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貝殼研究院公眾號發布了《2022住房空置率調查報告》持續引發熱議。其指出,28個大中城市平均空置率達12%等,高于10%則認為空置率過高,表明住房供給過剩,存在庫存積壓風險。
今日凌晨,貝殼研究院發文稱,調研問卷由一線從業人員填寫,在實際執行中,填寫人的主觀判斷存在的偏差,調研樣本和程序不夠規范,覆蓋范圍不夠全面,部分調研問卷數據采集有誤,導致數據不準確。此外,空置率口徑無法定標準,調研以“房屋是否存在連續三個月無人居住”為判斷指標,不能充分反映真實情況。同時,貝殼強調,此報告應為內部研究材料,發至網上引發社會各界議論,對此深表歉意。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目前,貝殼研究院在公眾號已經刪除了《2022住房空置率調查報告》,而住房空置率此前有多家機構研究。2018年,中金公司曾發布《中國住房空置率很高嗎?》報告,其中指出2017年末中國城鎮廣義和狹義住房空置率分別為16.9%和12.1%,其中城區分別為14.7%和9.7%。其認為,盡管廣義空置率看似偏高,但真正可比口徑的狹義空置率處于合理區間,其中城區狹義空置率甚至低于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水平。
業內人士對e公司記者表示,住房空置率沒有統一標準,研究機構類似報告應該謹慎推出。另一方面,住房空置率指標又十分重要,可以為宏觀決策提供參考,有助于化解行業可能面臨的風險。
首次盤點今年以來住房空置率
8月5日,貝殼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住房空置率調查報告》,重點研究了國內28個城市的3萬個小區,首次盤點了今年以來主要城市住房空置率水平。
貝殼研究院直言,對于空置住房的定義,國內外并無統一標準。通常來說,空置率在5%—10%之間是合理的,低于此區間則認為空置率過低,表明住房需求旺盛,潛在需求較高。高于10%則認為空置率過高,表明住房供給過剩,存在庫存積壓風險。
調研結果顯示,我國28個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為12%,相對處于較高區間。住房空置率隨城市能級依次遞增,一線平均7%,二線平均12%,三線16%。其中僅有9個城市空置率處于合理區間之內,大部分城市處于10%-15%之間,6個城市高于15%。
分城市看,深圳、北京、上海空置率最低,均在7%以下,而南昌、廊坊、佛山住房空置率排前三位,均在15%以上。
貝殼研究院還表示,本次調研范圍未包括期房和現房待售部分,故較其他統計口徑會整體偏低。即便如此,內地28個大中城市的平均住房空置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僅低于日本,高于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英國。
談及空置率的原因,報告認為,從宏觀層面分析,購房門檻、老齡化程度、租金回報均會影響住房空置率變化。在微觀層面,樓齡和物業類型是影響小區空置率的兩大因素。
對此,對于當前的國內城市住房空置率現狀,貝殼研究院認為,一定程度的住房空置率是合理且有必要的,但過高的住房空置率值得警惕,其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從市場供需角度來看,空置住宅意味著潛在供給,高空置率等同于大量潛在供應。當房價下跌預期較強時,大量空置房屋進入存量房市場會導致短期供給激增,加劇供求失衡而放大房價下跌風險。”
報告發布數日后刪除并道歉
住房空置率調查報告發布后,互聯網上爭議的聲音不斷,在此背景下,貝殼研究院對報告進行刪除并致歉。
11日凌晨,貝殼研究院發文,對于報告中所涉及到的“空置率”調研數據問題做出說明。首先,調研問卷由一線從業人員填寫,在實際執行中,填寫人的主觀判斷存在的偏差,調研樣本和程序不夠規范,覆蓋范圍不夠全面,部分調研問卷數據采集有誤,導致數據不準確。其次,空置率口徑無法定標準,調研以“房屋是否存在連續三個月無人居住”為判斷指標,不能充分反映真實情況。下一步,將會同住建、水務、電力等能源部門交叉復核準確性,做好數據復核工作。同時,貝殼強調,此報告應為內部研究材料,發至網上引發社會各界議論,對此深表歉意。
“類似刪除和事件發酵或有關系,空置率的數據若是比較大,客觀上也會影響到購房者的預期。從這個角度看,相關研究機構多少面臨壓力。當然單純從報告本身來說,有很多研究視角和結論也是值得關注的,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房屋空置和化解空置風險等內容。”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
財經評論員譚浩俊對e公司記者表示,住房空置率沒有統一標準,因此,統計方面工作較難,但是了解住房空置率指標十分重要,可以為下一步的宏觀決策提供參考。“貝殼研究院刪除報告可能面臨壓力較大,比如數據的準確性等方面。貝殼沒有把握好數據的情況下,發布文章是不嚴謹的。”
他舉例說,比如貝殼該報告由于所抽取的樣本,主要集中于一、二線城市,而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相比,住房空置情況并不一樣。“如此一來,抽樣結果就不能代表房地產市場的整體情況,也沒有全面摸清空置房情況,對決策者的決策會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