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安憶作品,以及王安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哪個,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安憶,當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愿堅和茹志鵑的女兒。王愿堅的代表作品有小說《七根火柴》《黨費》等,茹志鵑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等。
王安憶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流逝》《小鮑莊》《錦繡谷之戀》《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等,另有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獲茅盾文學獎)。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表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達到平中見奇的藝術效果。“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她的早期作品多側重于感情的抒發,近期創作則趨于冷靜和細致。
《雨,沙沙沙》、《阿蹺傳略》等系列作品,取得公眾的注意。這些作品主要是以平實細膩和充滿傷感的文筆,描寫大陸自文革后生活的轉變。
她的其他長篇,如《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千言萬語,卻被批評為「流水賬」。及至九十年代,王安憶終能以《叔叔的故事》大放異彩,隨后的《長恨歌》和《紀實與虛構》等,亦證明她駕馭長篇說部、想像家國歷史的能力。
既是文學評論家,亦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的王德威曾經描述王安憶創作的三個特徵,分別是對歷史與個人關系的檢討;對女性身體及意識的自覺;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而《紀實與虛構》可說是集三者的大成。
在小說中,作者意圖為自己的家族尋根探源,但卻與蘇童、余華、葉兆言、李銳等不同,舍父系族裔命脈於不顧,反之轉而探勘早已佚失的母系家譜;至於其創作和探源的據點則在上海,一個由外來者匯聚而成的都會,一個不斷遷徒、變易和遺忘歷史的城市。
書中內容共分十章。單數章講述作者,即敘述者在上海成長的經過,從幼年遷入、求學、文革、流放、歸來到成婚;至於雙數章節,則追溯其母家族在中華民族史上的來龍去脈。最后在第十章,家史在民族史中的線索與個人在國家史中的歷史記錄,合而為一,并歸結到作者對創作歷程的反思。
當提到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有時難免令讀者以為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小說版。其實兩者并沒有一點兒關系的!
小說中最令人觸目的是主角王琦瑤的出場。作者花費篇幅來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目的只有一個:襯托王琦瑤像是吸盡黃浦精華的結晶。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后窗,是專供老媽子一里一外扯閑篇;窗邊的后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細致和屬於女性的筆觸,具體描寫弄堂的一切。
事實上,在王安憶發表了《長恨歌》后,便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將之歸類為張愛玲的「延續」,試想像著如葛薇龍、白流蘇、賽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臺由中華民國的上海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一群曾經過著聲色的男女,如何在夸張禁欲的政權里,度過馀生。
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并非全沒有缺點,其缺點亦正如其優點,就是《長恨歌》只是將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給予全面集中的描寫,意即是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非常流暢的將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集中起來全面描寫;可是,這些描寫卻非作者的原創,換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的描寫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顯出其駕馭長篇巨著的能耐!
散文
《蒲公英》《獨語》《走近世紀初》《旅德的故事》
《乘火車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憶散文》《窗外與窗里》
《漂泊的語言》《母女同游美利堅》《街燈底下》
王安憶,1954年3月生于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現代作家、文學家、中國作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創作。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一、王安憶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69屆初中生》
《黃河故道人》
《流水三十章》
《米尼》
《紀實與虛構》
《長恨歌》
《富萍》
《上種紅菱下種藕》
《桃之夭夭》
《遍地梟雄》
《啟蒙時代》
《天香》
【小說集】
《雨,沙沙沙》
《黑黑白白》
《流逝》
《尾聲》
《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
《小鮑莊》
《烏托邦詩篇》
《荒山之戀》
《傷心太平洋》
《海上繁華夢》
《香港的情與愛》
《叔叔的故事》
《人世的沉浮》
《隱居的時代》
《憂傷的年代》
《化妝間》
《兒女英雄傳》
《剃度》
《現代生活》
《文工團》
《月色撩人》
《眾聲喧嘩》
【散文】
《蒲公英》
《獨語》
《走近世紀初》
《旅德的故事》
《重建象牙塔》
《王安憶散文》
《窗外與窗里》
《漂泊的語言》
《母女同游美利堅》
《街燈底下》
《乘火車旅行》
【論文集】
《空間在時間里流淌》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波特哈根海岸》
《故事與講故事》
《心靈世界》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
《我讀我看》
《王安憶說》
《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
《王安憶讀書筆記》
《王安憶導修報告》
《對話〈啟蒙時代〉》(與人合著)
《對話錄》(與人合著)
二、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3月生于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現代作家、文學家、中國作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創作。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富萍》《上種紅菱下種藕》《桃之夭夭》《遍地梟雄》《啟蒙時代》《天香》小說集《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聲》《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小鮑莊》《烏托邦詩篇》《荒山之戀》《傷心太平洋》《海上繁華夢》《香港的情與愛》《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隱居的時代》《憂傷的年代》《化妝間》《兒女英雄傳》《剃度》《現代生活》《文工團》《月色撩人》《眾聲喧嘩》散文《蒲公英》《獨語》《走近世紀初》《旅德的故事》《乘火車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憶散文》《窗外與窗里》《漂泊的語言》《母女同游美利堅》《街燈底下》 文論集《空間在時間里流淌》《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波特哈根海岸》《故事與講故事》《心靈世界》《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我讀我看》《王安憶說》《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憶讀書筆記》《王安憶導修報告》《對話〈啟蒙時代〉》(與人合著)《對話錄》(與人合著)參考資料來源:影視話劇電影《風月》由王安憶編劇。長篇小說《長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導演關錦鵬拍攝成電影外,還被拍成了電視劇,排演了話劇。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