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何事長向別時圓,以及何事長向別時圓的長向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意思是:月亮不應該對人們懷有恨意吧,為什么總在人們分開的時候才團圓呢?
原文因該是: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長,相當于經常的意思
為什么偏偏在離別時出現團圓的狀態。
這句詩出自蘇東坡著名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是觸景生情,對著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蘇轍的。
詞的一開頭還有一句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是蘇轍的字,古人一般日常生活中都是稱呼彼此的字,而不是名。
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釋義:
丙辰年中秋節這天高興地飲酒到了第一天早上,喝得醉得厲害,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子由。
月亮是什么時候開始有呢呢,我舉起酒杯問這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里現在又是什么時候呢。我想乘著清風回歸天上,又怕天上的美玉堆砌而成的宮殿過于清冷,那么高的地方會特別冷。對著月亮起舞影子一直跟著變化,哪里還像是在人間的樣子。
月亮繞過朱紅色的樓閣掛在雕花的窗戶上,低低地照著沒有睡意的我。月亮應該不會有什么愁怨吧,為什么偏偏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圓呢?人間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會有陰晴圓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如此。希望人們能夠平安想念,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色。
二、蘇轍其人
蘇轍是蘇軾的弟弟,字子由,一字同叔。蘇轍與兄長蘇軾、父親蘇洵合稱“三蘇”,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蘇轍文章受父兄影響很深,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
蘇轍性格比較沉穩,和蘇軾豪放的性格差別很大。很多時候,蘇轍在兄長面前反而更像一個兄長,經常幫蘇軾收拾爛攤子。也正是因為有蘇轍作為后盾,蘇軾才能生活得那么輕松,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蘇軾和蘇轍兄弟兩人感情很深,蘇軾因為政治觀點原因一直不得志,甚至下獄差點被殺,是當時的蘇轍拼著放棄官位保全了蘇軾。之后蘇軾落魄養活不了家小,也是蘇轍無緣無故幫著兄長養家。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一輩人關系都非常好。
1、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皎潔的月光的轉入紅閣樓,低斜映在樓閣的窗欞上,照著因思念家鄉、親人而無法入眠的人.本應不該有遺憾,但是月兒為何總是無情的向分別的人以示團圓呢?
2、這首詞是蘇軾與弟弟分別后,在月夜下,凝望著皎潔的圓月,思鄉之情躍然筆下。全文表達了蘇軾的思鄉情誼,和他豁達豪放的人生態度。
1、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意思是: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2、原文出自蘇軾的《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朝代】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什么總是在人離別的時候圓呢?
《水調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亮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為什么偏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擴展資料
首先,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州。由于蘇軾和弟弟蘇轍七年未能相見,故而借助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寫下了這首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包括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的千古名作。
然后,我們來看詞的上片,主要是寫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俱是凸顯了性格的豪放和氣魄的不凡,同時又包含了一種對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尋。即頭頂上的這輪明月究竟是什么時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問蒼天給一個答案。
緊接著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則是進一步對宇宙的追尋,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為有疑問,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可蒼天又不會給出答案。所以蘇軾便想著自己去找這個答案,于是便順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即我想要乘著清風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處在高處美玉砌成的樓宇中受不住寒冷。
出自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作者: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
上片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自己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
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
于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擴展資料
此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在格調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水調歌頭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