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紙上談兵出處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紙上談兵出處哪里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紙上談兵[zhǐshàngtánbīng]
基本釋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貶義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用兵。后比喻不切實際的空談。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是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由于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這樣,使別人誤會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但是,他的父親卻始終不承認兒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他甚至說:
“我的兒子將來要是不做趙國的將軍,那倒是趙國的福氣;萬一不幸讓他當上趙國的將軍,那他一定是個敗軍之將。因為他從沒上過戰(zhàn)場,只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
知子莫若父。趙奢對兒子的看法十分正確。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王龁攻打趙國的上黨,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他采取固守政策,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沒能攻下長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離間計,到趙國去傳布謠言說:“秦兵所懼怕的,只有趙括一個人。廉頗是個無能之輩,再過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趙王召來趙括,問他說:
“你能擊敗秦軍,為國爭光嗎?”
趙括大言不慚他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是王龁領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趙括在接掌廉頗兵權以后,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而以王龁為副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善于“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趙國在這場戰(zhàn)役中損失了國家的有生力量,國家的元氣大傷,從此以后,趙國好長時間才恢復到戰(zhàn)前國力。
出自戰(zhàn)國時期。
紙上談兵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們都十分討厭那些只會紙上談兵,而不紙上談兵戰(zhàn)場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擴展資料: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zhàn)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后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
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zhàn)。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zhàn)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
于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
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余萬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zhàn)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
后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zhàn)。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zhàn)自退。
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于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
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余萬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擴展資料: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zhàn)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zhàn)中,趙孝成王急于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fā)起進攻。
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后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后,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數十萬趙兵盡降,后被秦軍坑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紙上談兵
百度百科-趙括
紙上談兵來源于長平之戰(zhàn)。“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馬服君。
紙上談兵出自哪場戰(zhàn)役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zhàn)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后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
趙國命大將廉頗,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zhàn)。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zhàn)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于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
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余萬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長平之戰(zhàn)的影響
長平之戰(zhàn)是我國歷軍史上規(guī)模最大、最早的圍殲戰(zhàn),它發(fā)生在公元前262年,歷時兩年的時間結束,但是對于這個時間還存在著爭議,但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是不爭的事實。那個時候中國有很多的諸侯國,其中有七個最為強大,其中就包括秦國和趙國,經過長平之戰(zhàn)過后,首先對他們這兩個國家?guī)砹擞绊憽?/p>
長平之戰(zhàn)中秦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它一統中國的步伐也加快了,因此秦國的實力也越來越強,但是戰(zhàn)敗方趙國的命運就沒那么好了,重兵集權全部被覆滅,并且四十萬的戰(zhàn)俘被秦國的將軍白起坑殺,整個趙國陷入了悲痛和迷茫中,趙國的命運岌岌可危。
紙上談兵的成語典故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紙上談兵的故事,那么你知道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誰嗎?紙上談兵是什么意思?如下是勵志網為大家整理的紙上談兵的成語典故,歡迎大家借鑒。
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典故基本信息:
【詞目】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的意思】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空談
【相近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
【反義詞】埋頭苦干、腳踏實地
【紙上談兵主人公】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括”
【典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典故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zhàn)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于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么認為,他不但從未贊揚過兒子的夸夸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后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么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zhàn)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于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于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為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里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zhàn),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為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于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后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后,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里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后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紙上談兵并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典故寓意
只有空談理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沒有用,我們要的是能解決實際的辦法,光會空想沒有用。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自己實踐過才知道這個有木有用,任何事情不是光會說,而不能運用也是無用,就像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光會說不會做也是學不好的。
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典故擴展閱讀: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紙上談兵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紙上談兵典故
長平秦趙兩軍相持而不戰(zhàn),已近半年。由于秦軍遠離本土,糧盡草絕,眼看就不擊自潰。無奈,秦將王齒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實稟報軍情,秦王問丞相范瞧怎么辦,范瞧說:“廉頗老將,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黨,我們怎么也奪不回來。”
秦王:“去廉頗,丞相你有良策嗎?”范睢:“我有‘反間之計’……”
不久,秦王派出間諜潛入邯鄲,散布出這樣一種謠言:趙將唯馬服君最良。其子趙括勇過其父。若使為將,誠不可擋。廉頗老而怯,屢戰(zhàn)俱敗,為秦兵所逼,不日將降秦矣!這謠言,攪得趙國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寧了。
原來,趙孝成王早就懷疑廉頗懦怯,早就想換一個人到長平去把廉頗頂替回來,可苦于朝中已無良將。所以,當“謠言”傳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趙括上朝。他問趙括道:“寡人聽說,你的勇敢超過你的父親。想讓你到長平去迎擊秦軍,你有取勝的把握嗎?”
趙括神氣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為將,要取勝,尚需要我籌劃一番。可眼下是王齒為將,打敗他不在話下!”
“你為何這樣說呢?”趙孝成王又問。
趙括說:“武安君白起率領秦兵,在伊闕,打敗了韓國和魏國的軍隊,斬魏國兵將24萬;接著,他再攻魏,占了魏國大小60座城池;隨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國,并占領了楚國的京都鄢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國,斬魏國兵士13萬;攻打韓國,占韓國5座城……可以說,他戰(zhàn)必勝,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與他對壘,可能勝負難分,所以,要取勝,尚費籌劃。而那王齒,因廉頗懦怯,才敢于深入。他如遇到我,則如秋葉遇到強風,他不是我的對手。哈哈哈哈!”
趙括的這一片話,說得流暢,激昂,話里充滿了自信。
趙孝成王高興了。他當即便趙括為上將軍撥他20萬勁軍,命他往長平取代廉頗,攻打秦軍去了。
趙括率軍來了長平。驗過符節(jié),廉頗將帥印交給趙括,帶親兵百余人,回邯鄲而去。
廉頗一走,趙括便照著他從兵書上學到的兵法干了起來。《孫子兵法》中說:“兵貴速,不貴久”。意思是說,用兵作戰(zhàn)最貴速勝,不宜持久。他不看實際情況,便照著去作。他先是把廉頗上將軍所筑的星狀營壘并成一個大營,隨之,他又頒布了這樣一條軍令:秦兵若來,要奮勇當先,猛打緊追,不勝不回。回者,斬!趙括布兵剛剛就緒,秦將王齒便帶著3000人馬前來叫戰(zhàn)。趙括出萬人迎戰(zhàn)。敵寡我眾,戰(zhàn)一回合,秦軍大敗,望風而逃。旗開得勝,不禁使趙括手舞足蹈起來。欣喜之余,他又使人到秦營去下戰(zhàn)書。王齒不來迎戰(zhàn),反退軍十數里。“秦軍是怕我了。”趙括更為得意。他命軍吏,宰牛殺羊,犒勞軍士,并傳令:“來日大戰(zhàn),軍要先擒王齒,顯一顯我們趙軍的威風!”
然而,趙括哪里知道,此時此刻,他已處在了秦軍的地網天羅之中?為去殲擊秦軍,這一天,四更造飯,五更點卯,天剛微明,趙括便揮軍列隊出發(fā)。剛西行五里路,便與秦軍走碰。叮叮當當,兩軍對起陣來。趙括使先鋒傅豹出馬,秦將王賁挺身接戰(zhàn)。約30個回合,王賁敗走,傅豹追擊。這時候,秦將王陵又來叫戰(zhàn),趙括命偏將王容去對陣。再戰(zhàn)數十個回合,王陵又敗走。趙括見趙軍連連取勝,便親自率大軍去追殺。追出約十余里,來到一座秦營跟前。只見那營門突然大開,秦將王賁王陵閃身而進,接著便閉了營門。趙括傳令猛攻秦營,但連攻數日,秦軍堅守,牢不可破。趙括使人催調后軍,想再來一次硬攻。然而,這時他的軍令已難以奏效。只聽趙將蘇射飛馬來報說,后軍已被秦將胡傷引兵沖散,不得前來。趙括大怒:“胡傷如此無禮,我當親手擒之!”說罷,趙括便率軍回轉向東。但剛走不遠,大將蒙驁率軍突然從側路殺出,并大呼道:“趙括你中了我武安君白起之計了。還不趕快投降!”一聽白起二字,趙括心中不禁一驚。不過,此時他尚不怯戰(zhàn),挺戟欲戰(zhàn)蒙驁。
偏將王容喊道:“不勞元帥,容我建功!”喊著,王容便去與蒙驁交鋒。這時,秦將率軍又至。秦趙兩軍混戰(zhàn)起來。混戰(zhàn)之中,趙軍死傷很多。趙括料難取勝,鳴金收兵,就便擇水草處安營,命軍士筑成長壘,堅壁自守。同時,派人回邯鄲請趙王發(fā)兵援助,并催取后隊糧餉。但誰知運糧之路已被秦將司馬錯司馬梗引兵截斷?這樣,白起大軍橫其前,胡傷等將斷其后,背腹受困,趙括日夜心驚膽戰(zhàn)起來……
如此,一連過46日。
很快趙營糧盡草絕,士卒們競相殺馬而食。無奈,趙括只得分兵四路,鳴金突圍。誰知,又中了那武安君白起的奸計?原來,那白起預先選好了射手,圍繞著趙營埋伏著。凡遇到由趙營出來的,不管是兵是將,都一齊射殺。這樣,趙軍四路突圍的軍士,都被亂箭逼回。
又過了一個月。
這一天,趙括實難壓住心中的憤怒,精選上等悅卒5000人,俱穿重甲,乘坐駿馬,再次突圍。趙括握戟當先,傅豹、王容緊隨其后。剛剛破圍突出,秦將王翦、蒙驁便齊來截擊。大戰(zhàn)數個回合,趙括又敗。不能突圍,趙括率***身欲回長營。可就在這時,不幸馬失前蹄,趙括墜地,被飛來亂箭射死。將帥一死,趙軍大亂。接著傅豹、王容也均戰(zhàn)死,趙軍全線潰散。
40萬趙軍,一夜之間全被秦軍坑殺……
;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