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bmi是什么和bmi是什么檢查項目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MassIndex)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主要用于統計分析。體重絕對值不能用來評價脂肪抵抗的程度,因此bmi從體重和身高兩個方面接受相對客觀的參數,并利用這些參數的范圍來測量體重。
體重指數(bmi)是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理想的bmi(18.5-23.9)是體重的平方(單位kg)。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亞洲的bmi(體重指數)如果高于22.9,就屬于超重。亞洲人和歐洲人屬于不同的種族。世衛組織的標準不太適合中國人民的情況。這就是中國制定參考標準的原因。
擴展資料:
通過對bmi指數的計算和對中國bmi參考標準的檢驗,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數字是否合理,人體計算器可以在線測試,不需要轉換和控制表,非常方便和易于使用。
說明:世界肥胖標準是:bmi在18.5到24.9之間正常,bmi大于25,bmi大于30為肥胖。亞洲肥胖標準是:亞洲人口太小,無法根據全球肥胖標準進行測量。日本24.9,香港BMI為23.7,高血壓患病率增加三倍,死亡率最低,BMI越高,發病風險越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BIM指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身體質量指數
BMI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MassIndex)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主要用于統計分析。肥胖程度的判斷不能采用體重的絕對值,它天然與身高有關。因此,BMI通過人體體重和身高兩個數值獲得相對客觀的參數,并用這個參數所處范圍衡量身體質量。
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理想體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單位m)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MassIndex)若高于22.9便屬于過重。亞洲人和歐美人屬于不同人種,WHO的標準不是非常適合中國人的情況,為此制定了中國參考標準:
擴展資料:
肥胖的世界標準是:BMI在18.5至24.9時屬正常范圍,BMI大于25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肥胖的亞洲標準:亞洲人體格偏小,用肥胖的世界標準來衡量就不適宜。
比如:日本人當BMI為24.9時,高血壓危險就增加3倍;香港地區的中國人,BMI在23.7時死亡率最低,越高時便開始上升。專家們認為,亞洲人的肥胖標準應該是BMI在18.5-22.9時為正常水平,BMI大于23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
肥胖的中國標準:我國專家認為,中國人雖屬于亞洲人種,體重指數的正常范圍上限應該比亞洲標準低些。有專家建議,中國人體重指數的最佳值應該是20-22,BMI大于22.6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BMI
BMI即指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英文為BodyMassIndex,簡稱BMI。
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理想體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單位m)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MassIndex)若高于22.9便屬于過重。亞洲人和歐美人屬于不同人種,WHO的標準不是非常適合中國人的情況,為此制定了中國參考標準:
擴展資料
肥胖的世界標準是:BMI在18.5至24.9時屬正常范圍,BMI大于25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肥胖的亞洲標準:亞洲人體格偏小,用肥胖的世界標準來衡量就不適宜。比如:日本人當BMI為24.9時,高血壓危險就增加3倍。
香港地區的中國人,BMI在23.7時死亡率最低,越高時便開始上升。專家們認為,亞洲人的肥胖標準應該是BMI在18.5-22.9時為正常水平,BMI大于23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
肥胖的中國標準:我國專家認為,中國人雖屬于亞洲人種,體重指數的正常范圍上限應該比亞洲標準低些。有專家建議,中國人體重指數的最佳值應該是20-22,BMI大于22.6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BMI
bmi是身體質量指數的意思,是國際上常用來衡量人體的肥胖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之一。一個人是否肥胖不能采用體重的絕對值進行判斷,還與它個人的身高有著很大的關系,另外亞洲人與歐美人屬于不同人種,因此bmi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
bmi是身體質量指數
bmi是身體質量指數,是國際上常用來衡量人體的肥胖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之一,主要用于系統的分析。另外亞洲人以及歐美人屬于不同人種,其bmi范圍定義也有所不同。
通常一個人的肥胖程度不能采用體重的絕對值,它還與個人的身高有很大的關系,而bmi則是通過人體體重以及身高兩個數值來獲得相關可觀的參數,通過參數值來判斷一個人的身體質量。
bmi的理想體重為(18.5~23.9)×身高的平方。亞洲人的bmi若是高于22.9便屬于過重,超過23則是超重,超過23~29.9則屬于偏胖體質,在25~29.9之間,屬于肥胖體質。
BMI是指: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MassIndex,簡稱BMI)。
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
身高體重指數”這個概念,是由19世紀中期的比利時統計學家及數學家凱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義如下:
BMI=W÷H2
w=體重,單位:千克;
H=身高,單位:米;
BMI=身高體重指數,單位:千克/平方米
擴展資料
BMI原來的設計是一個用于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
當需要知道肥胖是否為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時,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再找出其數值及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連。
由于BMI主要反應整體體重,無法區別體重中體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包括肌肉、器官),同樣身高體重的人可算出相同的BMI,但其實脂肪量不同,因此其實BMI是整體營養狀態的指標。
以往拿來做為肥胖的指標,是因發現BMI與體脂肪在統計上有高度相關;但在同樣BMI之下,仍會有體脂肪率的差異。
亞洲人標準
傳統的世衛成人癡肥標準是少30,但亞洲成人指標近被改為27.5。一個BMI達到23的亞洲成年人現在被認為是超重,而理想指數是18.5至22.9。
兒童的BMI數值
兒童的BMI數值并不單單適用于成年人。對于成長中的兒童,我們亦可利用他們的BMI值來推算他們是否超重。以上的BMI計算式亦適用于2-20歲的人,但他們的過重及過輕指標,并非由一個固定的BMI值決定。
這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兒童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使用一個固定數值,容易做成錯誤判斷。很多國家及地區每年都會為當地的兒童作身高和體重的統計。這些統計數據,都可以轉化成為BMI值,從而再統計出當地兒童的BMI值分布。
根據這個分布,地方健康***可以推算出當地兒童的過重及過輕指標。一般來說,都會采用統計出來的平均BMI值及其標準差值,再計算出其常態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為過重及過輕指標。另一方面,其BMI值位于常態分布的85%-95%區段的兒童,他們都有超重的危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條--體重身高指數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