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上,能源、氣象、金融、數字化、城市等多個領域的主體均圍繞“雙碳”主體進行展示,并有多項相關成果發布。
8月31日至9月5日,2022年服貿會以“一會兩館”的模式在國家會議中心和首鋼園舉辦。截至今日閉幕,本屆會議共達成各類成果1339個,其中成交項目類513個,投資類175個、首發創新類173個、戰略協議類128個、權威發布類82個,聯盟平臺類26個,評選推薦類242個。參展企業、成交規模均超上屆。
本屆服貿會還首次設立了環境服務專題,以“雙碳賦能·煥發創新動力”為主題,展區主***于國家會議中心二期。
該專題展區中,設置了低碳能源、氣候與碳經濟、碳中和與綠色技術、創“雙碳”示范城市、環保產業五大專區。
進入展區,環保、綠色、低碳等標語隨處可見。在國家電網展臺入門處,便可看見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示范項目的模擬沙盤。
該工程于2020年投運,總投資125億元,可將張北新能源基地、豐寧儲能電源與北京負荷中心互聯,每年可輸送約140億千瓦時清潔能源至北京,大幅提升能源供給的清潔比重。
國家電網在展臺上展示了兩大標語:發揮“大國重器”作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據國家電網人員介紹,該公司已累計建成30項特高壓輸電工程,最遠輸電距離3300公里,成為全球輸電距離最遠、能源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電網;在抽水蓄能方面,該公司在運規模達3101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5203萬千瓦,力爭在3030年實現投產裝機規模達到1億千瓦。
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的低碳院也位于該展區,主要展出了零碳電力系統、儲能技術、工業低碳發展、化石資源的低碳利用、氫能產業等技術與產品。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下稱國電投)也在其展區中,展示了其在清潔能源、綠色低碳、生態保護方面的成果。
就風電項目,國電投內蒙古烏蘭察布風電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一陸上風電項目,規劃裝機600萬千瓦,首批120萬千瓦已正式開工;廣東沿海海上風電基地已建成投產91.5萬千瓦,今年開工建設129萬千瓦,計劃今年投產59萬千瓦,明年投產70萬千瓦。
截至去年底,國電投共計擁有廣東神泉一、江蘇如東等12個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并網發電,風電總裝機為382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國家能源集團。
國電投旗下的國氫科技,還展出了催化劑、質子交換膜、膜電極、燃料電池電堆等方面的技術與產品。據國電投介紹,國氫科技是首家***從事氫能的央企二級單位、國家“科技示范行動”唯一的氫能企業。
同作為央企的中石化,也展示了其“雙碳”方面的成果,包括綜合能源服務站建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氫能、地熱及其他新能源開發等方面,以及重點展出了其***綠色智能工廠、水電解制氫裝置、“油氣氫電服”綜合加能站等多方位業務的大型沙盤。
環境服務展區中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氣象與低碳產業的耦合。聚焦氣象服務的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中國華云氣象科技集團、航天新氣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航天新氣象)均有相關展出。
航天宏圖(688066.SH)展示的森林碳匯監測方面的技術,展出的產品之一為黑龍江省在固碳量、蒸散發等方面的專題圖數據。
該公司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基于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等多元數據,航天宏圖可以提供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監測、森林植被和土壤的碳儲量和碳匯估算、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評估等方面的監測平臺。
航天新氣象也向界面新聞記者展示了雙碳評估綜合解決方案,該方案是為了實現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中科星圖(688568.SH)負責人員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了該公司基于數字地球基礎的“星圖地球”產品。該公司在清華大學提供的月度數據等基礎上,構建了綜合、電力、工業、居民消費四大板塊的碳排放地球模型,可以直觀看到不同地域、消費結構方面的數據。
在環境服務專題展區,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低碳”產品。例如,國際竹藤組織展出的竹產品中,包括刀叉等餐具、吸管、水杯、自行車、排水管等。
中林集團展出了竹纏繞復合材料技術,具有資源可再生及綜合利用、生產過程節能環保、產品可固碳儲碳、耐腐蝕等諸多優勢,可加工***成竹纏繞復合管、竹纏繞管廊、竹纏繞整體組合式房屋、竹纏繞高鐵車廂等產品。
在本屆服貿會期間,多家外企也發布了相關成果。例如施耐德電氣在服貿會上發布可持續“一體兩翼”成果。針對各行各業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施耐德電氣推出“電氣安全、電能質量、能效雙碳、綜能微網”四大場景的解決方案。該公司目前與隆基集團、明陽智能在能源管理、微網等多方面進行了多項合作。
此外,京能遠景、中煤航測遙感集團、中國能源研究會等企業、機構,分別在服貿會期間發布了LinKingOS平臺、數字孿生、《中國能源產業典型案例分析報告》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