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寶寶量子物理學騙局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速健總結:近年來,在中科大潘建偉院士的引領下,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用化層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而“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升空,更是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廣泛關注。使得量子、量子通信、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概念從理論物理學生的教科書跳入了普通大眾的眼簾。而在國內,自從“量子”這詞匯開始大量進入我們眼里之后,大量新的標榜“量子概念”的“高科技?”、“高逼格?”的產品開始進入市場。甚至還有主打“量子概念”、賣“量子概念產品”的傳銷組織(深圳龍愛量子,雖已被查處,不過難保會有其他傳銷組織借鑒概念以及模式)。在此,請大家緊記一下3點關于“量子”這個詞匯的信息,以防上當受騙!1."量子"并不特指某種粒子,而是泛指微觀粒子的物理量呈現量子化、不確定性等一系列與宏觀物體的物理量完全不同的性質。目前關于“量子”理論以及應用還在不斷深化,探索之中。在實驗上最可能實現,最早可能投入到應用的應當是“量子密鑰分發”。這是量子通信領域里面最可能實現的一個方向,其它方向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實驗實現難度太大。3.沒有學者、研究者研究,也不可能研究得到任何“量子”民用產品。對于任何的其它“量子通信”領域外的產品,都是張冠李戴,概念包裝。和其本質上真正意義上的“量子”毫無關系。如量子保溫杯、量子鞋墊、量子能量棒,甚至量子香皂等等“富有想象力”的產品。請謹防忽悠!!
問題中說的量子力學,其實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的總稱,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換句話就是不是一般人可以明白的,正是因為,它太高深了,所以那些騙子機構才運用人們的知識盲區騙錢。
量子力學一詞是1924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創造的,有別于牛頓的經典力學。后來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和丹麥科學尼爾斯·玻爾合作,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釋了波粒二象性,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近期,“量子波動速讀法”的騙局,騙取了一幫又一幫的家長的錢,該培訓機構說,學了“量子波動速讀法”,高速翻動書本,甚至眼睛不看書本,書的內容就會通過量子波動進入腦海,用1-5分鐘就可以看完10萬字的書,并且是可以把內容完整復述出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者熊丙奇指出,所謂量子波動速讀,與此前曾經廣泛傳播的蒙眼識字、聽聲音識字等培訓性質差不多,“完全沒有科學依據,也違反基本的教育常識。就是針對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心態,忽悠家長。”
其實現在出現那么多的騙局,最基本的一條,恐怕就是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不要總想走捷徑,不要總想把孩子培養成“神童”,總想著讓孩子掌握“超能力”。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沒錯,但是還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量子糾纏是騙子用魔術來騙大家。?量子糾纏毫無實際意義,純屬一小兒科游戲!
要了解量子糾纏有多么怪異,我們可以拿電子的“自旋”作例子。電子的自旋與陀螺不同,其狀態總是游移不定的,直到你觀測它的那一刻才能決定。當你觀測它時,就會發現它不是順時針轉就是逆時針轉。假設有兩個互相糾纏的電子對,當其中一個順時針轉時,另一個就逆時針轉,反之亦然。不過奇怪之處是它們并沒有真正連接在一起。對量子理論堅信不疑的波爾和他的同事們相信,量子糾纏可以預測相隔甚遠的電子對的狀態,即便它們一個在地球,一個在月球,沒有傳輸線相連,如果你在某個時刻觀測到其中一個電子在順時針旋轉,那么另一個在同一時刻必定是在逆時針旋轉。換句話說,如果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觀測,那么你不止是影響了它,你的觀測也同時影響了它所糾纏的伙伴,而且這與兩個粒子間的距離無關。兩個粒子的這種怪異的遠距離連接,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知識延展:
愛因斯坦無法相信糾纏會如此運作,于是他說服自己:出錯的是數學,而不是現實。他贊同糾纏態的粒子是存在的,但他認為有更簡單的方式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們彼此連接,而不必涉及神秘的超距作用。他堅信一對糾纏態的粒子更像是一雙手套。想象把一雙手套分***置于兩只箱子中,然后一只箱子交給你保管,另一只箱子則放置于南極洲,在你開箱以前就知道箱子里放著左手或右手的手套。然后你打開箱子,如果看見左手的手套,在這瞬間,就算沒人看過南極洲的箱子,你也能夠知道那里裝的是右手的手套。這一點也不神秘,你打開箱子,顯然不會影響到另一只箱子里的手套。你身邊的這只箱子裝著左手的手套,而南極洲的那只箱子則裝著右手的手套,這是在當初分裝時就已決定了的。愛因斯坦相信,所謂的糾纏態只不過如此而已,電子的一切狀態在它們彼此分離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波爾和愛氏,到底誰對誰錯呢?波爾所擁護的量子力學方程式表明,相互糾纏的粒子即使相距很遠,也可以互相連接;而愛因斯坦則不相信有鬼魅般的連接,而認為在你觀察以前,一切就已經決定了。愛因斯坦稱,粒子在被觀測前就已經決定了自旋狀態。你對愛因斯坦說“那你怎么知道呢”,他會說“你測量它,就會發現那絕對的自旋態。
注:這里所說的量子,就是指微小的粒子。所有粒子都是波型運動,有兩個運動分力運動形式:自轉圓宵式;曲線向前式。這兩種方式同時存在。自轉圓宵式速度快則曲線向前式速度慢。反之一樣。所有粒子的合力速度相等。
不是。在一般微觀下,廣義上的量子力學(包括量子場論、規范場論等)是比較嚴格的框架,而且物理上一般已經認為它們主要還是發展有效理論,而不是很多旁觀者以為的“探尋本質”,所謂有效理論,是說目前的物理它是不談論what,what已經說不清楚了,即使排除實驗落后的因素,what也已經離人類的一般哲學認知很遠了,所以現在的基礎物理往往只討論why以及how,也就是說給出作用的數學框架。
所以,一般人認為它是錯的,無非以下兩點:
1:認為它太玄乎,太反直覺,世界本質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實際上,是你全錯,因為你根本就不懂量子力學不跟你談what,是你自己一廂情愿覺得它在跟你說what,然后你覺得它錯了。另外,你的日常直覺不是天生的,而是牛頓力學后天賦予你的一種潛意識,所以也是不靠譜的。
2:市面上標榜著量子產品。那些全是假的,但是他們是假的,不代表量子力學是假的。(個別新材料做研發的時候,可能會應用到很基礎的量子力學)
最近,環環被一群小學生的翻書“神技”給深深震驚了。
只見他們面無表情,唰唰唰地快速翻書。乍一看,環環還以為是屋里太熱,孩子們這樣翻書能涼快一點;又或者孩子們是在為未來進入銀行金融系統做準備,先練練數錢,畢竟現在的小孩兒要贏在起跑線上。
但都不是,他們竟然是在讀書!而且號稱“1-5分鐘內看完一本10萬字的書”,還能完整地把內容復述出來!
如果他們倒著翻,那么恭喜,這本書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了↓↓
更神奇的是,他們就算蒙著眼睛也能把書看完↓↓
而這群小朋友們之所以如此“優秀”,都是因為一種深不可測且帶著玄學氣息的高級技法——量子波動速讀。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今年8月,某教育機構主辦了一場量子波動速讀比賽。
比賽現場的視頻被傳到網上,過于魔幻的操作瞬間遭到網友群嘲↓↓
面對質疑,教育機構的老師們根本不慌,表示“不能你沒見過,就說不存在,對吧?”
總之,別問,問就是你們“斷章取義”,問就是你們認知程度不夠。
帶著好奇,環環仔細地研究了量子波動速讀的“科學原理”——
運用HSP高感知力進行量子波動速讀,大腦呈現動態的影像,1-5分鐘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籍,并且可以把內容完整復述出來,全面提升閱讀興趣和閱讀數量,可以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按最低速度“5分鐘讀10萬字”算,環環要是掌握這個“神技能”,豈不是可以不到一分鐘讀完《論語》,十幾分鐘背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半個多小時搞定《紅樓夢》?
橫看豎看,這就是在收“智商稅”啊!
而量子波動速讀的提出者是一個叫飛古由美子的日本人。按照她的說法,量子波動速讀就更神了,不僅能自動記憶,還能自動翻譯——如果你看的書是用英語、法語、德語等你一點都不懂的語言寫的,莫慌,使勁翻書,它會自動翻譯成你的母語噠!
至于原理嘛,飛古由美子女士也給出了很“科學”的解釋:當你翻書的時候,你右腦中的高效能運算系統迅速激活,隨之激活大腦中的翻譯功能……
即便這“科學原理”聽起來就不靠譜,但魔幻的量子波動速讀課程被傳到中國后,還是迅速遍地開花。
而那些所謂“腦力開發機構”的創造力,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除了量子波動速讀,他們還開發出一系列課程——
“蒙眼識字”:就是把眼睛蒙住,照樣可以識別出眼前的字;
“超感心像力”:通過訓練,激發出大腦內潛藏的學習能力和高等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大腦機器”的運轉速度,讓左右腦均衡發展,實現“平衡用腦,高效學習”;
“照相記憶”:利用右腦的圖像處理能力,把大段的文字轉化為圖像攝入腦海,可以一下子記住一頁紙上全部的文字,需要用的時候,可以如實重現;
“無字天書”:讓孩子聽一段沒有歌詞的音樂,據稱是一種“特殊的波段”,就能影響腦電波,讓孩子吸收能量……
聽這些名字,環環深感自己“見識淺薄”。
這些培訓機構難道不知道自己的課有多可笑嗎?答案顯而易見。
一位培訓老師面對記者的采訪,在回答“蒙眼識字”究竟是什么原理的時候,磕磕絆絆地解釋“是物理學的量子糾纏,還有光的波粒二象性”,說著說著自己都笑了。
而這些聽起來玄學至極的“腦力開發”課程,學費動不動就得好幾萬塊人民幣,家長們還趨之若鶩。
有網友因此發出來自靈魂深處的疑問:“為什么蠢到上當的人都這么富有,而機智的我卻如此貧窮?”
那些年,
中國父母交過的智商稅
要盤點中國父母交過的“智商稅”,那結果絕對是“男默女淚”。
首先,從最容易入坑的“學習神器”說起。
1994年,電視廣告里出現了一種學習神器,叫做康德牌清腦助學器。
廣告中說,只需短期佩戴它,再輔以神秘的藥水,就能讓孩子的學習記憶力提高至80%以上。當時要價100多元,不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根本用不起!
這個神器類似于孫悟空戴的金箍,上面有五個鐵塊,佩戴時,有兩個鐵塊正好對著太陽穴。而用完瞬間讓人感覺頭腦清醒,四肢百骸精神抖擻的神藥,其實是清涼油……
就是這么一款產品,當年卻在全中國掀起搶購熱潮。
孩子們的記憶力好沒好不知道,但沒過多久家長們開始操心另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近視了。
怎么預防近視?家長們得出了很簡單的結論:只要能挺直腰桿看書做作業就行了。
怎么讓孩子挺直腰桿?家長們又得出了很簡單的結論:綁著就行。
于是,背背佳誕生了。
用過的孩子長大了才知道,想要不駝背,給自己“上刑”是沒有用的。背背佳在廣告中宣傳的“預防近視、矯正駝背”,也被專家質疑都是虛假宣傳。
除了“學習神器”,還有各種“學習神班”。
為了讓孩子能在人生的賽場上“兩條腿跑步前進”,情商和智商必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于是,“情商班”和“天賦基因”檢測開始火爆家長圈。
孩子性格太內向,上情商培訓班;淘氣不聽話,上情商培訓班;專注力不集中,上情商培訓班……“情商班”仿佛可以一鍵解決孩子成長的所有難題,讓那些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焦頭爛額的家長們看到一線希望。
而“天賦基因”檢測就更神了,據說像是“育兒說明書”一樣,可以直接告訴家長自家娃有哪些天賦,往哪個方向培養能成功,讓爸媽們事半功倍就能培養出一個小神童。
不過,最可怕的還是“學習神藥”。
“學習神器”和“學習神班”沒用就一笑了之,無非是花了些冤枉錢,對孩子的身體不會造成什么危害,而一些所謂的“學習神藥”卻可能會害了孩子終生。
上世紀90年代,“小聰聰母液”號稱能改善孩子“成績不佳、記憶力差、大腦疲勞”的問題,廣告再三強調“喝了聰聰就聰明”,還不忘在最后說出父母們的心聲:望子成龍。
如果現在有這種藥,相信不少爸媽也會買買買!但后來這款“神藥”被曝是從漁民們拋棄的堆積如山又腥又臭熏人的“海剩”提煉出來的。還有網友表示,小時候吃過小聰聰母液導致早熟、發胖、體毛增加。
但以上所有和神秘的“聰明藥”比都太弱了。今年年初一篇《我吸毒了,媽媽喂的》看得人毛骨悚然,講的就是吃“聰明藥”的真人真事。
家長為孩子的成績操碎了心,尋醫問藥終于找到真正的“聰明藥”,吃完之后,孩子注意力提升了,疲勞感下降了。
這種“聰明藥”學名利他林,作用機制與***的主要成分***類似,藥性稍弱,但有成癮性,被衛生行政部門列入第一類***名單,是嚴格控制的紅色處方藥。孩子會因為長期服用此藥而變成癮君子……
父母為什么這么容易上當
說實話,看到這些“智商稅”案例,環環的第一反應其實是輕蔑: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能看出荒謬之處,什么樣的家長才會被這些侮辱智商的玩意兒騙啊?
但實際上,踏入圈套的人里不乏高學歷、高收入的家長。
一方面,騙子們越來越高明,把產品偽裝得足夠花里胡哨、像模像樣。
比如那些培訓機構,先是哐哐哐砸幾個“科學術語”,趁家長還沒回過神來,趕緊讓“神童”來個現場表演,最后再祭出什么諾貝爾獎得主、牛津劍橋博士、國內某某專家傾情推薦,瞬間讓家長不明覺厲。
暈乎乎地付完錢,家長提出想親自感受一把如此神奇的技能,那是不可能被允許的,原因是“超能力只存在于孩子身上,等過了18歲就沒用了”……
想想有點疑惑,但是孩子說管用,行吧,那就是真有用,這錢花得值~
另一方面,與其說家長們交的是“智商稅”,還不如說是“焦慮稅”。
基礎教育階段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看著別人家各種各樣的牛娃,家長們倍感壓力。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態下,他們就失去了基本的常識與理性。
即使有人明明白白告訴家長這東西沒有用,他們可能也會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懷著寧濫勿缺的心態去購買、去報名。
他們未必不知道不靠譜,只是心里盤算著——就算沒效果,也不過是損失一些錢而已,咱虧得起,再說萬一成功了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
家長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孩子花了家長的錢,不敢說什么作用都沒有,為了實現各種神技,他們還得配合“演出”。
比如,在一段小朋友“用耳朵聽字”的視頻中,老師拿出一張寫有漢字的紙條,讓小朋友貼在耳朵上“聽”。
但仔細看全程,就會發現他“聽”出正確答案的***其實是找機會斜眼偷看。
偷看答對之后,家長滿意,老師高興,孩子還會受到培訓老師對作弊視而不見的獎勵。
這背后可怕的邏輯是:老師教孩子騙人——孩子騙家長——孩子收獲掌聲。騙錢事小,孩子們的是非觀很可能在這樣的騙局中被扭曲才事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中國父母為了孩子成龍成鳳大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掏空了一代又一代家長的錢包。
而正是這種望子成龍成鳳的心態,導致這些騙局就算被揭露100次,仍舊會第101次換上新的名頭卷土重來,吸引無數父母再一次垂直入坑。
所以,在面對那些“神技能”的誘惑時,環環希望家長們能多多三思,免得交了“智商稅”還坑娃,最終悔斷腸。
量子糾纏是騙子用魔術來騙大家。?量子糾纏毫無實際意義,純屬一小兒科游戲!
要了解量子糾纏有多么怪異,我們可以拿電子的“自旋”作例子。電子的自旋與陀螺不同,其狀態總是游移不定的,直到你觀測它的那一刻才能決定。當你觀測它時,就會發現它不是順時針轉就是逆時針轉。假設有兩個互相糾纏的電子對,當其中一個順時針轉時,另一個就逆時針轉,反之亦然。不過奇怪之處是它們并沒有真正連接在一起。對量子理論堅信不疑的波爾和他的同事們相信,量子糾纏可以預測相隔甚遠的電子對的狀態,即便它們一個在地球,一個在月球,沒有傳輸線相連,如果你在某個時刻觀測到其中一個電子在順時針旋轉,那么另一個在同一時刻必定是在逆時針旋轉。換句話說,如果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觀測,那么你不止是影響了它,你的觀測也同時影響了它所糾纏的伙伴,而且這與兩個粒子間的距離無關。兩個粒子的這種怪異的遠距離連接,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知識延展:
愛因斯坦無法相信糾纏會如此運作,于是他說服自己:出錯的是數學,而不是現實。他贊同糾纏態的粒子是存在的,但他認為有更簡單的方式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們彼此連接,而不必涉及神秘的超距作用。他堅信一對糾纏態的粒子更像是一雙手套。想象把一雙手套分***置于兩只箱子中,然后一只箱子交給你保管,另一只箱子則放置于南極洲,在你開箱以前就知道箱子里放著左手或右手的手套。然后你打開箱子,如果看見左手的手套,在這瞬間,就算沒人看過南極洲的箱子,你也能夠知道那里裝的是右手的手套。這一點也不神秘,你打開箱子,顯然不會影響到另一只箱子里的手套。你身邊的這只箱子裝著左手的手套,而南極洲的那只箱子則裝著右手的手套,這是在當初分裝時就已決定了的。愛因斯坦相信,所謂的糾纏態只不過如此而已,電子的一切狀態在它們彼此分離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波爾和愛氏,到底誰對誰錯呢?波爾所擁護的量子力學方程式表明,相互糾纏的粒子即使相距很遠,也可以互相連接;而愛因斯坦則不相信有鬼魅般的連接,而認為在你觀察以前,一切就已經決定了。愛因斯坦稱,粒子在被觀測前就已經決定了自旋狀態。你對愛因斯坦說“那你怎么知道呢”,他會說“你測量它,就會發現那絕對的自旋態。
注:這里所說的量子,就是指微小的粒子。所有粒子都是波型運動,有兩個運動分力運動形式:自轉圓宵式;曲線向前式。這兩種方式同時存在。自轉圓宵式速度快則曲線向前式速度慢。反之一樣。所有粒子的合力速度相等。
關于寶寶量子物理學騙局和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