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徐苑蕾
前幾天,沈騰因為在百花獎上得0票而登上熱搜。但這并不影響他主演的《獨行月球》力挽狂瀾,成為暑期檔的“救世主”。上映首周,《獨行月球》累計票房已突破16億元。
前幾年,借力影視行業東風,開心麻花從戲劇舞臺躋身喜劇賽道,打造出屬于自己的金字招牌。但過度依賴電影爆款,使得業績頻現“大小年”,也一度讓開心麻花的業績為人所質疑。
而《獨行月球》主演陣容再次綁定沈騰和馬麗,又是否意味著,開心麻花頭部藝人斷代的問題依然未解,爆款的打造始終需要“沈馬”組合來撐場?
爆炸式開局提前預定檔期冠軍?
隨著陳思誠執導的《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啞火,暑期檔上半場的大盤主要依賴于《人生大事》、《侏羅紀世界3》和《神探大戰》三部影片。不過,如果想要追平甚至趕超去年暑期檔73.81億元的票房,今年還需要更多的爆款來救市。
但此前有電影從業人士曾向新浪財經透露,接連有暑期檔影片撤檔,以及新片沒有果斷定檔,主要是因為拿不到公映許可證,也就是俗稱的“龍標”。
千呼萬喚始出來,或許是在片方的努力下,7月19日《獨行月球》終于定檔。可以說,從官宣將在2022年上映以來,業內已經期盼這部電影太久了。
雖然定檔至上映僅有10天時間,但喜劇類型+主演“沈馬”組合+超高的“含騰量”,足以讓《獨行月球》在前期就積攢了龐大的觀影基礎。定檔當天,淘票票和貓眼平臺上的新增想看人數均超過10萬人,總計想看人數突破100萬。
同時,《獨行月球》刻不容緩地開啟了一套宣發組合拳,各類層出不窮的宣傳物料在微博、抖音等渠道輪番“轟炸”。定檔第二天,《獨行月球》還迅速開啟了預售,正式上映前,《獨行月球》預售票房就突破了1億元,并以9700萬元刷新了暑期檔點映單日票房紀錄。
(《獨行月球》日票房走勢)
在點映階段已經收獲1億票房成績后,上映首日,《獨行月球》依然能夠取得爆炸式開局,以2.3億元獨攬單日9成票房。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獨行月球》已經提前預定好了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上映首周,《獨行月球》累計票房已突破16億元,觀影總人次超過3800萬,躋身年度票房榜第四位。貓眼***版預測,影片內地總票房約為42億元。
票房分析專家南如珉表示,《獨行月球》或可對標開心麻花出品的另一部電影《西虹市首富》。“兩部電影上映檔期都是7月份最后一個周末,口碑上評分也不分上下。兩部影片都屬于國產喜劇電影天花板的范疇,也能夠看出開心麻花在喜劇領域的統治地位。”
重工業科幻背后喜劇創新未曾停歇
隨著《獨行月球》的熱映,其背后的出品方開心麻花也再次受到廣泛關注。自2015年憑借大銀幕處女座《夏洛特煩惱》斬獲14億票房后,喜劇就成為了開心麻花為人熟知的一塊金字招牌。
不同于萬達電影、光線傳媒等頭部電影公司,每一年,開心麻花主控主投并上映的電影僅有1至2部,在疫情來襲的2020年和2021年,開心麻花甚至沒有新的項目上映。
在影視業務上過度依賴于爆款,也讓人們為開心麻花的業績波動感到擔憂。2015年,單單《夏洛特煩惱》就貢獻了1.92億元收入,超過公司原本主業舞臺劇的1.85億元。當年開心麻花業績大漲,營收同比增長155%至3.83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34%至1.31億。
2016年,開心麻花僅出品了《驢得水》一部電影,雖然該片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但票房僅有1.72億元,開心麻花影視業務收入因此大降85%至2900萬元。2018年,《李茶的姑媽》口碑遭遇滑鐵盧,票房不如預期,使得開心麻花的影視業務甚至成為唯一一個營收同比出現下滑的業務。
(2018年開心麻花主營業務收入)
不過,即便影視業務收入因為項目票房波動出現“大小年”的情況,在業界看來,開心麻花對于喜劇片邊界的探索卻未曾停歇。一位網絡電影導演向新浪財經表示,開心麻花的項目內核雖然都是喜劇類型,但是在風格上、形式上,其實公司一直在嘗試創新。
該導演談到,“《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都屬于爆笑喜劇,這種類型的項目特點就是受眾廣,容易共情。而像《驢得水》其實是一部荒誕喜劇,《半個喜劇》是都市輕喜劇,看似都是喜劇,但其實風格上各有差異。”
比如《獨行月球》,該片既是人們熟悉的麻花喜劇,又是標準的重工業科幻片。根據媒體報道,全片涉及90%以上的特效鏡頭,由曾***過《刺殺小說家》、《流浪地球》等影片的知名視效公司墨境天合負責。
“沈馬”再合作頭部藝人依賴癥何解
值得注意的是,《獨行月球》是沈騰、馬麗繼《夏洛特煩惱》上映7年后再度合作的劇情長片。片中超高的“含騰量”、“含馬量”一定程度上點燃了票房號召力。
回顧近些年開心麻花的多部爆款作品,其中均有沈騰、馬麗其中一方擔當主演,即便不是主演,兩人也會在片中特別演出或在宣傳環節為影片站臺。
如何解決對“沈馬”二人的依賴癥,推出更多能撐起票房的新生演員,一直以來也是業界向開心麻花發出的疑問。
根據開心麻花2017年披露的招股書顯示,開心麻花共建有19個劇組,簽約藝人數量超過130名,其中功勛演員達到18人。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開心麻花就有意識地希望在沈騰、馬麗的基礎上孵化出更多喜劇藝人。因此,常遠、艾倫等演員也開始頻繁亮相《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等綜藝節目,不斷積累人氣。
但“沈馬”二人與其他藝人的影響力差距還是相當明顯。根據2018年財報資料,沈騰、馬麗分別獲得9249萬、7846萬片酬收入,而艾倫收入則為2580萬。
另一方面,不同于華誼兄弟、歡喜傳媒等影視公司,開心麻花并未通過股權與沈騰、馬麗等藝人實現強綁定,雙方僅是簽約關系,這或為公司經營留下一大隱患。
開心麻花或通過高比例的權益讓利以降低藝人流失的風險。從2018年財報可以看出,開心麻花當年藝人經紀業務收入達到2.92億元,但是成本卻高達2.74億元,以此估算,毛利率僅不到10%,遠低于歡瑞世紀等經營藝人經紀業務的影視公司。
沖A未果一波三折的資本化之路
借著在電影市場的聲名鵲起,開心麻花也曾踏上過資本化之路,不過之后的故事就如同電影里的情節一般,充滿曲折。
2015年,《夏洛特煩惱》票房大賣,當年12月,開心麻花在新三板正式掛牌。在經歷兩輪定增后,開心麻花的估值已經從2013年3億元增長至50億元,足足翻了16倍。
然而,新三板不僅未能滿足開心麻花的融資需求,反而還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掛牌新三板1年后,開心麻花萌生沖A的想法。2017年6月,開心麻花正式宣布擬在創業板IPO上市,向證監會提交了申請并獲得受理,擬募集資金7億元,用于戲劇、電影和補充流動資金。
不過2個月后,由于負責上市文件的簽字律師離職,開心麻花的IPO一度被中止審查,直到9月底才重新恢復排隊。2018年3月,開心麻花發布公告稱,因擬進行股權結構調整,再次撤回了IPO申請。
根據統計,2017年超過400家公司成功IPO,其中影視類公司僅有橫店影視、金逸影視以及國有控股的中廣天擇。2018年,適逢影視行業“大地震”,陰陽合同、查稅風波等負面輿論籠罩,監管政策持續收緊。
隨著行業熱錢的撤退,像開心麻花這般走“小而美”路線的公司,資金壓力無疑與日俱增。不同于中國電影、上海電影等國有企業,或萬達電影這般民營龍頭,開心麻花無論資金體量和資產規模都相對較小。
迫切地尋求上市融資,或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度過影視寒冬。終止A股IPO后,2018年,有媒體曾報道稱,開心麻花一直與港交所保持聯系,或有意赴港上市。2019年,又有消息傳出,開心麻花欲赴美上市。
但錯過了2015年-2016年借殼上市的高峰,又不愿意像新麗傳媒般放棄獨立、賣身巨頭,開心麻花上市一事終究無疾而終,而開心麻花的公開財務數據也定格在了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