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丨楊志錦
宏觀政策正在適度加力。
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國務院8月24日召開的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延續6月份恢復發展態勢,但恢復基礎不牢固。要及時果斷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規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又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來。
會議指出,在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同時,再實施19項接續政策,形成組合效應,推動經濟企穩向好、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努力爭取最好結果。主要包括: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依法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
記者多方了解到,7月中上旬地方已上報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國開行、農發行已大規模投放資本金,其中農發行900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已全部投放完畢;今年3.45萬億專項債在6月前基本發完,將在8月底完成支出。二者均面臨補充“子彈”的問題,在國常會增加二者額度之后,后續基建資金較為充裕,基建投資有望持續回升。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7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7.4%,相比1-6月提高0.3個百分點。
增加300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追溯到6月末。6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于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但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
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制度從1996年開始建立。所謂項目資本金,指在投資項目總投資中,由投資者認繳的出資額,對投資項目來說是非債務性資金,項目法人不承擔這部分資金的任何利息和債務;投資者可按其出資的比例依法享有所有者權益,也可***其出資,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以用于項目資本金,該工具也被市場稱為“軟貸款”,也被稱為基礎設施投資基金。
據記者了解,今年基金項目申報中,監管部門要求申報項目資本金不低于項目總投資20%,累計安排的基金占項目資本金比例在50%以內。此外,扣除各類中央財政性資金、用于項目資本金的專項債券和基金后,地方和項目單位資本金出資比例不得低于項目總投資的5%。
南方省份某地市發改系統人士解釋稱,假設一個項目總投資2億元,那么資本金需要4000萬元,地方和項目單位至少需要出資1000萬。假設該項目此前已獲得了2000萬的資本金,當前缺口2000萬,但是只能申報500萬基金作為項目資本金,即(2000萬-1000萬)*50%。
國開行7月22日披露,在取得銀保監會批復后,國開行第一時間完成基金(國開基礎設施基金有限公司)注冊設立,并實現首批兩個項目投放。農發行方面,7月20日農發基礎設施基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7月21日農發行成功投放全國首筆農發基礎設施基金5億元,用于支持重慶市云陽縣建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
農發行近日披露,截至8月20日凌晨,農發基礎設施基金完成全部900億元資金投放,支持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500余個,后續面臨補充“子彈”的問題。此次國常會增加3000億額度后,基礎投資基金總額度將達到6000億。
7月21日召開的國常會指出,依法合規做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投放等工作,強化激勵、不搞地方切塊,成熟項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引導商業銀行相應提供配套融資,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額度要及時投放。
根據國常會的最新要求看,可形成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銀行貸款/商業銀行貸款融資模式,起到杠桿撬動作用。商業銀行配套融資也有落地。工行披露,截至8月中旬,工行已實現對基礎設施基金投資涉及的5個省、8個項目完成貸款審批金額近370億元,實現配套融資投放合計逾26億元。
光大銀行8月23日披露,光大銀行合肥分行成功為池州港烏沙港區碼頭項目投放首筆配套貸款360萬元,成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落地的首筆國家基礎設施重大項目配套融資。
如以20%的資本金比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作資本金的比例不超過50%測算,理論上6000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可撬動的投資規模為1.5萬億,將對基建投資形成支撐。
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
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獨家報道,6月底監管部門通知地方,要求地方申報2022年第三批地方***專項債券項目,其目的在于著力發揮專項債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作用,切實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按照監管要求,此批申報項目可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既有九大領域的基礎上,將新型基礎設施、新能源項目納入申報范圍。
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8月16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8月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期我們又組織地方報送了第三批專項債券項目,目前已篩選形成準備項目清單反饋地方,同時抄送財政部、人民銀行、審計署。
考慮到今年用于項目建設的3.45萬億專項債額度已經基本發行完畢,新一批專項債項目仍需額度匹配。目前看,這一額度主要來自于存量限額。
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開的會議指出,用好地方***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地方***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近期又進一步明確為,當前地方專項債余額尚未達到債務限額,要依法盤活債務限額空間,并用好已發行的地方專項債。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地方***專項債限額18.2萬億,余額16.7萬億,二者存在1.5萬億的空間。這一“空間”在各地之間并非平均分布,京滬兩地較多,京滬之后是江蘇、河南、河北、福建、山東、廣東等省份。
8月24日的國常會指出,依法用好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低于1.5萬億的規模。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要為未來化解風險留有空間,比如用于建制縣隱性債務化解試點或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二是近年專項債大規模發行后,法定債務率已大幅上升。
8月19日,財政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堅決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指導地方用好***專項債券資金,充分利用近期地方***債券發行規模相對較小的窗口期,完成2022年新增專項債券發行收尾工作。加快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按照“零容忍”的要求,督促地方加快專項債券項目管理,切實防范專項債券風險。
同時,研究指導地方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依法盤活債務限額空間,發揮有效投資作用。
記者從多位財政系統人士了解到,地方債存量限額已經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批,因而無需再次審批,經財政部及省級***審批后即可使用。
但采用限額與余額空間發債后續至少要經過兩個必要程序。一是財政部對第三批專項債項目進行審核,因為只有財政部發改委兩個部門共同審核通過的項目才能發行專項債。二是省級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相關預算調整方案。發行專項債將會增加當年財政收支規模,相應需要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
中泰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岳表示,今年預算財政前置發力后,后續政策空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結合7月政治局會議和日前經濟大省經濟座談會的政策表態看,總量層面的增量政策力度可能不及預期。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以及配套信貸的投放作為接力手段,有望發揮托底對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