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廉頗怎么死的和廉頗是被誰殺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廉頗最后是在楚國郁郁而終的,沒有再得到趙國的重用。廉頗的悲劇下場,是因為他性格的耿直,得罪了小人,遭到了報復。
廉頗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為忠勇的老將軍,身經百戰也未嘗一敗,作戰果敢勇猛,擅長嚴密防守,鐵壁合圍,與白起、李牧、王翦并稱戰國四大名將。而這位耿直的老將軍的結局卻很凄慘,先是被趙王棄用,后被迫逃到魏國,之后就是廉頗老矣的典故,最后在楚國郁郁而終。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得罪了一個小人。也可以說,廉頗的死都是這位小人所害。
人物特點和經歷:
廉頗是一位勇敢、驍勇善戰、知錯能改的人;廉頗雖然是一位武夫,但是憑借著自的實力整整和齊國對抗3年,終于把齊國給攻破。可見廉頗雖然是一屆武夫但是在攻打的過程中還是非常有實力。由此可以看出廉頗作戰經驗相當豐富。若是沒有廉頗,可能趙國反被齊國給攻破。
廉頗負荊請罪,每個人都應該在小學就接觸過這個典故。由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敢于承擔自己的過錯,知錯就改的大將軍。楚國的主君,主動邀請廉頗作為楚國的將領,廉頗身在楚國,但是還擔憂著趙國的情況。最終,廉頗未能回到趙國,在楚國病逝了。
趙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樂乘接替廉頗。廉頗大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跑了。廉頗于是也逃奔魏國的大梁。第二年,趙國便以李牧為將進攻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頗在大梁住久了,魏國對他不能信任重用。趙國由于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回來后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后,廉頗當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已老,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我坐著時,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頗雖做了楚國的將軍,并沒有戰功,他說:“我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啊。”
廉頗最終死在壽春。
廉頗的結局是死在了楚國的壽春。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同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
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
趙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后,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
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后,沒有建立什么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抑郁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擴展資料:
絕大部分人對于廉頗的印象,來自于“將相和”這個歷史故事,讀歷史典籍多一點的,則來自于《史記》里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個傳頌千古的故事,更多地突出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大度,至于對廉頗的印象,則不免有點負面:傲慢,暴躁。
盡管他也能知錯就改,但畢竟在氣度上輸了藺相如一層。另外,我們對于廉頗在軍事上的印象,也不是很高大上,覺得他沒有取得垂名青史的大捷,似乎不如趙奢和李牧這兩位奇才。
其實,我們在接受廉頗這個形象的時候,其戰斗力是打了折扣的,因為《廉頗藺相如列傳》過多地突出了藺相如,而不免弱化了廉頗。
尤其是關于藺相如的外交功績,例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寫得栩栩如生,讓人身臨其境,而對于廉頗的戰功,則一筆帶過。其實不然,廉頗對于趙國的貢獻,不在藺相如之下,甚至還高過一等。
例如澠池之會,史書只讓我們看到藺相如單人對抗秦王,迫使秦王也為趙王奏樂,盡管只是敲打了一下樂器,但在外交場合維護了國家尊嚴。秦王似乎是被藺相如的暴力威脅給嚇倒了,其實不然,震懾住秦王的,還有廉頗,而且是廉頗起關鍵作用。
且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有這么一句:“趙亦設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動。”而這個統領趙兵的,就是廉頗。精彩的戲都讓藺相如演了,真正頂住戲臺子的廉頗,卻只有寥寥一筆,確實有點不公平。
在對抗秦軍的戰役中,廉頗似乎顯得比較保守,沒有像趙奢和李牧那樣取得帶有爆炸性效果的戰果。其實,從長期軍事對峙的局面來看,廉頗才是趙國真正的軍事棟梁。
面對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相對較弱的趙國不可能經常取得大捷,趙奢和李牧最了不起的功績也在于短時間內擊退秦軍,而不是擊潰秦軍。
而廉頗這種老沉持重的軍事主帥往往讓秦軍啃不動,嚼不爛,奈不何,趙軍在面子上雖然會吃點虧,但是起碼能自保。廉頗在長平之戰被撤換,是趙與秦對抗軍事上的分水嶺,從此,趙軍開始處于劣勢。
而廉頗即使是在趙軍大傷元氣之后,還能率領這只疲憊之師橫掃諸侯,殺死燕國主將栗腹,穩定戰后趙軍局勢。
當然,歷史對于廉頗還是公正的,他的威名一直長流千古,唐朝的時候,他就位列六十多名戰神當中,被請入武廟;宋朝,武廟里有七十二位戰神受祭祀,廉頗也是其中之一。
廉頗的軍事路線不追求好看,盡管他也有打得很好看的時候,而是追求實用,對于這種類型的人才,要格外重視,委以重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廉頗:對抗秦軍的最老頂梁柱
廉頗是老死的。
趙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國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
長平之戰九年后,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但是廉頗暮年凄楚,趙孝成王死后,其子趙悼襄王繼位。
趙悼襄王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于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并不信任和重用他;后來廉頗又去了楚國,最終廉頗死在楚國的壽春。
擴展資料: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將”。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趙國交好,栗腹回國后向燕王提議:“趙國的壯丁都死在了長平,遺孤還沒長大,可乘機進攻。”燕王于是出動了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命栗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
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栗腹,俘虜了卿秦、樂閑,之后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并任假相。
此戰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趙軍則同仇敵愾,對來范之敵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廉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