臨說自己不得不拼。
“老司機”愿為航天事業開一輩子車
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中心司機焦國彬是個有13年駕齡的“老司機”了。他駕駛車輛碾過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到過崇山峻嶺間人跡罕至的山路,壓過遙遠的海島椰林的泥濘鄉道,沒有發生一次事故,安全行車總里程超60萬公里。焦國彬明白自己的工作雖小,但也是航天事業的一環,不能因為自己工作出問題而影響指控中心。
焦國彬說:“我是一個農村娃,如果不是與航天結緣,或許這輩子還真到不了這么多地方。如果可以,我愿意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開一輩子的車。”
我們中國的航天事業能夠
不斷取得傲人成績,
是因為一直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付出,
請不要忘了為這群航天人點zan!
請讓這條消息在您朋友圈里
驕傲的擴散!
為中國航天加油!
快來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