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生竹茹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生竹茹圖片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千金方》齒病第六
(論一首,方三十八首,灸法二首)論曰:凡齒齦宣露,多是疳,以角蒿灰夜敷齦間,使?jié)M,勿食油,不過二三夜,瘥。食油及干棗即發(fā),所以患齒者,忌油干棗及桂心。每旦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凡人齒齦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治齲齒及蟲痛方。
白附子知母細辛(各六銖)川芎高良姜(各十二銖)
上五味末之,以綿裹少許著齒上,有汁吐出,一日兩度,含之,亦治口氣。
又方切白馬懸蹄如米許,以綿裹著痛處孔中,不過三度。
治齒蟲齒,積年不瘥,從少至老方。
雀麥草一名杜姥草,似牛毛草,以苦瓠葉四十枚凈洗,露一宿,平旦取草屈長二寸,廣一寸,濃五分,以瓠葉裹縛之,作五六十裹子,取三年釅醋浸之,至日中取兩裹納火中,炮令極熱,納口中齒外邊熨之,冷則易之,取銅器以水納中,解裹于水中洗之,得蟲長三分,老者黃赤色,小者白色,多者得三四十枚,少者得一二十枚。
治蟲齒方莨菪子三合,如無,蔥子、韭子并得,以青錢七文,燒令赤,取小口罌子令可口含得者,將錢納罌子中,取一撮許莨菪子安錢上,令炮炮聲,仍與半合許水淋,令氣上,從罌出,將口含罌口,令氣莫出,用熏齒,冷復更作,取三合藥盡為劑。非止蟲齒得瘥,或風齒、齲齒、齒中病悉主之,口中多津,即吐之。
又方白楊葉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又方大醋一升煮枸杞根白皮一升,取半升含之,蟲立出。
又方取桃仁少許,以釵頭穿向燈上燒之,煙出,經(jīng)少時吹滅,即納入口安蟲齒上咬之,不過五六度。(一方作胡桃仁。
治疳蟲蝕齒根方。
地龍置石上,著一撮鹽,須臾化為水,以面展取,卻待凝濃,取以納病上,又以皂莢去皮涂上,蟲即出。
又方純麻子燭燼研,以井花水涂之。
又方黑羊脂、莨菪子各等分,先燒鐵鋤斧銎令赤,納其中,煙出,以布單覆頭,令煙氣入口熏之。
治齒齦腫痛,及蟲痛方。
黃芩甘草桂心當歸細辛蛇床子(各一兩)
上六味咀,以醋漿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日三夜二。
治齒有孔不得食、面腫方。
莽草(十葉)豬椒附根皮(長四寸者七枚)
上二味咀,以漿水二升,煮取一升,滿口含,倦即吐卻,日二三度。
治齒根腫方。
松葉(一把切)鹽(一合)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治齒根動欲脫落方生地黃綿裹著齒上,咋之,又咀,以汁漬齒根,日四、五著之,并咽汁,十日大佳。
治齒根動痛方。
生地黃獨活(各三兩)
上二味咀,以酒一升漬一宿,以含之。
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方。
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又方細辛(二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咀。以醋二升煎取一升,日夜旋含之。
又方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后不用朽人牙根,齒落不用之可也。
治齒間血出方。
以苦竹葉濃煮之,與鹽少許,寒溫得所,含之,冷吐。
又方溫童子小便半升,取三合含之,其血即止。
治齒出血不止方。
刮生竹皮二兩,苦酒浸之,令其人解衣坐,使人含其背上三過。仍取竹茹濃煮汁,勿與
治酒醉、牙齒涌血出方。
當歸(二兩)桂心細辛甘草(各一兩)礬石(六銖)
上五味咀。以漿水五升,煮取二升含之,日五六,夜三。
又方燒釘令赤,注血孔中,止。
治頭面風,口齒疼痛不可忍方。
蜀椒(二合)莽草(十葉)雀李根獨活(各二兩)細辛川芎防風(各一兩)
上七味咀。以酒二升半,煮三五沸,去滓含之,冷吐,更含之,勿咽汁。(張文仲有白術(shù)二兩)
又方雞屎白燒灰,以綿裹置齒痛上,咬咋之。
又方雞屎白以醋漬煮,稍稍含之。
又方煮枸杞汁含之。
又方生地黃(一節(jié)),蒜(一瓣)。上二味熟搗綿裹著痛上,咬之,勿咽汁,汁出吐之,日日
又方含驢尿,須臾止。
風齒疼痛,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三壯。
又以線量手中指至掌后橫紋,折為四分,量橫紋后當臂中灸二壯愈,隨左右。
●含漱湯
治齒痛方。
獨活(三兩)黃芩川芎細辛蓽茇(各二兩)當歸(三兩)丁香(一兩)
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含嗽之,須臾悶乃吐,更含之。(《古今錄驗》同,有甘草二兩)
又方含白馬尿,隨左右含之,不過三五口。
治齒痛漱湯方。
腐棘刺二百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旋旋含之,日四五度,以瘥止。
又方川芎細辛防風礬石附子藜蘆莽草
上七味各等分作末,綿裹如彈丸大。酒浸安所患處,含之勿咽,日三,刺破,極佳。
又方蚯蚓糞水和,作稠泥團,以火燒之,令極赤如粉,以臘月豬膏和,敷齒齦上,日三兩度,永瘥。
又方取自死蚯蚓干者搗末,著痛處,即止。
治齒齦痛、不可食生果方。
生地黃桂心
上二味合嚼之,令味相得,咽之。
又方馬齒莧一把嚼之,即瘥。
治牙癰塞、口噤不開方。
附子(大者一枚)黃連(十八銖)礬石(一兩)
上三味末之。納管中,強開口吹之,入喉間,細細吹之。
○喉病第七
(證一條,方五十首,針灸法二首)凡卒喉痹不得語,服小續(xù)命湯,加杏仁一兩。(方出第八卷中)
●烏膏
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臟熱,喉則腫塞,神氣不通,烏膏主之方。
生烏(十兩)升麻(三兩)羚羊角(二兩)薔薇根(切一升)艾葉(六銖生者尤佳)芍藥(二兩)通草(二兩)生地黃(切五合)豬脂(二斤)
上九味咀。綿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納豬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鳴為度,去滓,薄綿裹膏似大杏仁,納喉中,細細吞之。
治喉腫痛,風毒沖心胸方。
豉(一升半)犀角射干杏仁甘草(各二兩)羚羊角(一兩半)芍藥(三兩)梔子(七枚)升麻(四兩)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煮一沸,分三服,喉腫胸脅支滿,灸尺澤百壯。
治風毒咽水不下,及瘰疬腫方。
升麻芍藥(各四兩)射干杏仁楓香葛根麻黃(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以水服莨菪子末兩錢匕,神良。
治喉痹方荊瀝,稍稍咽之。
又方臘月豬尾燒末,水服之。
又方燒牛角末,酒服之。
又方熬杏仁令黑,含或末服之。
又方含雞屎白。
又方巴豆去皮,針線穿,咽入牽出。
又方馬藺子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服之。
又方煮桃皮汁三升,服之。
又方燒荊汁服之,又水三升煮荊一握,取一升,分三服。
治喉痹及毒瓦斯方。
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生姜二斤,搗取汁,蜜五合,微火煎相和,服一合,日五。
又方附子一枚,剖作大片,蜜涂,炙令黃,含咽汁,甘盡更涂,炙如前法。
又方剝大蒜,塞耳鼻,日二易。
喉痹,刺手小指爪紋中,出三大豆許血,逐左右刺,皆須慎酒、面、毒物。
治喉痹、猝不得語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著舌下,漸咽之,良。
又方煮大豆汁含之,無豆用豉,亦佳。
又方以酒五合和人乳汁半升,分二服。
又方燒炊箅作灰三指撮,水服之。
又方芥子末水和敷之,干則易。
又方商陸、苦酒熬令濃,熱敷之。
又方末桂心如棗核大,綿裹著舌下,須臾破。
治喉猝腫、不下食方。
以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則易。
又方含上好醋,口舌有瘡,亦佳。
治懸雍咽熱、暴腫長方。
干姜、半夏等分,末,以少少著舌上。
又方鹽末,以箸頭張口柱之,日五。
治懸雍咽中生息肉、舌腫方。
日初出時向日張口,使婦人用左裙裾柱其頭上,七下,瘥。
又方羊蹄草煮取汁,口含之。
又方鹽豉和涂之。
又方取四五歲小兒尿,合鹽含之。
凡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shù)者,名馬喉痹,治之方。
馬銜一具,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氈中蒼耳三七枚,燒末,水服之。
又方馬鞭草根一握,勿中風,截去兩頭,搗取汁服。
又方燒谷奴灰,酒服之,立破。
●母姜酒
咽門者,肝膽之候,若臟熱,咽門則閉而氣塞,若腑寒,咽門則破而聲嘶。母姜酒主之方。
母姜汁(二升)酥牛髓油(各一升)桂心秦椒(各一兩)防風(一兩半)川芎獨活(各一兩六銖)
上九味末之,納姜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令調(diào),微火,三上三下煎之,平旦溫清酒一升,下二合膏,即細細吞之,日三夜一。
又方丹參升麻雄黃杏仁鬼臼甘草射干(各一兩)麝香(半兩)
上八味末之,以蜜為丸如梧子。飲下一丸,加至五丸,日三。酒服亦佳。咽痛失聲不利,用之良。
治咽傷語聲不徹方。
酒(一升)干姜(二兩半末)酥(一升)通草桂心石菖蒲(各二兩末)
上六味合和,服一匕,日三。
又方酒(一升)酥(一升)干姜末(十兩
上三味以酒二合,酥一匕,姜末二匕,相和服,日三,食后服之。亦治肺癰。
治啞塞咳嗽方。
桂心(六銖)杏仁(十八銖)
上二味末之,以蜜丸如杏仁大。含之,細細咽汁,日夜勿絕。
治咽痛,逆氣不能食方。
麻子(一升熬令黑)以酒一升淋取汁,空心一服一升,漸至二升,多汗好覆。勿觸風冷。
此方兼理產(chǎn)婦及丈夫中風。如角弓反張、口噤不開,大驗,與紫湯氣力同。
治猝咽痛方。
懸木枸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燒炊帚一枚,漿水服方寸匕。
治猝風咽腫面腫方。
杏仁末和雞子黃,更搗敷上,干復易之,七八度。若腫汁出,煮醋和伏龍肝敷,干更易之。
治猝尸咽方。
燒履鼻繩為灰,暖水服之。
又方燒麻子脂,服之。
治咽喉不利下氣方。
射干杏仁人參附子桂心(各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指大,含一丸,稍稍咽之,令藥味相接。
治咽喉中痛癢,吐之不出,咽之不入,似得蟲毒方。
含生姜五十日,瘥。
又方以青布裹麻黃,燒,以竹筒盛,煙熏咽中。
你好,根據(jù)你的描述,這個藥方有活血散瘀,營養(yǎng)子宮調(diào)經(jīng)之效。建議你平時注意個人衛(wèi)生,不吃辛辣***性食物,經(jīng)期最好停止服藥。
竹茹是中醫(yī)藥材,是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干。前者稱“散竹茹”,后者稱“齊竹茹”。性味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竹菇,呈不規(guī)則的絲狀或薄帶狀,常卷曲扭縮而纏結(jié)成團或作創(chuàng)花狀,長短不一,寬0.5-0.7cm,厚0.3-0.5cm。全體淡黃白色、淺綠色、青黃色、灰黃色、灰黃綠色、黃而韌,有彈性。氣稍清香,味微甜。處方中寫竹茹指生竹茹。為原藥材去雜質(zhì)曬干入藥者。
長于清肺化痰。鮮竹茹為竹茹鮮品入藥者。長于清熱化痰。姜竹茹為竹茹用姜汁拌勻后再炒至黃色者。長于化痰止嘔。
擴展資料:
生理特性
1、青稈竹: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jié)上分枝較多;節(jié)間圓柱形,竿的節(jié)間和籜光滑無毛。
2、大頭典竹:植株木質(zhì)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jié)上通常具毛環(huán),節(jié)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nèi)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
3、淡竹: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后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zhì)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茹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茹(中藥)
竹茹是常用的中藥材,是青竿竹、淡竹、大頭典竹莖稈里邊的中間層,去掉外皮之后,將帶綠色中間層刮出來,刮成一絲一絲的,或者一條一條,就是竹茹。
竹茹有清熱化痰,而且除煩止嘔的功效,是甘而微寒的性味,入肺經(jīng),也入胃經(jīng),可用于痰熱導致的咳嗽,也可以用于膽火上升夾雜的熱痰,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煩躁、發(fā)熱。竹茹也可以用于失眠,還可以用于心慌、心悸的治療。另外,竹茹對于風痰阻絡、中風、昏迷、舌體僵硬,不能言語,都有治療功效,也可以用胃熱惡心、嘔吐,以及胎動不安。
竹茹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青竹茹、淡竹茹、姜竹茹、竹二青的高營養(yǎng)物質(zhì)。比較適合有肥胖、失眠、三高膽患者、免疫力低下以及腫瘤患者食用。不過因為其藥用的特殊性并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群食用。那么大家對于竹茹這種中成藥的營養(yǎng)價值以及食用上又了解多少呢?
3.png
竹茹的營養(yǎng)價值
每100克的竹茹中含熱量155大卡,蛋白質(zhì)17.8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60.3克。
竹茹的功效與作用
味甘、性微寒,入肺、胃、膽經(jīng),具有清熱止嘔、滌痰開郁的功效。
1.滌痰開郁:①用于膽虛痰熱郁結(jié)、煩悶不寧、不得眠等證,可與枳實、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溫膽湯。②用于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可與膽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紅、枳實、人參、甘草、生姜同用,如滌痰湯。
2.清熱止嘔:①用于濕熱嘔吐,可與黃連、半夏、陳皮同用,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②用于胃虛熱所致的嘔吐或噦逆,可與橘皮、黨參、甘草、生姜、大棗同用。
3.清熱除煩:用于熱病后余熱未盡,心煩意亂,可用竹葉、石膏加竹茹、蘆根。
竹茹的復方
①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②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姜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③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姜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⑤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⑥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圣濟總錄》竹茹湯)
竹茹的做法
1、竹茹米粥
材料:大米100克、鮮竹茹適量、生姜1塊。
做法:
1、將鮮竹茹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煮取汁(反復取2次);生姜去皮,洗凈,切成末;大米淘洗干凈,撈出瀝干備用。
2、做鍋點火,加入適量清水,先下入竹茹汁略煮,再放入大米用大火煮沸,然后撇去浮沫,再加入姜末煮至粥成,即可出鍋食用。
功效:清熱涼血,化痰止吐。
2、竹茹酒
處方:青竹茹60g、阿膠20g、黃酒400ml
制法:
1、將青竹茹切碎與阿膠一同放入黃酒中;
2、上火煮數(shù)10沸至阿膠烊化,去渣冷卻,裝瓶備用。
用法:分為3服,早、午、晚各飲1服。
功效:解痛,舒經(jīng),止血,安胎。適宜于妊娠失墜,胎損腹痛而見下血者服用。
生竹茹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生竹茹圖片、生竹茹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