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康熙為什么立了雍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康熙立雍正是因為乾隆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其實雍正即位,本來就是一樁歷史的懸案,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很好的,而且樓主的推測也不無道理,康熙晚年,宮廷爭奪皇位的斗爭非常激烈是事實,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后,將來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尸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兒子不爭氣,目光長遠一點也未嘗不可,對乾隆的寵愛是確實的,對皇四子胤禛也是比較認可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于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里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于”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里,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廟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陜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干的。
史學家和檔案學者首先否定了民間那幾種雍正篡位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語規范,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僅將“十”字改成“于”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于四子”。
北京天壇
再說清代人寫“于”字是用繁體“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于”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完全是憑主觀的想法編造出來的。
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里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說“雍正進參湯下毒”,由于康熙對醫道頗有研究,曾經多次說過,人參對于南方人比較好,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腳,也不會公然用進參湯這一招。
此外,說“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詔書偷改”,同樣不合歷史事實。皇帝在世時不宣布誰是繼承人,只是把所選繼承人的秘密諭旨寫進詔書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當眾宣布,這種做法叫秘密立儲。這種制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
至于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更是無稽之談。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確的說過,事實上他比年羹堯還大呢。
學者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并沒有停止。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
道光秘密立儲諭旨
我們先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的說法。這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劃了篡取皇位的陰謀。步軍統領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當時他負責暢春園的保衛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康熙遺詔,變相軟禁皇子們,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取皇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皇帝臨終前,是不是曾經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給他們口授了傳位遺旨。這派學者通過對相關檔案研究后,得出的結論認為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
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康熙皇帝臨終前,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聽到康熙的傳位遺旨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因此,康熙的遺詔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是在駕崩當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的,這句話就說明康熙沒有留下文字遺詔。從這兩方面來看,現在保存的這份遺詔中,關于傳位給雍正的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愿,更不是康熙親手所寫,而是雍正與親信們偽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們編造了康熙傳位的情節又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寶座之后,嚴厲懲處了包括允禵在內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寵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堯和隆科多這樣的寵臣,是為了堵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是為了清算跟他爭皇位的競爭者。十四子允禵是與雍正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雍正繼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將十四子允禵變相軟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幾年。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的,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線兩年就指揮部隊進入了***,立了大功,為此清***還繪有允禵進入***的畫,來紀念這件事。
撫遠大將軍允禵西征圖卷
康熙想讓這個十四子,實際上也是雍正的親弟弟,讓他首先打***,進軍***。為什么他那么做呢,實際上是想讓他兒子將來做皇帝,因為北京的兒子很多,爭得厲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來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來了一趟,按道理應該給他立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過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讓他去打準噶爾,如果他把準噶爾打敗了,那不得了,康熙計劃著想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同時康熙對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是非常關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皇帝在給他的朱諭、朱批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寄予厚望的話,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寫道:“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這些滿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隨處出可見。
關于年齡問題,他們認為也有疑問,在競爭皇位的皇子們當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齡上處于劣勢。
根據《庭訓格言》中的記載,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談話中表示,在他看來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經年過四十,快要進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選一位在他看來年齡已經過大的皇子來接班。
至于因為康熙非常喜歡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歷,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給傳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碼,是比較牽強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實上根據滿文檔案等材料的記載看康熙帝對皇孫們都是非常喜愛的,特別是對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和允禵的兒子更加喜愛,這些皇孫中有不少人從小被康熙帝帶在身邊,得到康熙帝的言傳身教。
延伸:根據以上種種懷疑,這部分學者還進一步推論:正因為雍正篡權皇位心里有鬼,在陰間都怕受到父親和祖先責罵。所以才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安葬在清東陵來陪伴父親和祖父,卻把自己的陵墓選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學界,關于雍正是非正常繼位的觀點,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他認為康熙本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偽造遺詔,奪得皇位。這也是雍正繼位問題,由民間傳說成為學術研究課題的重要標志。
在當時,康熙的九個兒子都參與了對皇位的爭奪,那么為什么最終能夠坐上皇帝寶座的是雍正,也就是康熙的四兒子,而不是其他八個人的一個呢?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雍正的性格來分析,雍正首先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當時,在康熙的兒子里優秀的人有許許多多,雍正屬于那種才美不外現的人,他總是把自己的才能藏得嚴嚴實實,直到太子在第二次被廢了之后,他才開始鋒芒必露,讓康熙看出了他身上潛質,認為他有做皇帝的能力,最終選了雍正接替他,坐守大清的江山。
而且雍正為人十分的謹慎,他從不會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做一些不該做的事,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他的二哥了,其實康熙當時是對二阿哥寄有厚望的,然而二阿哥卻一次次的惹惱康熙,這也為雍正之后上位,做好了鋪墊。
還有一方面就是與當時雍正的陣營有關,雍正在九個兒子之中完全是憑借一己之力去爭奪這個皇位的,他既沒有二阿哥那樣具有優秀的生母做后盾,更不像八阿哥那樣,有九阿哥和十阿哥一起幫助八阿哥爭奪皇位,當然當時的康熙皇帝也是看出了這一點,他怕以后出現像武則天,呂雉之類的現象,康熙又討厭結黨營私這一點,怕以后皇位坐不穩,就選了雍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雍正能夠當上大清的皇帝與內因外因都是有關的。
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晚年時,他的兒子們為了奪得繼承人的資格可是打的不可開交,康熙皇帝的兒子很多,而且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是沒想到康熙卻將皇位傳給了平時看起來爭權奪利心思不那么明顯的四阿哥胤?,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這是為何呢?
關于康熙皇帝為何將皇位傳給雍正說法很多,其中還包括改圣旨篡位的說法,當然這都是無稽之談。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康熙皇帝之所以傳位給四兒子胤?是因為胤?有個好兒子,那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弘歷。
清朝的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康熙皇帝傳位給雍正是不是因為弘歷,但是卻記載了康熙對于弘歷這個孫子很是喜愛。康熙皇帝是在圓明園中見到弘歷的,他非常喜歡這個孫子還將他帶回了皇宮找來老師轉本教授弘歷騎射,而弘歷也表現的非常好。據說康熙還找人給弘歷算過命說弘歷的壽命將來會很長,是個有福之人。這倒是讓算命先生說對了,乾隆活了將近九十歲才死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康熙皇帝曾經對生下弘歷的兒媳說過,你是個有福之人。這個兒媳就是后來的熹妃娘娘,也就是后來乾隆朝的太后。熹妃在雍正時期并不是特別受寵,而且只有弘歷一個兒子,所以康熙說她有福當然是指她的這個兒子。這位老太后正因為有個出息的兒子,享盡了榮華富貴才壽終正寢。
也正是因為康熙皇帝喜歡弘歷,想讓他做將來大清朝的天子,但是總不能直接傳位給這個小孩吧,所以康熙皇帝便將皇位傳給了弘歷的老爹雍正,希望雍正死后將皇位傳給弘歷,這樣就算是實現了他的愿望。當然,正史上對于康熙想傳位于弘歷而不得已先傳位給雍正的事情沒有記載。如果是真的,那么康熙皇帝那些處心積慮想要爭奪皇位的其他皇子們還不得氣的吐血呀。
雍正能在九子奪嫡中勝出,原因如下:
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為。?”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斗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
第二,他善于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通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通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擴展資料:
雍正皇帝繼位,民間及野史傳聞甚多,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矯詔篡位,認為康熙帝本想傳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來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
而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證明了雍正的合法身份。因為傳位詔書中的滿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而清代漢文詔書中用的都是繁體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遠,難以更改。
參考資料:
胤禛——百度百科
康熙選擇胤禛繼位,除了看中他“處處能以國計民生為念;以社稷江山為重”外,還因為一個人:弘歷(雍正的兒子,也就是后來的乾隆)。康熙六十一年夏秋兩季五個多月,避暑山莊中祖孫兩人幾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離。
康熙批閱奏章的時候,小弘歷就在旁邊磨墨寫字。老皇帝時常站起來,走到孫子身邊,手把手教他寫。接見大臣討論軍國大事,康熙也特批弘歷可以留在身邊。弘歷此時總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氣都不敢出。乖巧的孫子給康熙一生中的最后歲月帶來了巨大的歡樂,短短半年之中,祖孫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弘歷雖然才十二歲,但是他反應之敏捷,舉止之精確,非常人可比,康熙還賜給他一件黃馬褂。
康熙向來以仁、孝治天下,而弘歷有一次隨康熙狩獵時射傷了一頭鹿,并最后放生了它,這個事情讓康熙一下就看中了弘歷!這就是所謂的“隔世之君”。
在康熙要去世之前,康熙對朝廷的大學士馬齊說過,胤禛的兒子一定會大有作為,像極了小時候的自己,正是因為康熙帝對胤禛之子弘歷極為喜愛。弘歷即后來的乾隆帝,幼年時聰慧威武,被康熙帝稱為“有英雄之氣”。康熙帝特意為弘歷選擇最好的師傅,精心地栽培他。所謂“愛屋及烏”。
康熙為了讓弘歷可以在日后當上皇帝,在本身就欣賞胤禛的基礎上更加堅定傳位于胤禛了。而這個真相如果當時的皇子知道是不是要氣傻
對于康熙皇帝把皇位傳給胤禛的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說法。有人懷疑是胤禛偷偷篡改了圣旨,把“十四爺”的“十”字改成了“于”字,這樣就是傳位給四爺了。不過這個說法很快就被大家否定了,因為清朝的圣旨一般都是漢文和滿文兩份,因此胤禛兩份都改是不太可能的,所以這個說法并不成立。
還有一種就是因為乾隆皇帝弘歷了,據說康熙皇帝晚年遇到了弘歷,康熙皇帝很喜歡弘歷,而且弘歷在各方面表現也都很優秀。康熙皇帝還找人看過弘歷的生辰八字,是大富大貴與權利的象征。康熙皇帝還親自教弘歷讀書寫字騎馬射箭,交給了他很多的本領。
在康熙皇帝眼中,弘歷是十分是個做皇帝的。而弘歷又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兒子,因此康熙皇帝把皇位傳給了胤禛,然后再讓弘歷成為太子,這樣弘歷就可以成為皇帝。這樣的說法倒還說得過去,不過康熙皇帝沒有看走眼,弘歷繼位后也成為了非常優秀的皇帝。
擴展資料:
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稱康熙彌留之際,召首輔大學士馬齊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雍正長子弘暉和次子弘昀早殤,另有一子弘昐還未來得及齒序便死了,第五子弘歷就成為康熙所謂的“胤禛第二子”。
此事并沒有寫進康熙遺詔,也不見于《清圣祖實錄》,但清廷留下的史料卻稱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歷,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并帶著巡幸熱河避暑山莊。據說,康熙曾稱弘歷的福分會超過自己,并稱其生母為有福之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胤禛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