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世界上現存的熊有幾種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世界上現存的熊有幾種?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熊科,目前世界僅存8屬種。以體型粗大有力,尾極短,出生的幼獸常發育不完全為特征,種類不多,現存僅8種,是犬型類中種類最少的一科,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型多比較大,其中包括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熊科成員雖然體態笨重,但是多數能爬樹,并有不少是游泳好手。熊科成員視覺不佳,但嗅覺比較靈敏,主要依靠嗅覺覓食。
熊科中分布最廣泛的是棕熊Ursusarctos,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但數量并不多。不同地方的棕熊體型習性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的阿拉斯加棕熊Ursusarctosmiddendorffi體重可達600~800公斤,而小型的棕熊體重不及100公斤。阿拉斯加棕熊由于體型超大,過去曾被當作獨立的物種。
我國西部的一些棕熊顏色和體型與其它棕熊也有些差別,又是被單列為馬熊Ursuspruinosus。
唯一能和阿拉斯加棕熊相比的是北極熊Ursusmaritimus,生活于北冰洋附近,游泳能力強,并可隨海冰遠離海岸。北極熊主要食海豹,是肉食性最強的熊。北極熊和棕熊是僅有的跨州分布的熊,其它的熊有4種分布于亞洲,一種分布于北美洲,一種分布于南美洲。這幾種熊體型均小于北極熊和多數棕熊,且除了大熊貓以外,均以黑色為主,亞洲特有的幾種熊胸前還有月牙形的白斑。
亞洲的熊中最著名得當屬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其分類地位多有爭議,過去有人將其歸入熊科,有人歸入浣熊科,有人將其和小熊貓一起置于熊貓科,或者自成一大熊貓科,現在研究表明大熊貓確實和熊的關系比較接近,應該歸入熊科。大熊貓在史前曾經是我國南方動物區系的重要構成,但是現在分布局限,是瀕危動物的代表。大熊貓食性單一,僅以幾種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會吃動物性食物,由于竹子營養較少,大熊貓一生的主要時間都用于進食和休息,類似于樹袋熊。
亞洲另一種食性比較特殊的熊是南亞的懶熊Melursusursinus,主要以昆蟲為食。
東南亞的馬來熊Helarctosmalayanus是體型最小的熊,身體比其它熊瘦弱,爬樹技術高超,喜歡吃昆蟲和果實,也捕捉鳥類和嚙吃類等小動物。亞洲黑熊Ursusthibetanus是典型的雜食性的熊,植物各構成了食物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偶爾也會殺死較大的動物。
亞洲黑熊是我國最常見的熊,但仍然屬于珍稀物種。
北美洲的美洲黑熊Ursusamericanus可能是現存數量最多的一種熊,廣布于北美各地,比起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美洲黑熊雖然以黑色為主,但也有很多其它色型,包括深褐色、紅棕色甚至白色。
南美洲的眼鏡熊Tremarctosornatus因有類似大熊貓的黑眼圈而得名。眼鏡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森林中,也出現在較開闊的地方,善于爬樹,在樹上筑巢。
熊科,目前世界僅存8屬種。以體型粗大有力,尾極短,出生的幼獸常發育不完全為特征,種類不多,是犬型類中種類最少的一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型多比較大。
熊的生活習性和特征
大多數熊食性很雜,既食青草、嫩枝芽和堅果,也到溪邊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歡舔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尸。北極熊比較特殊,主要吃魚和海豹
熊的視覺和聽覺都不十分靈敏,但嗅覺非常發達。
熊軀體粗壯肥大,體毛又長又密,臉形像狗,頭大嘴長,眼睛與耳朵都較小,臼齒大而發達,咀嚼力強。
地球共有8種熊:
黑熊大約600,000到800,0001只
棕熊大約180,000到200,0001只
北極熊大約22,000只
亞洲黑熊少于50,0001只
懶熊大約20,0001只
眼鏡熊少于4,0001只
太陽熊少于10,0001只
大熊貓大約1,600只
特征
熊和人類一樣用后腳跟走路。雖然它們各有特點,但所有的熊都同樣是體型龐大,腿短小,尾巴大而禿,圓圓小小的耳朵,還有突出的眼睛。
黑熊
雖然名為黑熊,但黑熊中還有棕色、白色、甚至是藍色。黑熊的平均體重為136公斤,它們的爪子短而彎曲,爬起來更加敏捷。
棕熊
棕熊中以大灰熊最為著名。棕熊的顏色深淺不一,從淺奶油色到黑色。雄性棕熊的體重隨季節變化而不同,介于136公斤直到390公斤。棕熊可以活到20-25歲,特點是肩上有隆起,面部輪廓中凹,前爪有長長的趾甲。
北極熊
為了在寒冷的環境下生存,北極熊有黑色的皮膚和半透明的毛發以盡可傳導和留住最多的陽光。北極熊的體型,小耳朵和稍微帶有蹼狀的腳都使它們成為真正的游泳健將。
亞洲黑熊
亞洲黑熊主要是黑色,身材中等、耳朵很大、在胸部和下巴處有一片白色毛發。雄性亞洲黑熊大約重100-110公斤。
懶熊
懶熊通常是黑色,體型很小,長長的毛發蓬松的皮毛,胸部有白色或奶油色的U型斑紋。懶熊的耳朵很大,聽覺很好,爪子深深彎曲。它們只有40顆固齒,體重介于50-140公斤。
眼鏡熊
眼鏡熊體毛介于棕色到黑色,眼睛周圍有著與眾不同的兩個圈,因此得名。眼鏡熊的體型比其他種類的熊要小一些,雄性眼鏡熊體重約100-155公斤。
太陽熊
太陽熊的名字來自它們胸口有一塊類似半月的白色或微黃色斑紋,一般是黑色,長而銳利的爪子和光禿的腳底都有利于爬行。與其他熊相比,它們的耳朵更小,更圓,牙齒更平整。成年太陽熊可以重達65公斤。
大熊貓
在基因學確認大熊貓屬于熊科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大熊貓是渙熊科。與其他熊不一樣的是,大熊貓的前爪有6個趾頭,還有一個類似拇指的趾頭用來抓竹子。大熊貓的不同是它的黑白色花紋、頭大。雄性重達125公斤。
目前世界僅存8屬種。
熊科,目前世界僅存8屬種。以體型粗大有力,尾極短,出生的幼獸常發育不完全為特征,種類不多,現存僅8種,是犬型類中種類最少的一科,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熊科成員多數食性很雜,也有少數以肉食或植食為主,體型多比較大,其中包括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動物。熊科成員雖然體態笨重,但是多數能爬樹,并有不少是游泳好手。熊科成員視覺不佳,但嗅覺比較靈敏,主要依靠嗅覺覓食。
熊的種類有:
1、大棕熊:包括阿拉斯加棕熊、歐洲和亞洲棕熊、北美西部的灰熊。阿拉斯加棕熊體重可達七百八十公斤,是世界最大的食肉類動物。
2、美洲黑熊:是北美洲體型型最小,也是非常普遍的熊。居住在北美森林帶和墨西哥。美洲黑熊分布在加拿大及美國中部和東部的森林,它的身體顏色有很多種,黑色、棕色、灰色、白色都有。
3、眼鏡熊:眼鏡熊又叫南美熊、安第斯熊,產于南美北部,是惟一到達南半球的熊種,也是最愛吃植物性食物的一種熊,主要靠水果維生。
4、亞洲黑熊:亞洲黑熊又叫狗熊、月熊,還有個俗稱叫黑瞎子。分布在東亞和南亞的叢林地區;比美洲黑熊小。特長是爬樹、游泳。因為眼神不濟,所以練就了一身晝夜都行動自如的本領。
5、馬來熊:馬來熊又叫太陽熊或日熊,分布于印尼、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及中國南部邊陲的熱帶、亞熱帶山林中,是熊家族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馬來熊多半生活在樹上,晝伏夜出,而且沒有冬眠的習慣。
6、印度熊:分布在印度和錫蘭的叢林。它的毛通常呈黑色,鼻子和舌頭都很長,便於挖食昆蟲,最喜歡吃蟻或白蟻。印度熊在天寒時會躲入洞穴,但并不冬眠。
7、懶熊:"吸塵器"是對懶熊的嘴部功能的形象比喻。生活于印度和斯里蘭卡熱帶森林中的懶熊形象奇特,下唇長而善動,形狀像舌頭,沒有上門牙,嘴可以伸進昆蟲藏匿的縫隙中,像吸塵器一樣把獵物席卷入口。
8、北極熊:又叫白熊、"冰山巨無霸",很會游泳。頭小頸長,毛呈乳白色。它的身軀雖大,行動卻很敏捷,通常捕食魚、海豹、海象等動物。北極熊分布在北極一帶,是愛斯基摩人很喜歡的獵物。由於各地獵人大量捕獵,留下的已經不多了。
9、臺灣黑熊:臺灣只有一種熊,就是臺灣黑熊,也叫作狗熊,產在蘇澳、羅東、花蓮、獅頭山、玉山、阿里山等海拔一百到兩千公尺的地區。
擴展資料
北極熊的種群現狀:
生活在世界上的野生北極熊大約有2萬多只,數量相對穩定。為了保護它們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國就頒布過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獵北極熊。
而到了1973年,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和前蘇聯更進一步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國際公約,公約除了限制捕殺和貿易以外,還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其棲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條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熊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