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8月27日電題:城湖共生的生態實踐――看大湖治理巢湖答卷
新華社記者
巢湖,連接長江,與淮河即將溝通,作為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我國生態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合肥,一個快速奔跑的省會城市,十年經濟總量翻了約3倍,全市常住人口近千萬,承擔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新使命。
作為環大湖而居的省會城市,合肥用十年的生態實踐,探尋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大湖治理方案。
大湖復綠
今年7月底,隨著十八聯圩濕地三期工程完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近60億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從空中俯瞰,巢湖仿若銀盤鑲嵌于安徽大地,環巢湖十大濕地猶如一塊塊翡翠“串珠成鏈”,筑起環巢湖水生態、水安全屏障。
這是2021年7月9日拍攝的合肥市包河區的巢湖湖濱濕地。新華社發(葉玉庭攝)
巢湖東臨長江,西接大別山,每年有40億立方米湖水入江。“引江濟淮”工程建成后,巢湖又將與淮河相連。
黨的十八大以來,巢湖治理駛入快車道,展開新篇章。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為本,巢湖治理把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擺在重要位置。
穿行于十八聯圩濕地,草豐水美,河汊縱橫。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家政每天都會查看濕地內植物生長和水質凈化情況。原先,這里是有著30多年歷史的肥東縣長臨漁場,李家政是漁場場長。2017年,為了建設和保護濕地,漁場3500畝水面全部退養,200余戶養殖戶全部退出。同時,周邊56個自然村共有1.2萬人退居。
十年來,環巢湖十大濕地退養面積達1.5萬畝,退居7005戶,他們中有的成為藍藻捕撈工,有的成為濕地養護員,每日巡湖護水,見證巢湖生態向好。
2020年3月24日,游客在合肥市巢湖北岸的油菜花田間騎行。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合肥市還通過立法劃出“紅線”保護巢湖,相關地***規明確規定,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采取生態補水、植被恢復、移民搬遷等措施,增強濕地生態功能。
走進合肥市肥西三河國家濕地公園,碧荷映日,群鳥翔集。這個1800余公頃的濕地公園地處巢湖西岸,濕地覆蓋率已達89.17%。3000戶居民退居、2000余畝漁業退養,換得這里綠意盎然。
伴隨濕地修復,生物多樣性也穩步恢復。巢湖鳥類多樣性調查負責人虞磊告訴記者,2006年以前,巢湖流域鳥類種群只有170多種,2021年以來,虞磊的調查小組已經發現鳥類258種,東方白鸛、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