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黃麻起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
黃麻起義起義過程:
1927年9月,***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委員會,為貫徹***中央“八七”會議關于武裝起義的總方針和***湖北省委員會“秋收暴動計劃”,發動黃安、麻城兩縣貧苦農民舉行起義。因缺乏武裝起義的經驗,未獲成功。
***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視黃麻區,不久又派劉鎮一、黃赤光前去指揮(黃赤光未到)。
11月3日,省里派來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宮召開了黃麻兩縣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成立了***黃麻區特委和鄂東革命委員會,符向一任特委書記,劉鎮一為革命委員會負責人。同時改組了黃安縣委,麻城縣委依舊。隨后,成立黃麻起義總指揮部,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統一領導起義的準備工作。會后,兩縣縣委負責人和黨團員分別下到各區,組織發動群眾,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武裝暴動。
11月10日,***第三十軍魏益三部一個營由黃安城進犯七里坪,黃麻兩縣縣委決定由麻城調一部分快槍,幫助黃安農民自衛軍去繳該營的槍。因走漏消息,該營逃去。
11月11日,農民自衛軍進駐七里坪,并召開了兩萬多人的慶祝大會,接著,黃麻特委在文昌宮召開了第二次會議,認為暴動工作已準備就緒,決定奪取縣城,成立黃麻暴動行動指揮部,由潘忠汝、吳光浩、戴季英、曹學楷、戴克敏、吳煥先,劉文蔚等組成,潘忠汝為總指揮,吳光浩為副總指揮。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當天,黃麻特委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兩個排,及七里、紫云等區千余精銳義勇隊,組成攻城部隊,與先期打進黃安城內的12名農民自衛軍隊員組成的尖刀班里應外合。在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于當夜10時,自七里坪向黃安縣城進發。麻城農民自衛軍另一個排留在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負責警戒,以防河南紅槍會的進犯。***、詹才芳、王樹聲、陳再道分別率領農民武裝參加了暴動。
11月14日凌晨4時,起義武裝在城內群眾配合下,一舉攻入城內,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打開監獄,釋放被捕的群眾和農會干部。
18日,宣布成立黃安縣農民***,曹學楷為主席。之后,黃麻特委又將參加暴動的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全軍300余人。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
12月5日,***軍第12軍任應岐部1個師夜襲黃安。鄂東軍遭受重大損失,潘忠汝陣亡。突圍后的鄂東軍除部分人員留在當地堅持斗爭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轉移到黃陂縣境內的木蘭山區開展游擊戰爭。
1928年1月1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為黨代表,汪奠川為參謀長,部隊以木蘭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在黃麻起義中建立起來的政權和軍隊。為后來創建鄂豫皖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
黃麻起義歷史意義:
黃麻起義是繼我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后,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舉行的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起義,是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開了鄂豫皖地區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序幕,為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黃麻起義及其后的革命斗爭,高揚了一面鮮艷的革命旗幟。大革命失敗后,英雄的黃麻人民沒有被***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所嚇倒,他們揩干身上的血跡,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繼續戰斗。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他們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區向***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把我黨“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舉起,從此,這一地區黨領導的武裝斗爭連綿不斷,直至全國解放。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后,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戰斗在大別山區。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后,重組的紅二十八軍和地方游擊隊、便衣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又是新四軍第五師開展抗日游擊的主要區域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主要立足地。
黃麻起義及其后的革命斗爭,開辟了一塊堅實的革命基地。黃麻起義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初始基礎,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起點。黃麻起義后,工農革命軍輾轉游擊,隨后開辟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春,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六大蘇區之一,成為僅次于中央根據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中央高度評價它的戰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據長江交通,有直接威脅武漢而與全國紅***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紅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和早期中心。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實行戰略轉移后,又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由在黃麻起義中組建的鄂東軍發展起來的紅四方面軍,先后開辟了兩大蘇區,這是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
黃麻起義及其后期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在黃麻起義及其后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中,走出了三支紅軍部隊。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黃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黃安檀樹崗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三支是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在七里坪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黃麻起義及其后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從黃麻起義走出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4位,開國將軍25位(含大將2位、上將6位、中將6位、少將11位);而作為黃麻起義策源地的紅安縣,則不僅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而且產生了董必武、***兩位共和國主席和61位將軍(其中上將8名、中將10名、少將43名),捐軀的革命群眾10多萬,犧牲的有記載的烈士2.2萬,因而是全國第一“將軍縣”和著名“烈士縣”。
黃麻起義不僅用鮮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別山工農武裝革命的烽火,也在起義及其后的斗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麻起義革命精神。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中國***成立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地區即逐漸有了***的影響和活動。1925年秋冬,隨著大革命的發展,黃、麻兩縣分別成立了中國***和共青團特別支部。1927年春,兩縣黨的特支改為***縣委,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迅速發展,***員發展到90余人,加入農協的會員達18萬人,另建有兩支共300余人的農民自衛軍。同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員和革命群眾,黃、麻兩縣黨組織依靠廣大群眾和掌握的農民自衛軍武裝,同當地的反動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培養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9月,***黃安、麻城兩縣委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及***湖北省委的指示,舉行了秋收起義,但由于缺乏領導起義的經驗,沒有及時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加上***軍第30軍一部的進擾,不久,起義陷于停滯。
10月中旬,***湖北省委得知黃麻兩縣尚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和很好的群眾基礎,遂先后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麻地區加強起義的領導,成立了以符向一為書記的***黃麻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潘忠汝為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11月3日,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干,群眾武裝予以配合,首先奪取黃安縣城。13日,起義開始,總指揮部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2個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區農民義勇隊千余人,組成攻城隊伍。另將麻城農民自衛軍1個排配置于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擔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縣紅槍會進擾。晚10時,起義隊伍在廣大農民群眾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城進發。14日凌晨,攻城隊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奪占北門,旋即攻入城內,占領縣***、警察局,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余人,繳獲步槍30余支,子彈90箱,控制了全城。后獲悉***軍第30軍1個團正向黃安開進,為避敵鋒芒,攻城隊伍當日撤回七里坪。進占黃安城的***軍懼怕起義隊伍再次進攻,乃于次日晚棄城退走。18日,黃安縣農民***成立,曹學楷任主席。接著,***黃麻特委根據***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趕來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余人,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下轄第1、第2路。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1月27日,黃安反動勢力勾結***軍第30軍獨立旅400余人,進犯黃安城。鄂東軍一部在人民群眾協助下,將其擊退。12月5日,***軍以第12軍教導師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襲黃安城。鄂東軍對敵情估計不足,據城固守,因眾寡懸殊,傷亡嚴重,被迫突圍,潘忠汝在戰斗中犧牲。下旬,當地***組織和鄂東軍部分領導人在黃安北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留部分人員就地堅持斗爭,集中72人,攜帶長短槍53支,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
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3月上旬,為對付***軍的圍攻,第7軍編為4個短槍隊,采用“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戰術,分散游擊于黃陂、孝感、黃岡、羅田、黃安、麻城等縣。5月,第七軍進入河南省光山縣南部柴山保地區,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7月,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31師。到1929年5月,紅31師發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縱橫50余公里的鄂豫邊蘇區。黃麻起義創建的紅軍和蘇區,是后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的重要來源及組成部分。
湖北黃麻起義在湖北省黃安、麻城兩縣。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起義中,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
起義影響:
黃麻起義是繼中國***領導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后,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舉行的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起義,是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開了鄂豫皖地區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序幕,為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黃麻起義及其后期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在黃麻起義及其后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中,走出了三支紅軍部隊。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黃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黃安檀樹崗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三支是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在七里坪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黃麻起義及其后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從黃麻起義走出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4位,開國將軍25位(含大將2位、上將6位、中將6位、少將11位);
而作為黃麻起義策源地的紅安縣,則不僅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而且產生了董必武、***兩位共和國主席和61位將軍(其中上將8名、中將10名、少將43名),捐軀的革命群眾10多萬,犧牲的有記載的烈士2.2萬,因而是全國第一“將軍縣”和著名“烈士縣”。
1927年(民國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在湖北省黃安、麻城兩縣發動和領導的農民武裝起義,又稱第二次黃麻起義。
9月,***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委員會,為貫徹***中央“八七”會議關于武裝起義的總方針和***湖北省委員會“秋收暴動計劃”,發動黃安、麻城兩縣貧苦農民舉行起義。因缺乏武裝起義的經驗,未獲成功。***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視黃麻區,不久又派劉鎮一、黃赤光前去指揮(黃赤光未到)。11月3日,省里派來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宮召開了黃麻兩縣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成立了***黃麻區特委和鄂東革命委員會,符向一任特委書記,劉鎮一為革命委員會負責人。同時改組了黃安縣委,麻城縣委依舊。隨后,成立黃麻起義總指揮部,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統一領導起義的準備工作。會后,兩縣縣委負責人和黨團員分別下到各區,組織發動群眾,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武裝暴動。11月10日,***第三十軍魏益三部一個營由黃安城進犯七里坪,黃麻兩縣縣委決定由麻城調一部分快槍,幫助黃安農民自衛軍去繳該營的槍。因走漏消息,該營逃去。11月11日,農民自衛軍進駐七里坪,并召開了兩萬多人的慶祝大會,接著,黃麻特委在文昌宮召開了第二次會議,認為暴動工作已準備就緒,決定奪取縣城,成立黃麻暴動行動指揮部,由潘忠汝、吳光浩、戴季英、曹學楷、戴克敏、吳煥先,劉文蔚等組成,潘忠汝為總指揮,吳光浩為副總指揮。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當天,黃麻特委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兩個排,及七里、紫云等區千余精銳義勇隊,組成攻城部隊,與先期打進黃安城內的12名農民自衛軍隊員組成的尖刀班里應外合。在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于當夜10時,自七里坪向黃安縣城進發。麻城農民自衛軍另一個排留在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負責警戒,以防河南紅槍會的進犯。***、詹才芳、王樹聲、陳再道分別率領農民武裝參加了暴動。11月14日凌晨4時,起義武裝在城內群眾配合下,一舉攻入城內,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打開監獄,釋放被捕的群眾和農會干部。18日,宣布成立黃安縣農民***,曹學楷為主席。之后,黃麻特委又將參加暴動的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全軍300余人。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12月5日,***軍第12軍任應岐部1個師夜襲黃安。鄂東軍遭受重大損失,潘忠汝陣亡。突圍后的鄂東軍除部分人員留在當地堅持斗爭外,70多人于12月29日轉移到黃陂縣境內的木蘭山區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1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為黨代表,汪奠川為參謀長,部隊以木蘭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在黃麻起義中建立起來的政權和軍隊。為后來創建鄂豫皖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
年代么~你自己算好拉80年么
黃麻起義指的是1927年11月13日黃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攻打黃安縣城,建立了黃安農民***,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而說起黃麻起義的發起人,其實是在***湖北省委的領導下,由***黃麻區特委和黃麻暴動指揮部直接領導的。
***黃麻區特委符向一委書記,黃麻暴動指揮部有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等領導人。
黃麻起義發生在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在漢口召開了“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革命思想。
根據“八七會議”的精神,***發起了秋收起義,而在起義之后,鑒于黃、麻兩縣尚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和很好的群眾基礎,所以決定在該地區爆發起義。
這場起義損失也是很大的,由于對敵情估計不足,雙方力量懸殊,導致起義軍傷亡嚴重,犧牲了很多革命志士,其中也包括總指揮潘忠汝。
不過雖說苦難重重,但鄂東軍仍然在堅持打游擊,甚至創建革命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
黃麻起義雖然是一次地方性的革命暴動,但卻是在我黨領導下,發動的第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武裝起義,更是我黨領導的武裝起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這一地區的武裝斗爭不斷,一直到全國解放。
同時黃麻起義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以及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從黃麻起義走出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4位,開國將軍有25位。
黃麻起義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初始基礎,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起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