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意過鐵路列車的車廂嗎?高鐵動車組有8節或16節車廂,貨運列車有數十節車廂,而司機景生啟常年駕駛的重載列車,掛載了超過200節車廂。橫亙千里的大秦鐵路上,這樣一列列重載列車滿載煤炭,穿山越嶺,駛往渤海之濱。
行經一個又一個隧道,重載列車開行到關鍵路段。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萬噸重載列車司機景生啟端坐在頭部機車的駕駛位,右手穩穩握住操縱手柄,眼睛緊緊盯住面前的儀表顯示屏。看到風壓、速度等參數均在預定范圍內,他左手緩緩推動空氣制動手柄,開始制動。
“這把閘是為下一把閘做準備。兩次操作時間間隔既要短,又必須給列車留足穩定時間。”景生啟說,駕駛重載列車就像下棋,每走一步,都要考慮到下一步的操作。
全長653公里的大秦鐵路,西起山西大同,東到河北秦皇島,是我國“西煤東運”的運輸主通道。有著210節車廂的2萬噸重載列車,要從黃土高原跨越到華北平原,一路上地形復雜,橋隧坡道眾多,操縱難度非同一般。“列車長2.6公里,經常會同時扭出多個起伏曲線,有時車頭已經在爬坡了,車尾卻還在下坡。”景生啟說。
“不怕拉不動,就怕停不住。”重載列車司機們常說起這句話。尤其是經過近百公里長、坡度超過12‰的連續下坡區段,操作須更小心。有時,機車頭部和尾部的高低落差達到30多米,相當于10層樓的高度。
如何優化操作,化解縱向沖力?景生啟不斷試驗、不斷探索。駕駛位右側的操縱手柄滑槽僅長10厘米,被細分為100個級位,每一次推動都以毫米計算,必須做到分毫不差。
“有一天,我看到有位老人在打太極拳,受到啟發。以力卸力,是不是能順勢減小列車沖勁?”景生啟繪制了受力分析圖,計算緩解時間點,在循環制動中不斷尋找調速手柄的最佳級位。終于,當試到第113趟時,列車平穩通過大下坡,電臺里傳來中部機車同事激動的聲音:“景師傅,穩了!”
有了景生啟總結的2萬噸列車“操縱模塊”,大秦線上的司機們在通過復雜區段時都能精確操縱。他首創的“分步循環制動法”被命名為“生啟治坡法”,填補了我國重載列車操縱技術的空白。
而在3萬噸重載列車正式試驗前的40多天里,景生啟白天上車試驗,夜里梳理試驗數據,操縱實況密密麻麻地記滿了5個本子。每個細節,他都要反復推演、修改、試驗,不斷優化。由他主導的“3萬噸列車操縱法”,為確保列車成功試驗開行提供了可靠的操縱技術依據。
駕駛路上不乏旖旎風光,景生啟卻無暇欣賞。每逢迎峰度夏、冬日電煤保供,都是重載列車司機最忙碌的時候。“從業29年,只有4次是在家過的年。”景生啟說。
從6000噸、1萬噸、2萬噸,再到3萬噸重載列車……景生啟參與了大秦鐵路每一次的機型更換、載重試驗。“會開車只是技術,開好車才是藝術。”景生啟說,只有喜歡這份工作才能去認真鉆研,只有認真鉆研才能不斷提升。
說話間,列車左前方的綠燈亮起。景生啟右手舉起握拳,接著手臂伸展、兩指向前,說道:“綠燈,正線通過。”
這個手勢,每趟車要重復600余次,它是重載列車司機在長途駕駛中對自己的提醒,也是對安全始終如一的堅守。
這條路,景生啟已經走了2000多趟,但每一次的手勢他都毫不含糊,“一把閘,責任重大。把每一趟都當成第一趟,才能開好每一趟。”
《人民日報》(2022年08月07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