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東山再起是誰和東山再起是誰唱的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東山再起是誰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指謝安辭官歸隱于東山之后再次出仕做官,意思是一個人在失勢之后重新得勢,多用來比喻失敗之后重新恢復到原來的實力,是一個褒義詞。
成語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
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
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愿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
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是指晉朝的謝安。
典故:
江寧的東山原為土山,據說是當年小秦王趕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時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吳開始建都于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后筑石頭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為孫權所建立,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公元222年孫權稱王,229年正式稱帝)。由于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于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率百萬大軍南下伐晉。此時的皇帝想起了謝安,決定重新啟用他,就派員到東山,封他為征討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撐船救國要緊,謝安沒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調兵遣將,上下整頓,賞罰分明,官兵一心,要與符堅決一死戰。
不多久,符堅的人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過江,東晉難保,謝安心中有數,憑東晉的八萬官兵跟符堅硬拼尤如雞蛋碰石頭,他坐陣東山,臨危不亂,精心排兵布陣,并把自己的侄兒謝玄也派到前線去打仗。
他侄兒臨走前想探聽這個仗怎么個打法,謝安只說了一句話“朝廷自有安排”。謝玄心里沒底,第二天又派人來聽口風,謝安呢,就拖來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當天半夜時分,才掏出將帥名單,擺出了他的“八卦陣”。
淝水那里戰事拉開,謝安仍穩坐東山跟人下棋,敵人果真中計,大敗而逃。喜報傳來,謝安接過一看,二話沒說,還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圍過來聽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勝仗,謝玄立了大功,在場的人無不佩服謝安沉得住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一仗,救了東晉,謝安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東山閑居以后,又出來做了一番大事業,后來人們都稱謂他“東山再起”。
擴展資料
謝安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謝家子弟。
后謝氏家族于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征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后,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
桓溫死后,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東山再起
1、東山再起指的是晉朝的謝安,出處是《晉書·謝安傳》,指退隱后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后重新恢復地位。古時,指出山為官,為褒義詞。
2、東晉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謝安,他不僅才學很高,而且擅長書法,寫得一手好字。謝安不愿意做官,開始他做個著作郎,不久便以病為理由辭官。他隱居在浙江會稽上虞的東山,經常與王羲之游山玩水,寫詩作文。朝廷,召他做吏部郎,他拒絕了。
3、朝廷的征西大將軍、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桓溫,請謝安作司馬,他不得已才答應。這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一句話,成語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東晉名相謝安。
東山再起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其本意是指一個人退隱后再度出山為官擔任要職。也常常比喻人失勢后,重新恢復權勢。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謝安,陳郡陽夏(今河南周口市太康縣)人,出身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官至典農中郎將,祖父做過太子少傅,父親任吏部尚書。滿門高官,謝安妥妥的是一個“官后代”,他自己也學識淵博才華橫溢。
人各有志,謝安就像《紅樓夢》的賈寶玉對仕途不感興趣,又像現代人喜歡追求“詩和遠方”,干了一個多月小官就跳槽不干,跑到浙江紹興上虞西南的東山,隱居山林。他成天呼朋喚友游山玩水吟詩作對江邊釣魚,大書法家王羲之是他好友。上虞是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英臺的故里。這樣一種快活無憂的生活,活脫脫當代詩人海子的那個金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謝安優哉游哉,樂不思蜀,早把當官這回事拋到九霄云外,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任職,他就是不去。
謝安在東山一直隱居到公元360年,41歲時終于出山了。
他之所以東山再起重出江湖的原因,傳說是受到了一個李姓歌女的***。有一天閑聊,歌女問:“謝公,要想救國安民,必先做到什么?”謝安答:“必先積蓄其德義?!备枧f:“德義不厚卻想救國安邦,乃伏而舔天也!”——伏而舔天的意思是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歌女說罷,突然拔劍刎頸,血濺花葉倒地身亡。謝安悲痛至極,深受***,男子漢大丈夫還不如一個賣唱女子,他懷抱歌女仰天長嘯:“安不如一個纖弱女子也,羞矣!”
謝安決定接受朝廷召喚,重新入仕為官。他一出山就干了幾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安撫住當時朝廷權勢滔天、懷有篡位之心的大將軍桓溫,維護了東晉皇權統治和社會穩定,避免了內亂,功勞巨大。第二件是公元383年,前秦大帝苻堅率八十萬大軍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謝安調兵遣將指揮有方,以少勝多大敗苻堅大軍。
淝水之戰是謝安東山再起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以少勝多的典范。謝安幾次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保住了東晉王朝。
謝安指揮淝水之戰的時候,并不在浙江上虞的東山,而是在都城建康,因思鄉心切,他離開上虞來到建康,便在建康的一座土山上,仿造上虞的東山建造亭臺樓閣,并把這座山改名為東山。謝安東山再起建功立業的輝煌事跡,引得歷代很多詩人如李白、蘇軾等都曾來東山賞月,憑吊謝安,并留下著名的詩篇。如李白的《東山吟》,懷念之情躍然紙上。因為有諸多文壇大咖的加持,謝安重出江湖就為東晉建立了不世之功,東山再起也成了人們形容一個人退隱后,再度出山為官擔任要職的成語典故,口口相傳千百年。
關于東山再起是誰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