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56個民族怎么變成55個了的知識,其中也會對56個民族為什么變成55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國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漢族占大多數超過500萬的是蒙古滿藏回土家苗狀***爾族彝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記得采納啊
供人是56個民族,其中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目前有個穿青族,為未定民族,主要是爭議;有的認為是土著,有的認為是漢族分支,有的說是漢族和當地土人通婚而成。
兩個原因:
首先,除了滿蒙藏維四族之外,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都屬於本部民族,同文同宗,同根同源。滿蒙藏維和我們之間不具備這種親緣關系。
第二,我國系統的民族調查發生在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民國時期不可能有五十六個民族的說法,況且我們的國家其實不只有五十六個民族,還有不少未識別民族被歸算在五十六個民族當中。
在舊中國,由于存在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確定。
新中國建立以后,為改變舊中國民族成份和族稱混亂的狀況,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務機關組織科研隊伍,對全國提出的400多個民族名稱進行識別。
加上原來已經公認的民族1983年共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成份。
第一階段
是從1950年到1954年,經過識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
其間,除蒙古、回、藏、***爾、苗、彝、朝鮮、滿、瑤、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確認外,其他被確認的少數民族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侗、
東鄉、納西、拉古、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27個民族。
民族學家黃現璠對壯族的確認,方國瑜對納西族的確認,都曾做出過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
是從1954年到1978年年底,確認了土家、畬、達斡爾、么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后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后改為毛南)、珞巴等16個少數民族;
第三階段
是從1978年到1987年。1979年確認了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至此,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
民族識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領導的一次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作。
它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標準,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構成,是中國***把馬列主義的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在民族識別三個階段的工作里,費孝通、黃現璠、夏康農、秋浦、翁獨健、李有義、李安宅、吳澤霖、方國瑜、楊成志、楊堃、吳文藻、江應梁、劉咸、林耀華等等20世紀中國人類學界和民族學界的名家,及大批學者、民族工作者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擴展資料:
民族區別的特征
1、民族語言
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不同民族各自使用的語言,是民族內部相互聯系的主要工具,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穩定的、最顯著的特征。它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一方面,民族語言的發展變化受民族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凝聚著人們長期實踐所獲得的知識。各民族共同語言因受不同民族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具有不同的特點。另一方面,民族語言的發展狀況對民族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沒有民族共同語言,人們就不能形成統一的民族。因此,具有單獨的共同語言,自然應該看作形成為單一民族的重要依據。
2、民族地域
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一個民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域,在地理上聯成一片,沒有被巨大的自然界線(如高山、海洋等)所分割,在政治上基本統一,沒有長期被國家或者其它政治區劃所分割,它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一個民族的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都依此而形成和發展。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自己共同的地域,長時期地被分割,已經具備的語言、經濟生活和心理素質等民族特征,久而久之,必將導致彼此之間的嚴重差別,最終導致統一民族的解體。
當然,一個民族的成員并不是永遠固定在一個共同的地域,因謀生、經商、遷移和戰爭等原因,會出現民族雜居或散居的現象。
可以說,某個民族共同體一旦形成以后,其民族特征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爾后即便這個共同體的人們各居異處,失去了原先的共同地域,他們在當初共同地域上形成的民族特征卻未必就隨之消失。
3、民族生活
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一個民族內部隨著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換日益頻繁,商品流通逐漸增長,各個不大的地方市場集中成為全民族市場,從而使各地區相互依存,把人們結合成一個整體的經濟聯系。
民族內部的這種經濟聯系在各個民族中,由于社會發展水平高低不齊,必然會有差異。但是,如果沒有這種經濟聯系和共同的經濟生活,民族的形成和存在是不可能的。
反之,如果一個民族的各個部分在經濟聯系上長期地割斷聯系,它們就會被同化于其他民族,或者與其他民族一起形成新的民族。這是斯大林考察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歐美許多民族后,得出的科學結論。
4、民族素質
指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它是一個民族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
通過語言、文化藝術、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人民的熱愛和對鄉土的眷戀等形式,表現本民族的愛好、興趣、氣質、性格、情操和自豪感。
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經濟生活及其歷史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一定的人們逐漸意識到他們屬于一個民族。這種民族自我意識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穩定性。
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語言等特征都已發生了變化,但他們的民族自我意識仍明顯存在,成為個別特征中最不易變化的一個特征,因而成為民族識別中必須加倍重視的標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民族識別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別林斯基
泱泱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五千年的時代更迭。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面貌煥然一新,無數的血液也注入了中華民族,成就了一方全新的天地。那些屬于我們的時代記憶,那些永遠堅強卻始終純粹的華夏兒女們,都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在冊的少數民族一共有400多個。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少數民族最終被劃分為55個,而56個民族最終團結一致,為了中國的發展而不懈奮斗。
民族團結
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愛我中華》唱響,無數人思緒紛飛。如今的中國已經擁有了56個民族,56個民族雖然在歷史淵源、風俗習慣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卻始終保持著兄弟般的關系,無法撼動。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原本擁有400多個少數民族。400多個少數民族為什么成為了后來的56個民族?那些消失的少數民族們現在有著怎樣的時光?從400個民族到56個民族,中國一直行走在民族調查與鑒別的道路之上。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山川阻隔,形態各異,這些因素促成了美妙的自然景觀,也成就了無數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在古代,因為歷史原因的復雜,統治者們一直對少數民族采取抑制與壓迫的政策,少數民族是并不合法的存在,有的少數民族甚至是中原大地的敵人。
迫于社會環境的巨大壓力,那時候的少數民族從不表露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具體的少數民族的數量依舊不為人知。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開始著手對少數民族的恢復。與此同時,各個民族之間的平等意識也逐漸加強,眾多的少數民族紛紛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挺身而出,那些曾經沉寂的少數民族也漸漸嶄露頭角。當時的中國已經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上日程,為了開始少數民族的工作,國家開始了民族識別的工作。
長路漫漫
民族識別,追本溯源,就是確立民族的成分與民族的名稱。1953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少數民族的民族識別工作,而當時的結果既讓人驚訝又讓人十分為難。從得到的統計數字來看,中國那時候的少數民族有400多個,而各個少數民族也情況各異。
每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命名都有自己獨特的***,有的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命名,有的人則用音譯過來的漢字命名,其中不乏用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命名的少數民族,一時之間,中國的民族情況錯綜復雜,十分混亂。
對于開展剛剛開始民族識別工作的中國來說,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捋順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中國的民族有著大雜居、小聚居的歷史特點,因此各個民族之間在相互影響,文化也在相互滲透,民族融合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在長期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各個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血源等方面也在發生著變化,也就是說,在上報中央的400多個少數民族中,有很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他們或許是漢族,或許是其他民族的分支,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眾多民族對自己曾經的血緣與根脈也一知半解。
那時候的人們對少數民族的理解并不深刻,這也產生了許多的烏龍。一些民族原本是漢族人口,卻在歷史發展中遷入少數民族,于是就將自己當成了少數民族血統,從前云南地區的蔗園人便是如此。
與此同時,在福建、浙江等地區也出現了奇特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完全漢化,絲毫不存在任何的少數民族特點,因此并不能稱為少數民族。但是歷史上的他們曾經受人欺凌,遭到排擠,因此在這些民族的人們的心中,他們一直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而不是漢族。
在1953年完成初步的審查工作之后,中國確立了183個民族本體。
展望未來
1954年到1964年,對少數民族已經有了初步了解的中國開始了民族的重新歸類與整理。中國首先將工作的中心放在了云南省,云南省地處西南地區,民族情況十分復雜,民族分支眾多。經過了漫長的分析與整合,中國確定了土家族、達斡爾族等15個少數民族。
1965年與1982年之間,中國國內的環境復雜,關于少數民族的整合與歸類的工作也暫時告一段落。在這個時期,中國只是將***地區的珞巴族確立為官方認可的少數民族。不久之后,云南地區的基諾族也獲得了少數民族身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經濟、政治步入正軌,少數民族的工作再次有條不紊地展開。地方開始確立專門的少數民族鑒別機構與行動小組,深入各個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獲得少數民族頭銜的民族越來越多,而中國確認的少數民族數量也由原來的十幾個增到了后來的55個。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束,中國的民族探索最終塵埃落定,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加上漢族,中國成為了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
盡管個56個民族已經確認,但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的分類與歸屬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中國也一直在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盡力調和,少數民族的名稱、人數也存在著一定范圍內的改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所有的少數民族改變全部完成,自此,轟轟烈烈的尋找少數民族的活動落下帷幕。
從原來的400多個少數民族到后來的56個民族,中國不僅展示了強大的民族實力,更向世界表明了我們的決心。我們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國家,但這并不會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恰恰相反,56個民族如石榴籽一般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便可以戰勝任何的艱難險阻,實現我們的偉大復興。14億中國人民的夢想,56個民族的希望,我們攜手推進。
去年又新增了一個民族:穿青人,所以現在中國應該是57個民族。
56個民族怎么變成55個了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56個民族為什么變成55個、56個民族怎么變成55個了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