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guān)于牛尾草的藥用價值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guān)于牛尾草中藥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白茅別名:茅針、茅根、茅草、蘭根、拉丁學名:Imperatacylindrica(Linn.Beauv.))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具粗壯的長根狀莖。稈直立,高30-80厘米,具1-3節(jié),節(jié)無毛。根莖可入藥。
白茅,春生芽,花苞時期的花穗稱為谷荻,布地如針,故有茅針之稱。
中文學名
白茅
拉丁學名
Imperatacylindrica(Linn.)Beauv.
別????稱
茅、茅針、茅根
牛尾草洗澡能治黃疸。它的功效是清熱涼血,解毒利尿。他主治傳染性肝炎,黃疸,痢疾,尿血。
中藥材牛尾草又稱作“傷寒頭”,夏秋采,鮮用或陰干。牛尾草的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主治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牙痛,腸炎,痢疾,黃疸型肝炎,急性腎炎,膀胱炎;外用治蛇咬傷。
牛尾草(meadowfescue)禾本科狐茅屬的一個種,學名FestucaelatiorL.,多年生草本牧草作物。又名高狐茅、草地狐茅。分布在歐亞兩洲的溫暖地帶。中國分布于華北、東北、中南各省。株高50-150cm,莖稈光滑直立;葉片平展,深綠色,質(zhì)地較粗硬,中脈明顯,葉背平滑有光,葉鞘比節(jié)間短,葉耳略突出,葉舌小而鈍,淡綠色;圓錐花序,直生頂端下垂,近基部處分枝生小,小穗有花3-13枚,多數(shù)為6-8枚,種子小,千粒重1.7g左右。抗旱,耐濕,耐鹽堿。在瘠薄土壤、排水良好的粘土、沼澤地均能生長,春、秋兩季均可播種,以秋季較好,每公頃播種量15-22.5kg,條播行距30-45cm,每公頃收種600kg左右;產(chǎn)鮮草30-37.5t,利用到第二三年可產(chǎn)鮮草45-53t/ha.。適宜與紫花苜蓿或紅三葉等豆科牧草混播。干物質(zhì)中含粗蛋白質(zhì)12.3%,粗脂肪5.3%,粗纖維25.7%,無氮浸出物47.7%,灰分9.0%。
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叢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系發(fā)達,具短根狀莖。稈直立,光滑,分蘗多。葉鞘短于節(jié)間,葉舌小而鈍,不甚明顯,葉片扁平,長10—50厘米,寬0.4—0.8厘米,上面粗糙,下面平滑,具光澤。花序呈松散的圓錐狀,長約10—20厘米;個穗披針形,長約1.5厘米,含5—8小花;第一穎1脈,第二穎3脈,具脊,先端尖銳,外稃具3—7脈,頂端尖銳,內(nèi)稃稍短,其2脊(圖29)。
編輯本段生態(tài)特征
牛尾草適于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比較耐寒,耐早,在降水600一700毫米左右的地區(qū)生長較快,在濕潤肥沃的土壤條件下發(fā)育最好。在較貧瘠的土壤上,如能加強管理、適時灌水,也能正常生長。對排水不良、鹽堿度較高或酸性較強的土壤有較強的抗性。在南方高溫地區(qū)難以過夏;在青海、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地不易越冬。牛尾草的根系分布很深,須根堅韌粗壯,吸水能力強。雖具短根莖,但在緊密草皮土中難以依靠根莖繁殖。只要環(huán)境條件適合,牛尾草的結(jié)實能力很強。牛尾草早期生長緩慢,所以苗期的競爭能力較弱,但其生長年限長,成長后形成很大酌株叢,其他雜草難以侵入,有較好再生能力,耐踐踏。據(jù)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觀察記載:9月底播種的牛尾草,越冬前高約15—20厘米;第二年3月開始返青;5月初始花,株高90厘米,5月下旬盛花,株高130厘米,6月上旬種子成熟。。
牛尾草全草入藥,有消炎滅菌、清熱解毒之效。
牛尾草是唇形科,香茶菜屬多年生粗壯草本或半灌木至灌木植物,高可達7米。莖直立,分枝六稜形,葉對生及輪生,狹披針形,披針形,狹橢圓形,稀卵長圓形,邊緣具鋸齒,堅紙質(zhì)至近革質(zhì),葉柄極短;
聚傘花序組成的穗狀圓錐花序極密集,頂生及腋生,聚傘花序小,多花,極短的梗,苞葉葉狀,披針形至卵形,花萼花時鐘形,果時花萼增大,管狀,花冠白色至淺紫色。
擴展資料:
牛尾草生活力較強,能長在蔭處及瘠薄山地,既耐濕又耐熱耐旱,長江流域夏季炎熱期時,生長良好。沼澤地、排水不良低濕地也能生長。
牛尾草耐鹽堿,pH值9.5的地區(qū)、含鹽0.3%的土壤上生長良好,以肥沃濕潤的粘壤土最適宜,生長于海拔140-2200米空曠山坡上或疏林下。
分布于尼泊爾、印度、不丹、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及東南部)、貴州南部、廣西和廣東。生長于海拔140-2200米空曠山坡上或疏林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牛尾草
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高級補品,具有益氣血、強筋骨、補體虛、滋顏養(yǎng)容等
關(guān)于牛尾草的藥用價值的內(nèi)容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