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世界上最大的熊和世界上最大的熊類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世界上最大的熊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選B,棕熊。
棕熊(學名:Ursusarctos):亦稱灰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體量135-545千克,雌性體重80-250千克。
科迪亞克島棕熊(學名:Ursusarctosmiddendorffi):是棕熊中體型最大的亞種,體長在2-2.8米,體重通常可達650多千克,最大個體800公斤。
熊(英文名稱:Bears):是食肉目熊科動物的通稱,熊平時還算溫和,但是受到挑釁或遇到危險時,容易暴怒,打斗起來非常兇猛。雖然一般人把熊看做是危險的動物,但在馬戲團或動物園中,卻是相當受人喜愛的。分布在北半球。在南半球,除了南美洲北部外,其他地方沒有它的蹤跡。熊科是個大家族,可分為4屬:懶熊屬、眼鏡熊屬、馬來熊屬、熊屬,8種。接下來就讓我來告訴你世界上最大的熊什么熊?
世界上最大的熊
棕熊在我國古代叫做羆,體長一般為150-200厘米,尾長13-16厘米,體重150-250千克,較大的能達到400一600千克,其中最高記錄為生活于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上的,體長約為400厘米左右,體重達757千克,不僅是熊類中的龐然大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
棕熊分布于包括我國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主要棲息在山區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等森林地帶,林中有枯立木、風倒本,火燒跡地、沼澤地、河谷地等多種生境類型,并且隨著季節的變化,有垂直遷移的現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動,春、秋季多在較低的樹林中生活.主要在白天活動.性情孤獨,除了繁殖期和撫幼期外,都是單獨活動.在森林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領域,常常在樹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跡,站起身來用爪子在樹干上抓撓而留下的痕跡和在樹上用身體擦噌而留下的痕跡等,作為各自領域邊界的標志,以免互相侵犯.
棕熊善于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魚,也能爬樹和直立行走,但動作不夠靈活,平時慢條斯理,走路的時候總是同一側的前后兩腿一起并進的緣故,但奔跑時的速度也相當快,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追趕上獵物.它并非是一種真正的食肉獸,不但食性很雜,而且以野菜、嫩草、水果、堅果等植物性食物為主,有時也偷食農作物,動物性食物有各種昆蟲和蜂蜜,鮭魚等魚類,小型鳥類和野兔、土撥鼠等小型獸類,也吃腐肉,有的還對駝鹿、馴鹿、野牛、野豬等大型動物發動攻擊.它的體型較大,力量也很大,在山林中很少有動物能抵得過它,但是與老虎相比,只有嗅覺較為靈敏,視覺和聽覺都很遲鈍,動作較為笨拙,爪牙也不夠銳利,所以如果發生爭斗,則會被老虎吃掉.
棕熊有冬眠的習性,從10月底或11月初開始,一直到翌年3-4月.為了積累用于冬眠期間所需的大約50千克脂肪,秋天必須吃掉400-600千克的漿果和其他食物.冬天臨近時便開始準備洞穴,選擇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風較弱的向陽地帶,多選擇大樹洞或巖石隙縫處居住,有時也在沼澤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樹葉或苔蘚作鋪墊物.一般每個個體獨居一個洞穴,只有雌獸與3歲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進洞前先圍著洞口轉一陣,然后跳鉆進去,或者后退著進窩,或者把自己的足跡弄亂,以免被天敵發現洞穴,更好地隱蔽自己.在冬眠期間主要靠體內貯存的脂肪維持生命,如果有危險,隨時都會醒來.在較溫暖的日子里,有時會到洞外活動一段時間.
棕熊每年5-7月***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約為7-8個月,初春時生育,每胎產2-4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約有500克,全身無毛,眼睛緊閉,30-40天后才能睜開,半歲以后開始以植物和小動物為食.幼仔的頸部有一道白色的圓環圍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幼仔特別喜歡直立行走,就像小孩學習走路一樣,活潑可愛,互相之間常常游戲、打鬧.棕熊的雄獸并不承擔養育后代的任務,有時甚至攻擊幼仔,如果被雌獸發現了,就會沖上去與雄獸拼命,保護幼仔.幼仔4-5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30多年,最長的達47歲.
棕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體量135-545千克,雌性體重80-250千克。最重的科迪亞克棕熊可達800千克,直立時高可達3米。最輕敘利亞棕熊的只有90千克。體形健碩,肩背和后頸部肌肉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厘米;顏色各異,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在美洲,因為它們顏色偏淺,毛發的末梢為銀灰色(從“grizzled”一詞而來,意思是“帶灰色的”),因此棕熊也被稱為“灰熊(grizzly)”。棕熊強壯的腳掌上的毛皮顏色根據其分布區域的不同而變化,從近乎全黑到巧克力棕色和灰色,再到紅色和淡棕色不等。棕熊嗅覺極佳,是獵犬的7倍,視力也很好,在捕魚時能夠看清水中的魚類。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們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cm。由于爪尖不能象貓科動物那樣收回到爪鞘里,這些爪尖相對比較粗鈍。前臂在揮擊的時候力量強大,“粗鈍”的爪子可以造成極大破壞。棕熊的爪子雖長,卻并不擅長爬樹,和碩大的頭顱比起來,它們的耳朵顯得頗小,當它們換上厚厚的長毛冬裝,那對小耳朵只能若隱若現。棕熊的吻部比較寬,有42顆牙齒,其中包括兩顆大犬齒。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它們也是跎型動物,并長有一條短尾巴。
棲息環境
棕熊是一種適應力比較強的動物,從荒漠邊緣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帶都能頑強生活。生活在北美的棕熊更喜歡開闊地帶,例如苔原區域和高山草甸,在海岸線附近也常能見到它們的足跡。歐亞大陸上的棕熊則更喜歡居于茂密的森林之中,方便白天隱藏。[3]主要棲息在山區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等森林地帶,林中有枯立木、風倒本,火燒跡地、沼澤地、河谷地等多種生境類型,并且隨著季節的變化,有垂直遷移的現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動,春、秋季多在較低的樹林中生活。
生活習性
棕熊是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食譜會隨著季節的不同發生變化。一般來說,植物性食物占了60%以上,這其中包括各種植物根莖、塊莖、草料、谷物及各種果實等等。其余則為動物性食物,例如昆蟲、嚙齒類動物、有蹄類動物(例如麋鹿、馴鹿、駝鹿、野牛等等)、野豬、魚和腐肉等等。居住在海岸線周圍的棕熊每年在鮭魚產卵的季節會捕食鮭魚。阿拉斯加的棕熊特別喜歡吃遷徙的鮭魚。北美灰熊則對腐肉有特別的偏好。棕熊善于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魚,也能爬樹和直立行走,但動作不夠靈活,平時行走很緩慢,這是走路的時候總是同一側的前后兩腿一起并進的緣故,但奔跑時的速度也相當快,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追趕上獵物。棕熊主要在白天活動。性情孤獨,除了繁殖期和撫幼期外,都是單獨活動。在森林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領域,常常在樹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跡,站起身來用爪子在樹干上抓撓而留下的痕跡和在樹上用身體擦噌而留下的痕跡等,作為各自領域邊界的標志,以免互相侵犯。居住在內陸的棕熊領地很大,公熊的領地將近700-1000平方公里之巨,即便是成年母熊也有100-450平方公里需要巡視;而那些生活在島嶼海邊的家伙們領地則要小不少,公熊通常只有133-219平方公里,母熊則是28-92平方公里。棕熊們領地相交的情況是較為常見的,公熊的領地有時也會和幾只母熊相交錯。季節的變化會帶來食物種類和資源的變化,例如鮭魚產卵和漿果高產的豐收時節,這時會暫時步行幾百公里,遷移到食物最豐富的地方。此時棕熊們大群地聚集在一起,級別最高的是那些體型龐大的大公熊,它們會站居最有利的地形,而級別最低,威脅性最小的則是那些剛剛獨立不久的青年男女。帶著孩子的單身母熊雖位列第二,但卻是相當具有危險性的,出于對幼子的愛護,這些母熊們十分好斗。棕熊們一般在晨昏時分外出活動,而大白天則躲在窩里休息,也有些棕熊任何時候都可能四處走動。棕熊的窩通常建在隱蔽得比較好的山坡上,或是大石頭底下,大樹的樹根間,它們有時會自己動手挖個窩,然后搜羅一些干草之類的東西鋪進窩里,這樣一個窩有時會用好幾年。棕熊有冬眠的習性,從10月底或11月初開始,一直到翌年3-4月。為了積累用于冬眠期間所需的大約50千克脂肪,秋天必須吃掉400-600千克的漿果和其他食物。冬天臨近時便開始準備洞穴,選擇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風較弱的向陽地帶,多選擇大樹洞或巖石隙縫處居住,有時也在沼澤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樹葉或苔蘚作鋪墊物。一般每個個體獨居一個洞穴,只有雌獸與3歲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進洞前先圍著洞口轉一陣,然后跳鉆進去,或者后退著進窩,或者把自己的足跡弄亂,以免被天敵發現洞穴,更好地隱蔽自己。在冬眠期間主要靠體內貯存的脂肪維持生命,如果有危險,隨時都會醒來。在較溫暖的日子里,有時會到洞外活動一段時間。因為棕熊在冬眠期間新陳代謝的速率并非象那些真正冬眠的動物那樣下降到很低,而且這些熟睡中的熊可能隨時都會醒來。并不是所有的棕熊都會冬眠的。例如那些居住在南邊的棕熊,氣候不那么惡劣,冬季的食物也還算有所保障,棕熊冬眠的時間就可能很短暫。棕熊們重新開始活躍的季節在第二年的3-5月,但具體時間要取決于居住的地點、氣候等等因素。冬眠期間依靠儲備的脂肪生活。為保存能量,它們的體溫降低大約4攝氏度,心跳和呼吸的頻率也降低。棕熊是相當好斗的動物,特別是在保護領地和食物的時候。為了保護食物,它們會趕走狼群和山獅,也會打跑侵入它們領地的其他熊。不過多數的打斗仍然集中在交配季節。母棕熊為了撫育孩子,通常每隔3-5年才會交配一次,為了讓母熊們盡早進入交配階段,公熊們會找機會殺死這些母熊的孩子,盡管勇敢的母親們在遭遇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兩倍的家伙的時候奮力搏斗,但在幼子死亡事件中仍有45%是公熊們的作為。
分布范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印度北部、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馬其頓、蒙古、黑山、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土耳其、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塔吉克斯坦、烏克蘭、美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可能滅絕:不丹地區滅絕:阿爾及利亞、埃及、德國、匈牙利、以色列、黎巴嫩、列支敦士登、墨西哥、韓國、摩爾多瓦、摩洛哥、巴勒斯坦、葡萄牙、圣馬力諾、瑞士、敘利亞。
棕熊分布圖
繁殖方式編輯棕熊的婚配季節一般是在每年的5-7月。母熊的妊娠期約有6-9個月,初春時生育,會在過冬的洞穴里產2-4仔,通常是兩個。母熊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撫養小熊。小熊們剛出生的時候非常小,只有300克重,全身無毛,眼睛緊閉,30-40天后才能睜開,半歲以后開始以植物和小動物為食。幼仔特別喜歡直立行走,活潑可愛,互相之間常常游戲、打鬧。它們會和媽媽一起待到兩歲半至四歲半,學習生存所需的一切本領,之后它們必須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領地。棕熊的雄獸并不承擔養育后代的任務,有時甚至攻擊幼仔,幼熊要長到4-6歲才會性成熟,生理成熟要到10-11歲左右。在野外生活的棕熊們壽命約有20-30年,在圈養條件下,壽命最長的棕熊活到了50歲。
亞種分化
棕熊(20亞種)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阿拉斯加棕熊Ursusarctosalascensis
2.歐洲棕熊Ursusarctosarctos
3.堪察加棕熊Ursusarctosberingianus
4.加利福尼亞州灰熊Ursusarctoscalifornicus
5.西伯利亞棕熊Ursusarctoscollaris
6.阿特拉斯棕熊Ursusarctoscrowtheri
7.半島巨棕熊Ursusarctosgyas
8.北美灰熊Ursusarctoshorribilis
9.喜瑪拉雅棕熊Ursusarctosisabellinus
10.高加索棕熊Ursusarctosmeridionalis
11.科迪亞克島棕熊Ursusarctosmiddendorffi
12.墨西哥灰熊Ursusarctosnelsoni
13.波斯棕熊Ursusarctospersicus
14.***棕熊Ursusarctospruinosus
15.比利牛斯棕熊Ursusarctospyrenaicus
16.錫特卡棕熊Ursusarctossitkensis
17.斯蒂金河棕熊Ursusarctosstikeenensis
18.敘利亞棕熊Ursusarctossyriacus
19.日本棕熊Ursusarctosyesoensis
20.東北棕熊Ursusarctoslasiotus
種群現狀
棕熊屬于受貿易威脅的動物之一,它們的數量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下降的極為厲害。至2012年,全世界棕熊的數量估計在10萬頭左右。西亞、西南亞、中國***和克什米爾的棕熊已經瀕臨絕跡。歐洲棕熊在以前分布的地區已經大面積滅絕了。有些地區還有少量的棕熊,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俄羅斯、斯洛文尼亞、比利牛斯山脈,以及意大利的阿布魯齊群山(Abruzzimountains)和特倫蒂諾山谷(Trentinovalley)。除了人類,棕熊在野生狀態下基本沒有天敵。由于棕熊需要較大空間覓食和生活,其活動范圍將近要達到1,300平方公里。但是,伴隨著人類定居點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延伸,伐木業、采礦業的興起,以及公路建設等等人類活動都讓棕熊的棲息地逐漸縮小。棕熊的自然生境受到極大限制,從而威脅到它們的生存。隨著大批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棕熊的數量開始銳減。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棕熊的數量從最初的100,000只減少到目前的10,000只。出于商業開發、居住和休閑等目的,人們把道路修進了森林地帶和平原地區,迫使棕熊不得不向山上遷移。由于棕熊的覓食空間縮小,迫使它們進入人類居住的空間,而在這里棕熊被認為威脅著家畜的安全。人們常常把棕熊當作戰利品加以獵殺,偷獵者則相信熊掌和熊膽具有神奇的藥效。人類的獵殺、娛樂和攝取熊膽等商業行為也是野生種群減少的主要因素。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WideFundforNature)認為,現在迫切需要更多保護棕熊的計劃。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喜瑪拉雅棕熊和墨西哥灰熊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其余棕熊則列入附錄Ⅱ。中國境內的三個亞種,喜瑪拉雅棕熊、東北棕熊和***棕熊,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級。
世界上最大的熊--棕熊棕熊在我國古代叫做羆,體長一般為150-200厘米,尾長13-16厘米,體重150-250千克,較大的能達到400一600千克,其中最高記錄為生活于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上的,體長約為400厘米左右,體重達757千克,不僅是熊類中的龐然大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棕熊分布于包括我國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主要棲息在山區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等森林地帶,林中有枯立木、風倒本,火燒跡地、沼澤地、河谷地等多種生境類型,并且隨著季節的變化,有垂直遷移的現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動,春、秋季多在較低的樹林中生活。主要在白天活動。性情孤獨,除了繁殖期和撫幼期外,都是單獨活動。在森林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領域,常常在樹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跡,站起身來用爪子在樹干上抓撓而留下的痕跡和在樹上用身體擦噌而留下的痕跡等,作為各自領域邊界的標志,以免互相侵犯。棕熊善于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魚,也能爬樹和直立行走,但動作不夠靈活,平時慢條斯理,走路的時候總是同一側的前后兩腿一起并進的緣故,但奔跑時的速度也相當快,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追趕上獵物。它并非是一種真正的食肉獸,不但食性很雜,而且以野菜、嫩草、水果、堅果等植物性食物為主,有時也偷食農作物,動物性食物有各種昆蟲和蜂蜜,鮭魚等魚類,小型鳥類和野兔、土撥鼠等小型獸類,也吃腐肉,有的還對駝鹿、馴鹿、野牛、野豬等大型動物發動攻擊。它的體型較大,力量也很大,在山林中很少有動物能抵得過它,但是與老虎相比,只有嗅覺較為靈敏,視覺和聽覺都很遲鈍,動作較為笨拙,爪牙也不夠銳利,所以如果發生爭斗,則會被老虎吃掉。棕熊有冬眠的習性,從10月底或11月初開始,一直到翌年3-4月。為了積累用于冬眠期間所需的大約50千克脂肪,秋天必須吃掉400-600千克的漿果和其他食物。冬天臨近時便開始準備洞穴,選擇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風較弱的向陽地帶,多選擇大樹洞或巖石隙縫處居住,有時也在沼澤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樹葉或苔蘚作鋪墊物。一般每個個體獨居一個洞穴,只有雌獸與3歲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進洞前先圍著洞口轉一陣,然后跳鉆進去,或者后退著進窩,或者把自己的足跡弄亂,以免被天敵發現洞穴,更好地隱蔽自己。在冬眠期間主要靠體內貯存的脂肪維持生命,如果有危險,隨時都會醒來。在較溫暖的日子里,有時會到洞外活動一段時間。棕熊每年5-7月***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約為7-8個月,初春時生育,每胎產2-4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約有500克,全身無毛,眼睛緊閉,30-40天后才能睜開,半歲以后開始以植物和小動物為食。幼仔的頸部有一道白色的圓環圍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幼仔特別喜歡直立行走,就像小孩學習走路一樣,活潑可愛,互相之間常常游戲、打鬧。棕熊的雄獸并不承擔養育后代的任務,有時甚至攻擊幼仔,如果被雌獸發現了,就會沖上去與雄獸拼命,保護幼仔。幼仔4-5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30多年,最長的達47歲。
希望采納
最大的是科迪亞克棕熊和北極熊。
科迪亞克棕熊好像有一噸左右,上次看自然傳奇,說是有1134千克的記錄。
北極熊也有接近一噸的體重。
下面給你一些科迪亞克棕熊的資料: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厘米,有42顆牙齒,體長在2-2.8米,嗅覺極佳,是獵犬的7倍,視力也很好,在捕魚時能夠看清水中的魚類。是雜食性動物。分布于在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
人們通常見到很高大壯實人會形容這人為虎背熊腰,意思就是這樣很高大雄壯,可想而知熊的形象是怎么的了,下面我帶你去看看真實的熊是怎樣的。
世界上最大的熊類
灰熊(Ursushorribilis)被列為棕熊的亞種(也就稱為Ursusarctoshorribilis),是繼北極熊和科迪亞克棕熊之后,體型最大的熊類。
學名:Ursusarctos
英文名:Brownbear
別名:藏馬熊、哈熊,馬熊、人熊、灰熊
分類位置:
熊亞科Ursinae
棕熊屬Ursus瀕危等級:瀕危(E)CITES附錄1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國家保護2級
外形特征:大型食肉目動物,體長180~200厘米,體重達200千克。外形與黑熊相似,但毛色不同,多為棕褐色或棕黃色;老年熊呈銀灰色;幼年為棕黑色,頸部有一白色領環;胸毛長達10厘米。腳掌***,具厚實的足墊,但前足腕墊不如黑熊的寬大,與掌墊分開。
灰熊雖然身體結構跟棕熊相近,但灰熊的身軀則顯得更為肥胖、蓬松,且體型較重。一般成年的灰熊約2.5公尺長,450公斤重,較大者甚至可以重達700公斤。
公熊在爬行時肩高約1.3公尺,站立時身高約2.7公尺,母熊則比公熊來得小的多。灰熊的肩部具有強而有力的肌肉,呈隆起狀,爪子相當地長,可達15公分。由于體型龐大,成年的灰熊會盡量避免攀爬樹木,盡管如此,它們的行動卻出人意外地敏捷,可以每小時50公里高速奔馳。
它們具有極為敏銳的嗅覺,但視覺和聽覺跟狗一樣普通。體毛的顏色則有許多種,包括帶有銀色或藍色光澤的灰色毛,或是帶有金色光澤的紅色毛。這種光澤是由毛發末端的銀色或淡黃色所造成的效果。
根據觀察資料顯示,在熊之間存有某種型式的溝通方式,是由系統性的訊號所構成。
在樹干留下的抓痕或咬痕是用來向其他熊宣告地盤的。在它們講究秩序的社會中,留下深刻的足印即代表對入侵者的阻喝。一般相信,熊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警告彼此而保持距離的。
灰熊更喜歡在山中的森林、苔原以及海岸沿線居住。它們經常在鮭魚的繁殖區域出現,作為雜食動物,它們什么都吃——植物、昆蟲、魚、動物尸體、有蹄的動物,有時也吃牲畜。在十一月或十二月前后,熊會進到洞穴中冬眠,但它們并不是完全進入休眠狀態,偶爾也會外出覓食。
灰熊可重達1500磅(680公斤),盡管它們體積龐大,卻可達到每小時35英里(55公里)的速度。它們曾廣泛地生活在落基山脈(RockyMountains)和大平原(GreatPlains),但是,狩獵者使灰熊物種數量降低了不少。
如今,灰熊只存在于幾個分散點,包括黃石國家公園,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愛達荷州(Idaho)和懷俄明州(Wyoming)的部分地區。
灰熊是北美地區重要的“原住民”,也是美國西部和阿拉斯加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灰熊數量曾一度達到數萬只。但是由于它們性格兇猛,對人類造成威脅,因此也不斷遭到捕殺。加之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灰熊數量急劇下降。到1975年,美國境內只剩下了200余只灰熊。因此,它便被列入了“瀕危動物”名單。
30年來,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地區的灰熊數量已經恢復到了600多只。因此,有關部門認為,根據《瀕危物種法》,灰熊應該從“瀕危”名單中去掉。
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提出要將灰熊從黃石國家公園受保護的物種名單中去掉,因為它們的數量已經得到了恢復。如今,灰熊被劃分到“受威脅”的一類,而非屬于“瀕危”名單。
關于世界上最大的熊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