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道日本《每日新聞》24日刊登該報記者對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專任講師小泉悠的一篇專訪,題為《歐美在援烏問題上進退兩難》,全文摘編如下:
本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進攻滿半年。長期持續的戰爭沒有終結跡象。
俄羅斯與烏克蘭勢均力敵,在互相無法給出決定勝負的一擊的狀態下,你進我退的情況反復上演。
俄軍將部隊撤出基輔周邊等地,向東部戰線集中兵力,憑借火力優勢逐漸推進。在現在占領的赫爾松州,俄軍受到烏軍進攻,被迫分散戰力。烏軍之所以能夠進行反擊,得益于歐美提供的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炮系統(海馬斯)等武器。自7月將“海馬斯”等武器投入實戰以來,烏軍通過精準攻擊離前線較遠的俄軍基地和武器庫等,阻止了俄軍前進的步伐,在南部地區也開始正式發起反擊。
照現狀來看,俄烏雙方既不會失敗,也不會被逼至政權瓦解。即使傷亡人數進一步增加,雙方仍有繼續作戰的能力,按目前的格局來看,很難想象戰斗會在今年內結束。
戰斗長期化不可避免,一直以來對烏克蘭提供援助的歐美也響起“澤連斯基疲勞(癥)”的聲音。盡管歐美已經疲沓,但如果放棄提供援助,則結果是自己的安全保障受到威脅。(編譯/馬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