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省瀏陽市城區溯瀏陽河而上,一路向東70多公里,驅車1個多小時,至湘贛之交的羅霄山脈腹地。莽莽群山懷抱著一大片平坦的坡地,這里就是被稱為“畫里小河”的小河鄉。
在新河村的鄉村畫室,正在畫畫的詹秋明停了下來。一雙粗糲的手和記者的手握在一起。記者打量著眼前這位50多歲的畫師,個頭不高,皮膚黢黑,皺紋如溝壑,爬滿消瘦的臉龐。
“這是我們鄉最有名的農民畫師!”鄉黨委書記邵劭介紹。
詹秋明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干活時,抬頭看到山間云霧繚繞,感覺很大氣,就想畫下來。村里的小河波光粼粼,游人嬉戲,很和諧,也想畫下來。”
從流水線上畫線條、上色彩,到獨立臨摹山水畫,再到讓家鄉山水、田間景色入畫,詹秋明實現技能提升,用了3年多的時間。“畫畫,講究的是提、按、頓、挫!”這位農民畫師很有***心得。
詹秋明家原本住在造沖山上,生活很不方便。2016年,鄉里搞新農村建設,一家人才從山上搬下來。家里只有4畝稻田,上有耄耋之年的父母,下有上小學的兒子,為了照顧家里,詹秋明只能在家門口打點零工。
2017年,小河鄉整合產業扶貧資金,吸引文化客商,把油畫、工藝畫等項目引進來,畫家和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們,手把手教農民畫畫。農民畫了畫,企業包銷。
眼看著鄰居們都學會了畫畫,賺到了錢,詹秋明便鼓動妻子去學。妻子鉚足了勁兒,學了一兩個月。“她實在不是那塊料,后來只好我去了。”詹秋明說,“第一次拿起畫筆,感覺畫筆比鋤頭還重。該停時停不下來、該用力時使不上力。”一個月培訓,詹秋明只學會了畫線條,練平衡力。開局不順,但山里漢子,不會輕易服輸。培訓結束,詹秋明就在網上學,邊學邊畫,邊畫邊學。3個月后,詹秋明的“斗方”終于賣出了5元錢。現在老詹的一幅山水畫,可以賣六七百元!
在這間由糧倉改造的畫室里,農民們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著。黃柏友正在一絲不茍地畫線條。“我們是流水作業,我這里是第一道工序。”49歲的黃柏友之前在廣東東莞打工10年,無法照顧老人孩子,讓她很內疚。村里畫室開了,她就辭職回到了村里,“現在一個月收入穩定在3000多元,關鍵是不耽誤農活,還能照顧家人!”
“畫室現共有50多名農民畫師,農忙拿鋤頭、平時拿畫筆。”新河村黨總支書記王春球介紹,“當初村里100多人報名學習哩!”
農民畫產業是小河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產業之一。目前,小河鄉共有工藝國畫、油畫和創意畫等6個畫室,農民畫師460名。小河鄉通過村企合作模式,統一培訓、銷售,將“摸鋤頭”的農民培養成“摸畫筆”的畫師,畫作暢銷海外10余個國家,帶動4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小河鄉有5個村子,1.5萬余人,幾年前是瀏陽市貧困人口占比最高的鄉鎮。近年來,小河鄉通過發展農民畫、鄉村旅游等,打造了魚鱗壩、藝術街、活字印刷非遺館、星河天文臺等一批鄉村旅游打卡地,一年吸引游客30多萬人次,不但實現了精準脫貧,還初步實現了村子美、村民富。
“我這輩子都沒離開過家鄉,沒想到我的畫代替我走到了國外。”一幅畫畢,詹秋明又構思起下一幅作品,“我想畫一幅《云上的小河》,畫出大圍山、小溪河、1000多年的羅漢松,還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
《人民日報》(2022年08月1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