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砍柴歌歌詞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砍柴歌歌詞是什么意思啊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嵐皋民歌》前一部分為小調,共89首,小調中有表現勞動的,如“長工歌”、“放羊歌”、“上漆山”、“砍柴歌”、“倒采茶”。歌詞主要是表現勞動的艱辛,抒發了勞動者內心的苦悶心情,如“長工歌”中有這樣的歌詞
正月好唱正月正,
一心好唱板長工。
人人都說他家好,
不要工錢做半年。
二月好唱月的中,
背起包包上長工。
頭上亡了老父母,
腳下又丟少年妻。
十月好唱十月中,
坡坡鳥兒喚行人,
我想回家算下賬,
掌柜說我沒滿工。
十二月好唱十二月中,
又宰羊來又殺豬,
我想吃點泡湯肉,
掌柜說我滿了工。
在小調中更多的是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和思念,謳歌了對美好愛情和事物的仰慕和追求。如“姐兒十八春”、“梅子花兒香”、“探郎歌”、“打蒜苔”、“十對花”。在“十愛姐”中有這樣的歌詞:
一愛姐,好人才,
高不高來矮不矮,
賽過當年的祝英臺。
祝英臺,生得乖,
他在杭州讀書來,
山伯把她解不開。
二愛姐,好頭發,
梳子梳了篦子刮,
梳個盤龍插金花,
梳盤龍,插金花,
錦上三銹樊梨花,
后來破陣全靠她。
在“摘黃瓜”中這樣喝道:
姐在園中摘黃瓜,
郎在外邊打土巴,
打掉黃瓜花。
打掉公花猶小可,
打掉母花少結瓜,
回去爹娘罵。
在曲調上,小調細膩流暢,旋律柔麗婉轉,優美動聽,節奏平穩,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彩。
嵐皋民歌中的山歌,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嵐皋山多河廣,站在高山上盡情地高歌,山歌在山谷中回蕩悠遠,顯示出極大的魅力。山歌歌詞有很多是在勞動中即興創作的,見景生情,隨編隨唱,其歌詞借喻巧妙,風趣幽默,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在內容上主要是表現愛情的;
如“山歌不唱冷秋秋”中這樣唱道:
山歌不唱冷秋秋,
芝麻不打不成油。
菜籽打油姐梳頭,
郎不風流姐風流。
“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則直率地表達了男女的情感:
郎在對門唱山歌,
姐在房中織綾羅,
對門那個短命死的,
唱得這樣好,
唱得奴家腳手軟,
踩不得云板丟不得到梭,
眼淚汪汪聽山歌。
嵐皋是陜南的一個小縣城,縣內有很多奇麗的風光,南宮山,神河源,千層河,嵐河漂流等,以各自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而嵐皋民歌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也為縣內的美景增添了色彩,游客通過直覺體驗、陶醉,使自己在性情上達到較高的境界,在精神上達到自由和諧。
歌俗主要有攔路情歌、來客比肚才、做表姐、做親家伯等。歌會主要有農歷四月分龍節在福安穆陽一帶蘇堤山的牛石崗歌會,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會,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營坑白云山的歌會,八月十五中秋節福安城關鎮的歌會,九月初九霞浦城關馬洋目蓮山與溪南葛云山的歌會等。
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山上常有人對歌,所以有人稱畬鄉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畬歌稱為山歌。
農閑時,村上來了客人,村上年齡相仿的異性就活躍起來,天一黑,眾歌手到客主家門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頭:日頭落山岙里黃,太(看)見阿哥(妹)娘洞(郎洞)來,阿妹(哥)冒(無)納(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來打大鋪(對歌)。如果客人是歌手,會很快對上,如果客人確無歌手,則以歌罵得他回去以后非學起來不可。若客人來了,村上無人對歌,也會被人視為此村無能。找客人對歌,村上上場唱者必須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客人必須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喪服期內或造房豎柱時,不對歌,要對也要放別人家去對。來客對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雙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戲真演,雙方都未婚則求之不得,往往唱來一個終身伴侶。
來客對歌,一般對一整夜,半夜時主家燒點心招待所有在場者,唱到天亮時,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結尾是嘮歌嘮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鄉,唱條歌兒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對歌結束時,村上主要幾個對歌者要集點錢作為手薪送給客人。當然唱歌來了真感情,就不是送點手薪了。
另外,畬族婚俗中,有三個熱鬧的場面。一是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門時;二是借鍋和殺雞時;三是婚宴酒過三巡,赤娘、姐妹舉杯敬酒時,新娘端上裝有一對紅燭燈、酒盞、銀手鐲的敬酒盤,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從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開始,唱罷敬酒歌,送上一雙鞋給舅公,舅公則將備好的紅包放到盤內,并將酒一飲而盡,再一一敬其他客人。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流傳于福建省寧德市的蕉城區八都鎮猴盾畬族村及其周邊的畬村,畬族“雙音”,是畬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畬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國畬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畬族二聲部山歌歌種,畬族“雙音”有別于其它畬族山歌,在于它獨特的演唱方式和聲部音樂復調性的組合形式。極具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主要表現形式
1、二聲部山歌“雙音”屬清唱,演唱形式,每個聲部至少1人,每個聲部的演唱人數可多可少,不論聲部的男、女性別演唱,亦可兩聲部都由同性別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各唱一聲部。2、二聲部山歌“雙音”詞律歌詞結構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體,四句為一條。3、二聲部山歌“雙音”的聲部組合形式有以下這么幾種類型:(1)支聲式由兩個聲部同時演唱同一旋律及其變體,(2)和音式兩聲部之間節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異,構成多種不同音程關系。樂句終止音相同。(3)接應式兩聲部之間,一聲部來了,另一聲部緊接。頭尾相疊置。(4)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變體,在不問聲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現。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學術價值:在音樂史中,常見的畬族民歌只有單聲部,而畬族“雙音”卻是多聲部民歌,在其它少數民族民歌中,也是不多見類似畬族“雙音”這樣具有音樂復調性質的民歌。其二,畬族“雙音”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傳承歷史,在畬族民間音樂文化中以及全國其他少數民族民歌中實屬罕見。搶救和保護畬族“雙音”,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乃至對世界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實用價值:在于對畬族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畬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含神話傳說歌和小說歌)、雜歌(含愛情、勞動生活、傳授知識、倫理道德、娛樂生活等內容)、儀式歌(含婚儀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畬族民歌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山歌調和師公調兩大類。山歌調包括: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麗水調、景寧調、龍泉調、文成調等。師公調包括念誦調和配合做公德動作的歌唱。
畬族山歌多用假聲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在福建省寧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還有一種雙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詞演唱,曲調之間形成支聲式、模仿式或和音式關系。此種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時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風吹竹葉尾提提》等。現已瀕危,亟待搶救。
畬民喜唱山歌,不僅婚嫁喜慶,逢年過節唱,而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閑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甚至在喪葬悲哀時也以歌代哭傾吐衷情。畬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體韻文為一條,四句為一首,也有少數歌詞第一句為三個字或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末字須仄聲。畬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種類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歌、兒歌、雜歌等。編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卷》畬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還有用本土史實編成的《打酒局》、《打鹽霸》、《古老歌》和《湯夫人歌》等4首長聯歌。畬族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畬族歌曲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如閩東地區有4個調區,即福鼎調區(流行于福鼎、柘榮、霞浦縣北部。屬五聲商調式)、霞商調區(流行霞浦縣大部分、福寧縣等地區,屬商調式)、福寧調區(流行于福安、寧德、壽寧、民間南、古田、周寧、柘榮西部等地)、羅連調區(流行于羅源連江、寧德、南部的飛鸞等地),浙江畬族也有5個基本曲調,即麗水調、景寧調、文成調、龍泉調、瑞安調。縱觀畬族歌曲以輕聲細語為特色,在詞曲結構方面,歌調比較整齊,多7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稱為一條)。一首民歌,少則1-2條,多則7-8條;調式多為五聲性調式,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都有,其中商調式分布最廣,角調次之,徵、羽、宮調式再次之。
畬族人民擅長二聲部重唱的唱法,人們稱之為雙音,畬族稱雙條落。在演唱上,帶有輪唱性質。雙音最初是兩個人唱,發展到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過4人。兩聲部分上兩人演唱,兩個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兩男兩如是由一男一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兩個字或四個字接唱,要與前唱者唱同樣的歌詞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調。雙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聲,后來男子敢用真聲唱,聽起來聲部更加清晰。畬族假聲唱法追求恬靜、纖嫩、清秀、古樸。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現平講調、假聲唱和放高音和三種不同曲調整。演唱雙音不嚴格規定時間、場合,但必須在唱歌的季節,即從農歷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為畬家唱歌的季節。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節日,畬家總是成群結隊走親串友,以歌當話,還要舉行盛大的對歌會。這都是欣賞畬家雙音的好時節。
畬族民歌講究畬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復。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
傳師學師是由畬族法師向學師弟子進行傳師學師的活動,在舉行傳師學師儀式上,所有祭師坐在筵桌上,由主持傳師學師儀式的東道師在筵桌上很有節奏的自擊鼓自唱的兵歌。傳師學師時,法師在鈴刀、龍角、扁鼓、鈴鐘、琴簫等道具和樂器的吹、搖、拉、碰擊聲中時而邊念咒邊誦詞,時而邊歌邊舞。畬族民歌按首數多少可分為短歌和長聯歌,獨立一首為短歌,平時多唱短歌;幾首、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為一個整體內容的民歌稱長聯歌(或敘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時辰歌》等,景寧一帶還有《打鹽霸》、《打酒局》、《湯夫人歌》等長聯歌。《高王歌》是記述畬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畬族人民視為傳世之寶,民族史詩,畬族家喻戶曉,世代傳唱,全詩共112首。
勞動歌是以歌唱形式表達各項生產勞動須遵循的農事季節,介紹生產知識,如何爭取豐收,實現美好生活等。廣泛流傳的有:二十四節氣歌、十二時辰歌、種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畬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勞動歌之一,畬民男女老少人人會唱,具體形成年代不詳。該歌是畬族姑娘在山上、田間勞動時,相遇砍柴青年即興編唱的勞動歌曲,內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愛的情調。
情歌又稱緣歌,是畬族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最動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種事物為襯托,表達男女間愛情的,青年男女通過情歌談情說愛,互相傾吐真摯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實現男女結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對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來助興。《情歌對唱》畬語稱嘮歌,即男女相互對唱,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進畬村,就可聽到山上、田間的男女對歌聲。情歌對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對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時,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據主唱者的歌詞內容應對,所以和唱者要隨編隨唱,難度較大。情歌除野外勞動時對唱外,也有夜間對唱,晚飯后開始,天明結束。一是不妨礙勞動時間;二可吸引眾多聽眾。
畬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比睿斗智,更具特點的是在喪葬悲哀時,以歌代哭,傾吐哀情。《哀歌》又稱喪儀歌,形成年代久遠,至今畬村畬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靈堂兩邊擺上長凳,凡死者下輩均入座唱哀歌,整個靈堂沒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內容大都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樂善為人,表達對死者的尊敬,祈禱死者安息,懺悔對死者生前照顧不周和對孝子的贊揚,對不孝的斥責,其曲調低沉悲切。
畬族還有懷念先輩,追述歷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統一歌詞的手抄本流行,并由專門祭師舞蹈,是做各種類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動作、有道具,地點在師爺間或本家灶邊,歌名有:齊聲呼、月月唱、大離別、小離別、媳婦苦、卷筒線、牛崽傳、二十四孝、五更嘆、行孝、灶君保護、夾歌等12段,唱時要唱三輪,唱夾歌內容時,由三人一組進行,一人肩背竹簍(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二人抬著一只布袋,繞著靈堂棺木,對歌作舞,像抓白鶴一樣,通過引鶴、放鶴、言鶴,意為引魂升天,亡故仙師騎鶴上天堂,唱撈鶴歌,跳撈鶴舞。
《砍柴過嶺又過坡》
詞:喬羽
曲:雷振邦
唱:龔玥
歌詞:
砍柴過嶺又過坡,嶺上山雞尾拖拖
嶺上山雞呀尾擺擺,展翅飛過虎狼窩
姐砍柴來妹相幫,問你砍柴砍幾長
長長短短吶一下砍,哪個帶了尺來量
砍柴莫砍嶺上松,小小松樹有大用
有日松樹撐天起,敢擋東南西北風
進山聽見斑鳩叫,出山又聞鷓鴣啼
一聲山歌呀唱出口,氣死深山老畫眉
擴展資料:
龔玥演唱版本收錄于專輯《龔玥Vs劉三姐》中。
陳思思、談芳兵演唱版本發行于2013年,收錄于專輯《李三姐》中,專輯收錄于11首歌。
張小英演唱版本發行于2009年,收錄于專輯《歲月留聲》中,專輯收錄了36首歌。
羅寧娜演唱版本發行于2013年,收錄于專輯《劉三姐》中,專輯收錄了12首歌。
關于砍柴歌歌詞是什么意思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