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宋可嘉每經編輯:張海妮孫志成
未驗先投被罰50萬元、一眾房企登環境風險榜……2021年6月第2周,哪些上市公司的環境保護與信披責任亮起了紅燈?又有哪些企業項目獲得環評綠燈?且看A股綠色周報第37期。
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環保領域知名NGO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自2020年9月起,基于31個省市區、337個地級市***發布的環境質量、環境排放和污染源監管記錄等權威數據來源,每周收集剖析中國數千家上市公司及其旗下數萬家公司(包括分公司、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的環境信息數據,發布“A股綠色周報”,旨在借助環境數據庫及***解析、傳播能力,讓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經營活動中的環境信息更加陽光透明。
根據2021年6月第2周搜集到的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共有42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上海。其中,21家屬于國資控制企業,7家為千億市值企業。在環境風險之外,2021年6月第2周,A股上市公司及旗下公司共有39個項目進入受理公示及擬審批公示狀態,10個項目進入環評審批公示狀態。
一周綠鑒:多家房地產公司登榜噪音擾民事件高發
在企業管理能力、財務狀況、行業競爭等因素之外,環境風險日漸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經營風險之一。環境風險關乎企業發展,也關乎企業形象。
環境風險榜涉及上市公司分布情況(6月第2周)
總體來看,在2021年6月第2周環境風險榜上,超標、違法、事故等負面信息共關聯到42家上市公司,股權關系經過啟信寶數據核查。其中,41家上市公司涉及環境違法違規,1家上市公司涉及在線監測數據顯示超標。從企業分布區域來看,北京排名第一,廣東位列第二、上海第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6月第2周登榜的42家上市公司背后有多達637萬戶的股東。此外,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這些上市公司有至多1944家機構持股,投資標的登上環境風險榜,將可能使他們面臨投資風險和環境責任風險。
譬如,2021年一季度末有社保基金持股的潞安環能,本期再度因旗下山西潞安集團蒲縣常興煤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興煤業有限公司”)環境違法而登上風險榜。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常興煤業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23日受到了執法人員的檢查和調查,被發現該公司處于井下搬家倒面狀態,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矸石場東南側部分區域未建設排水渠。因該行為,常興煤業有限公司被責令改正,并被處以了44萬元的罰款。
作為煤炭龍頭上市公司,潞安環能也并非第一次上榜。今年以來,潞安環能還曾因旗下的山西潞安集團蒲縣黑龍煤業有限公司登榜。具體而言,山西潞安集團蒲縣黑龍煤業有限公司在2021年3月24日受到執法人員的現場檢查和調查,被發現廠內堆放筒倉西北角露天堆放煤泥、原煤10余噸未苫蓋,因此被處以了10萬元的罰款。
在潞安環能之外,本期,一眾房地產上市公司紛紛登上風險榜。從施工現場裸土覆蓋不到位、噪音,到揚塵污染、建筑垃圾、未經許可便在夜間施工……各類處罰頻現。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涉及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處罰都集中在旗下幾家公司上。譬如,近日風波較多的金科股份,本周再度因旗下的重慶市御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榜,而重慶市御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今年以來已被多次處罰。
本期收錄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重慶市御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22日接受了執法機構的檢查,被發現在其承建的位于汕頭市安居路金鳳西路8號的金鳳半島C08地塊“金科博翠府項目”工地施工過程中,未經生態環境部門批準,拒不執行限制施工作業時間的規定,擅自夜間連續施工作業。此外,行政處罰決定書指出,該公司承建的“金科博翠府項目”建筑工地,施工過程噪聲嚴重擾民,已被周圍居民多次反復投訴。
另一方面,隨著綠色環保理念受到資本市場重視,更加嚴格的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要求正加速落地,從而督促上市公司切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引導上市公司在落實環境保護責任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涉及環境違法行為的上市公司中,均未在近期就相關事項進行正式公告披露。
環保處罰:中煤能源再登風險榜,旗下公司危廢暫存間未驗先投
2021年6月第2周,數據庫搜集到46家關聯企業收到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決定或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涉及41家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企業因環境違規違法被罰(含擬被罰)款金額前十
本期,中煤能源間接控股、山西焦化間接參股的中煤華晉集團韓咀煤業有限公司錄得最高罰款,該公司被罰款50萬元。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當事公司于2021年3月22日接受了執法人員的檢查,被發現該公司兩座危廢暫存間于2019年建成并投運,用于存放廢油漆桶、廢油桶、廢棉紗,但至今未進行竣工環保驗收,因此被要求限期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因這一違法行為,中煤華晉集團韓咀煤業有限公司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主要負責人也受到行政處罰,被處以了5萬元的罰款。而中煤能源也因此再登風險榜,A股綠色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煤能源旗下已有多家公司受到了環境行政處罰。
同樣未驗先投的還有寧波富達間接控股子公司蒙自瀛洲砂石有限公司。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公司被發現其刺凹坡石場于2016年建成,2017年投入生產,未進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手續,擅自投入運營。因此,該公司被罰款22萬元。
需要說明的是,近年隨著ESG(環境、社會責任及管治)投資理念逐步升溫,投資者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市公司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環境責任也應受到重視,因此直接或間接參股企業環境數據被納入A股綠色報告項目數據庫。
本期,大悅城便因其聯營企業沈陽和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而登上風險榜。沈陽和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被發現未對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的裸土地面進行覆蓋,因此被處以了5萬元的罰款。
大悅城近期發布了《關于公司2021年度向合營或者聯營企業提供擔保額度的公告》,其中也提及沈陽和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該公司營業收入為0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0.43萬元。
自動監測數據超標:民和股份旗下公司顯示超標
作為執法依據之一,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反映企業是否存在部分環境風險,但數據顯示超標,仍需經過環境監管部門進一步認定才可能構成事實超標。
1家上市公司旗下企業自動監測數據顯示超標(6月第2周)
一周日均值超標天數:統計期的一周時間內,取企業各指標實時在線數據計算日均值,當天存在有日均值超過對應排放標準的記存在一個超標天數,統計周期內有幾天存在日均值超標情況,記幾個超標天數。
一周日均值超標累計次數:統計期的一周時間內,取企業各指標實時在線數據計算日均值,超過對應排放標準的,記一次日均值超標,所有監測點涉及指標的日均值超標次數累計為該企業“一周日均值超標累計次數”。
2021年6月第2周,1家企業出現了自動監測數據顯示超標的情況。上市公司民和股份旗下的蓬萊民和食品有限公司出現了一周日均值超標1天的情況。監測數據顯示,蓬萊民和食品有限公司在2021年6月13日總氮顯示超標。
民和股份2020年年報顯示,蓬萊民和食品有限公司為其主要子公司,主營業務為肉雞屠宰加工,2020年凈利潤達2194.985萬元。
項目環評:光庫科技鈮酸鋰芯片實驗室擴建項目邁過環評關
項目環評即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是大多數項目開工建設的前置條件,也是項目建設或投產后的環保依據。對上市公司來說,要投資建設新項目,環評審批是必須經歷的考驗。
6月第2周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共有39個項目進入受理公示及擬審批公示狀態,10個項目最終獲得環評審批公示。按照環評信息中披露的項目總投資額,10家上市公司邁過環評關的10個項目累計總投資約11.78億元。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項目環評獲通過
其中,光纖器件細分領域龍頭光庫科技的鈮酸鋰芯片實驗室擴建項目邁過了環評關。2020年,光庫科技就曾宣布擬募資用于鈮酸鋰高速調制器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在相關公告中,光庫科技提及,鈮酸鋰電光調制器具有頻帶寬、穩定性好、信噪比高、傳輸損耗小、工藝成熟等優點。此外光庫科技表示,該項目達產后,公司將新增8萬件鈮酸鋰調制器芯片及器件產能。
去年底,光庫科技在互動平臺表示,鈮酸鋰高速調制器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于12月10日開工奠基。而剛邁過環評關的鈮酸鋰芯片實驗室擴建項目環評文件顯示,鈮酸鋰高速調制器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正在建設中,現由于發展需要,珠海光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建設珠海光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鈮酸鋰芯片實驗室擴建項目,主要從事鈮酸鋰基芯片的研發實驗及小規模試產,年產鈮酸鋰芯片150片。
除上述項目外,6月第2周,廈門鎢業、傲農生物、愛爾眼科等多家上市公司或子公司的項目均取得了審批結果為同意(或告知承諾制通過)的環評批復,這意味這些投資項目將很快進入建設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環境信息數據的公開均有賴于環境監管信息公開水平的不斷提升。從2008年《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章專章確立“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從制度建設上得到保障。
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編寫的《2018-2019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報告》也指出,環境信息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逐漸成為***和社會公眾公認的原則。
如對本項目環境數據存在疑問,或需就榜單涉及環境問題進行溝通反饋,請聯系蔚藍地圖。
(實習生林姿辰、楊煜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期部分制圖工具為鏑數圖表)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宋可嘉劉春山編輯|張海妮孫志成杜恒峰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