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幾月幾日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火把節是什么民族什么時間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
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
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兇。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于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擴展資料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江蘇省南通地區是整個漢族中可以說是唯一進行火把節的地區,每年的冬至那一天,當地的精壯男子都會拿著一大把由稻稈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澆上油,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的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傳統的彝族火把節,節期一般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也有在六月二十五過節的。
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并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
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而辨認出皮邏登的尸體。后來皮邏閣想霸占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后,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了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自漢唐起,火把節已經沿襲了一千多年,火把節將會有歌舞、摔跤、斗羊、斗牛等多種精彩活動,手持火把,圍著篝火,歡快地舞蹈,感受彝族風情的魅力,人們手舉火把盡情狂歡,將黑夜照成白晝,場面極為壯觀。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