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讀書
1、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
2、我會認字后不到幾年,就開始讀書。倒不是三四歲時讀母親國文教科書,而是七歲時開始自己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
3、那時,我的舅父楊子敬先生每天晚飯后,必給我們幾個表兄妹講一段《三國演義》,我聽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聽極了。但是他講了半個鐘頭,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帶著對故事下文的無限期待,在母親的催促下含淚上床。
4、此后,我決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國演義》,自己一知半解地讀了起來,居然越看越明白,雖然字音都讀得不對,比如把“凱”念作“豈”,把“諸”念作“者”之類,因為只學過那個字的一半。
5、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讀到關羽死了,哭了一場,便把書丟下了。第二次再讀時,到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場,又把書丟下了。后來忘了是什么時候才把全書讀到“分久必合”的結局。
6、因為看《三國演義》引起了我對章回小說的興趣,對于那部述說“官迫民反”的《水滸傳》尤其欣賞。那部書里著力描寫的人物,如林沖、武松、魯智深等人,都有其極生動的風格,雖然因為作者要湊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強強地湊滿了一百零八人的數目,我覺得比沒有人物個性的《蕩寇志》要強多了。
7、《紅樓夢》是我在十二三歲時看的,起初我對它的興趣并不大,賈寶玉的女聲女氣,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厭煩,還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這部書看時,才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所包含的一個家庭興亡盛衰的滋味。
8、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我這一輩子讀到的中外文藝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從讀書中我還得到了做人處世要“獨立思考”的大道理,這都是從修身課本中得不到的。
9、我自1980年到日本訪問回來后,即因腿傷閉門不出,“行萬里路”做不到了,“讀萬卷書”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會得到許多書刊,知道了許多事情,也認識了許多人物。同時,書看多了,我也會挑選、比較。比如說看了精彩的《西游記》,就會丟下煩瑣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滸傳》,就不會看索然無味的《蕩寇志》,等等。對于現代的文藝作品,那些寫得朦朦朧朧的,堆砌了許多華麗詞句的、無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風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從腦中抹去;但是那些滿帶著真情實感、十分質樸淺顯的篇章,哪怕只有幾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10、書看多了,從中也得到了一個體會:物怕比,人怕比,書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11、因此,某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有個兒童刊物要我給兒童寫幾句指導讀書的話,我只寫了九個字,就是:
12、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知識點
生字組詞:
舅:舅舅舅父娘舅舅媽甥舅妻舅
津:津液津貼問津津津樂道津津有味
斬:斬獲斬首斬釘截鐵過關斬將
限:界限期限限制無限有限年限
凱:凱歌凱旋奏凱而歸
葛:諸葛姓葛
述:講述述說敘述闡述述而不作
賈:姓賈賈寶玉
衰:衰弱衰敗衰微衰老年老力衰
刊:書刊周刊月刊刊登不刊之論
瑣:煩瑣瑣碎瑣屑瑣事猥瑣
樸:樸實質樸樸素純樸素樸簡樸
篇:篇章名篇篇幅篇目千篇一律
某:某人某種某事某刻某年某月
多音字:
傳:zhuàn傳記chuán宣傳
煞:shà煞白shā煞風景
卷:juàn畫卷juǎn膠卷
抹:mǒ抹殺mò抹墻má抹布
形近字:
浬(津貼)律(規律)
斬(斬獲)嶄(嶄新)
衰(衰弱)哀(哀愁)
瑣(煩瑣)鎖(封鎖)
樸(樸素)撲(撲倒)
篇(篇目)偏(偏僻)
詞語解釋: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徹。
天罡:古書上指北斗星,也指北斗七星的柄。《水滸傳》中將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頭領稱為“三十六天罡”。
地煞:星相家指主管兇殺的星。《水滸傳》中將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位頭領稱為“七十二地煞”。
消遣:做自己感覺愉快的事來度過空閑時間;消閑解悶兒。
煩瑣:繁雜瑣碎。
栩栩如生:形容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索然無味:形容沒有興致,沒有趣味。
堆砌:比喻寫文章時使用大量華麗而無用的詞語。
無病而呻:比喻沒有值得憂慮的事情卻長吁短嘆,也比喻文藝作品缺乏真情實感,矯揉造作
自作多情:一廂情愿地做出種種表示,想以此博得對方歡心。
不能自己: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或行為。
反義詞:
生動——呆板煩瑣——簡明
華麗——質樸淺顯——深奧
津津有味——索然無味
近義詞:
期待——期盼催促——督促
決定——決心居然——竟然
欣賞——觀賞思考——思索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詞語擴展:
AABC式:津津有味栩栩如生娓娓道來依依惜別遙遙無期憤憤不平井井有條
AABB式:勉勉強強哭哭啼啼朦朦朧朧踉踉蹌蹌堂堂正正風風雨雨日日夜夜
課文主題:
全文以“憶”為行文線索,記敘了自己快樂的讀書生活、讀書的感受和認識,抒發了自己熱愛讀書、以讀書為樂的情感,深情告誡少年兒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課內問題:
1.冰心在文章中回憶了自己八十多年的讀書生活,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展開的?請找出表明順序的詞語。
答:時間順序。
七歲時、十二三歲時、1980年。
2.作者回憶了自己讀書的哪些經歷?
答:作者回憶了年少時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的經歷,和因腿傷閉門不出后“讀萬卷書”的經歷。
《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為此“含淚上床”“哭了一場”“又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尤其欣賞”。
《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所包含的一個家庭興亡盛衰的滋味”
課后習題答案:
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說說冰心回憶了自己讀書的哪些經歷,她認為什么樣的書才是好書。
答:冰心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有:七歲時讀《三國演義》,引起對章回小說的興趣;然后讀了《水滸傳》,覺得里面的人物性格生動、個性鮮明,比《蕩寇志》強多了;十二三歲時讀《紅樓夢》,中年時再讀,體會大有不同。冰心認為只有那些滿帶著真情實感、十分質樸淺顯的書才是好書。
2、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談談你對“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句話的體會。
示例:這句話是作者的閱讀體會,讀了這句話,我也深有同感。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要想擴充知識面,就要在課下有選擇地、廣泛地閱讀。在我的書柜里就有許多中外名著,每當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后,我都會讀上一個小時。在閱讀中,我了解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語文素養。閱讀讓我感到幸福,從書中我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以后我還會堅持閱讀,讓閱讀伴我成長。
3、你是否贊同作者的這種讀書***?和同學討論,說明理由。
我決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國演義》,自己一知半解地讀了起來,居然越看越明白。雖然字音都讀得不對,比如把“凱”念作“豈”,把“諸”念作“者”之類,因為只學過那個字的一一半。
示例一:我不贊同這種讀書***。字音讀不對,自然也很難理解這個字以及與之相關的詞語、句子的含義,不利于理解整本書的內容。我們在讀書時還是要盡可能把握每個詞語、每句話的內涵,這樣才能加深理解,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
示例二:我贊同作者的這種讀書***。作者當時年紀尚小,要她像成人那樣去讀一部長篇小說顯然是不現實的。對于七八歲的小孩,讀書時從整體入手,不要過分糾結于某個字、詞的含義,只要把握大致內容就可以了。
圖文解讀
同步練習
第一課時
一、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A.賈府(jiǎ)***(shēn)水滸傳(hǔ)
B.消遣(qián)書刊(kān)蕩寇志(kòu)
C.煩瑣(suǒ)凱旋(kǎi)天羅地煞(shà)
二、補全下列詞語,并按要求填空。
分久()()合久()()()知()解
()()如生()()有味索然()()
總而()()自作()()風()雪()
真()實()心()神()無病()()
1.以上詞語中“”和“”意思相反。
2.“”常用來形容文學、雕塑等形象逼真,它的近義詞有:
、。
3.“”指讀書理解得不夠透徹。
三、修改病句。
1.《三國演義》對我十分感興趣。
2.書看多了,我也會比較、挑選。
3.我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國演義》讀了起來,果然越看越明白。
第二課時
一、作者列舉了讀哪些書的例子?()(多選)
A.《三國演義》B.《白蛇傳》
C.《水滸傳》D.《紅樓夢》
E.《封神榜》F.《蕩寇志》
二、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作者喜歡讀什么樣的書,不喜歡讀什么樣的書?
三、你怎樣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句話的?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一、B
二、必合必分一半栩栩津津無味
言之多情花月情感動移而呻
1.津津有味索然無味
2.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3.一知半解
三、1.我對《三國演義》十分感興趣。
2.書看多了,我也會挑選、比較。
3.我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國演義》讀了起來,居然越看越明白。
第二課時
一、ACDEF
二、作者喜歡讀“滿帶著真情實感,十分質樸淺顯的篇章”;不喜歡讀“寫得朦朦朧朧的,堆砌了許多華麗的詞句的,無病而***,自作多情的風花雪月的文字”。
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盡量多讀一些書;要讀一些好的、有用的書。
我是超人老師,每天為大家更新小學、初中資料。如果覺得好的話,記得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