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芳
我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已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在8月24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和旅游市場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市場主體加快轉型升級,市場體系更加繁榮有序,截至2021年底,全國文化市場經營機構19.1萬家,從業人員151.14萬人。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在發布會上介紹,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逐步凸顯。十年來,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從3.6萬家增長到了6.5萬家,年營業收入從5.6萬億元增長到11.9萬億元。
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旅行社4.2萬家,A級景區1.4萬個,星級飯店8771家。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4363億元,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4989億元,占GDP比重分別達4.5%、4.56%。
繆沐陽還表示,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出入境旅游取得大幅跨越。2021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博覽會等平臺作用不斷凸顯,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更多優質文化和旅游企業走出國門。
為適應游客旅游消費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我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數量由2012年的144家增加到2021年的306家,中高等級景區比例大幅提升。饒權介紹,文化和旅游部創新推出671家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300多家省級以上旅游休閑街區,形成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康養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滑雪度假等各種類型的休閑產品。
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產業融合激發消費潛力。5G、大數據、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數字技術在文化和旅***業廣泛應用。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發展迅速,一批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的數字文化精品不斷涌現。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旅游演藝、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文化遺產旅游蓬勃興起。
近年來,旅游業受到疫情影響,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及系列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業恢復發展的政策。據介紹,根據疫情防控形勢,文化和旅游部動態調整文化和旅游場所的***政策,并將跨省團隊旅游“熔斷”區域進一步精準到縣域。
“今年下半年以來,文化和旅游市場呈現出積極復蘇態勢。文旅企業的韌性、文旅人的拼勁得到了充分彰顯。”繆沐陽說。十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漸趨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