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融資難一直是我創業路上的阻力。”上海一家智能制造公司總經理吳先生如是說。
吳先生來自山東,到上海創業已有多年時間,作為3億新市民中的一員,他懷揣夢想,努力打拼,為支持城市運轉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近日,基于吳先生的公司良好的發展前景,上海銀行為其提供了2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及時解決了公司的資金難題。
“感謝上海銀行創業擔保貸的支持,讓我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金融溫度。”吳先生激動地說。
《金融時報》記者在采訪中觀察到,近期,銀行業積極響應金融管理部門關于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有關要求,重點圍繞新市民安居、創業、醫療等需求,擴大金融供給,創新金融服務,助力新市民在都市筑夢。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新市民群體的特點創新推出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新市民就業、創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不僅有助于提升新市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有效擴大社會需求,也將開辟金融服務新藍海,進一步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董希淼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找準發力點 精準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新市民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新鮮血液”。然而,當前在大城市打拼的新市民仍然面臨著諸多痛點,如買房安居、子女上學、養老醫療、創業就業等。
為此,多家銀行密集出臺新市民金融服務方案,圍繞新市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找準發力點,推出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精準滿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就業創業是新市民在新城市扎根過程中的重要需求。聚焦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等新市民重點創業群體,浦發銀行推出創業就業全方位金融支持“新套餐”,根據其經營形態、收入特點、資金需求等,提供優惠利率定價的經營類貸款。
截至目前,上海銀行創業擔保貸款余額1.99億元,服務小微企業客戶157戶,已為新市民提供1.11億元融資,后續將配套推出新市民專屬創業擔保貸、信用快貸等產品。
“住有所居”是新市民立足新城市的基本要求。為了讓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穩、住得好,建設銀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信貸支持。2022年一季度,建設銀行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及類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貸款累計超880億元,較年初新增超210億元,支持房源達65萬套。
為加強新市民養老保障,光大銀行創新發行更多符合新市民特征的養老理財產品,助力新市民實現老有所依的愿望,還面向無社保的新市民,提供商業養老年金和醫療重疾保障,降低新市民的疾病和養老風險。
“面對新市民這個龐大群體,銀行業在金融管理部門的引導帶動下,從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增強新市民金融服務的針對性、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務的獲取成本等方面進行了較多探索,也增強了針對新市民的金融宣傳教育,提高其金融素養。”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依托金融科技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便利性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個人金融需求額度較小、比較分散,且難以有效識別這類群體的信用等級。
針對這一問題,今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托金融科技,加大數字技術應用,有效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中國銀行不斷探索數字化技術應用,延伸服務觸角,豐富線上金融產品,優化客戶的金融服務體驗。針對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創業主體和穩就業主體推出了“惠如愿”系列線上產品,通過分析和挖掘內外部數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生物識別等科技手段,構建自動化風險管控體系,對特定客群進行綜合評價,為新市民群體提供更便捷的創業融資服務。
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合美團共同發起了新市民小微生意支持計劃,通過數字平臺的數據積累、場景流量支撐,為特色小吃產業提供包括不少于100億元無抵押優惠利率貸款額度在內的金融服務,首期上線了沙縣小吃專項服務。
“過去,金融機構由于缺乏對新市民群體的長期跟蹤和數據支持,難以精準評估其信用狀況和需求。”光大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以美團為代表的一些數字平臺在長期服務過程中,對該群體的真實需求及相關數據均有了積累。這讓銀行有機會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對新市民進行精準畫像,依托數字平臺的場景特質與平臺屬性,切實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加快和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董希淼認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充分應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過獲取多方數據和信息等方式對新市民進行精準畫像,創新對新市民的信用評價方式,降低對抵質押物和擔保公司依賴,提高金融服務和風險管理效能。
多方聯動 為服務新市民創造更好條件
“一些針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還是有不少門檻的,希望新市民金融服務能更多元、更包容、更接地氣。”在北京打工的山西小伙李冬說。
在董希淼看來,目前仍有部分因素影響和制約著金融機構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包括在經濟下行和疫情散發雙重沖擊下,新市民群體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部分新市民群體工作和收入不穩定。盡管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部分新市民仍然未被納入征信系統,缺乏信用記錄。過去幾年,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較快,部分新市民房貸、信用卡等債務負擔較重,加杠桿的空間相對有限。
未來,金融機構應如何圍繞新市民的需求創新產品、優化服務,進一步精耕細作、持續發力?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需要金融機構更加積極地承擔好主體責任,把服務新市民作為普惠金融發展重點,加速探索新市民金融服務新模式。
“一方面是直接創新針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為其提供支付結算、融資支持等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是通過服務小微企業等新市民就業的主要領域,讓新市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起到間接服務新市民的作用。”婁飛鵬認為。
此外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多方聯動,進一步完善信用基礎設施,為金融機構服務新市民創造更好的條件。
“如加快建設全國性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區域性大數據平臺,免費向金融機構***,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新市民的成本。要充分發揮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如百行征信、樸道征信的作用,探索推出新市民征信產品,為新市民金融服務提供支撐。地方***要完善新市民服務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性融資擔保機構要加大對吸納新市民較多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董希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