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東漢時期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的四百二十六年間,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共四百余年,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币虼耍瑬|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如今所留下的百余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瑯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后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并使篆書別開生面??涤袨樵f:“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p>
張芝(?—192年),字伯英,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省瓜州縣)人。東漢書法家、“草書之祖”,大司農張奐的兒子。
出身名門,拒絕朝廷征召,潛心研習書法。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沒有真跡傳世,僅存《八月帖》等刻帖。
張芝為張奐長子,字伯英,年輕時就很有操節,雖出身宦門,而無紈绔氣,勤奮好學,潛心書法,當朝太尉認為他將來不是文宗,就是將表。屢次征召他出來做官,皆嚴辭拒絕,故有“張有道”之稱。他潛心研究書法,尤好草書,師承崔杜之法,其父張奐為方便張芝兄弟習文練字,著人鍛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邊,從此,張芝兄弟以帛為紙,臨池學書,先練寫而后漂洗再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為之黑,后稱張芝墨池。更將崔杜筆法,爛熟于心,終于擺脫舊俗獨創一體,轉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所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字跡氣脈貫通,隔行不斷。古人謂之:“一筆飛白”,開書法之一代新天地。歷代書法大家譽稱張芝草書為“一筆書”,尊稱張芝為“草圣”。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對漢、魏書跡唯推鐘、張草書,亦頗受其影響。他的書跡在《淳化閣帖》存有五帖,并著有《筆心論》,今已失。
漢獻帝初平三年,去世于家中,著有《筆心論》,與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并稱“書中四賢”。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張芝的遺墨流傳很少,現今僅可見宋刻《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第二卷中標為張芝書的五帖。
本文分享張芝書法作品有:《八月貼》《冠軍貼》《二月八日貼》《終年貼》《今欲歸貼》等。
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張芝《八月貼》賞析
張芝《八月貼》,也叫做《秋涼平善帖》。章草,六行,八十字。見于宋刻《淳化閣帖》?!栋嗽绿纷舟E高古可愛,冠絕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該帖章草少有夸張形式的“燕尾”,收筆含蓄,大多作點或捺點,或者回鉤下連,具有今草氣息。
釋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涼平善廣閑。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逺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蕳絶。有意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張芝《冠軍貼》賞析
張芝《冠軍貼》,也叫《知汝帖》。今草,見于宋刻《淳化閣帖》?!豆谲娞愤\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張芝《二月八日貼》賞析
張芝《二月八日貼》,今草,見于宋刻《淳化閣帖》?!抖掳巳仗愤\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釋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張芝《終年貼》賞析
張芝《終年貼》,今草,見于宋刻《淳化閣帖》?!督K年帖》運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釋文:終年纏此,當知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游悉,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藥欲數處??催^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云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
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張芝《今欲歸貼》賞析
張芝《今欲歸貼》,今草,見于宋刻《淳化閣帖》?!督裼麣w貼》運筆狂放自由,字型變化萬端,氣勢一瀉千里。比起舊有的章草書,更加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釋文: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遣不知??偵⑼⑹汤梢浴e事有及。過謝憂勤。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
張芝從民間和杜、崔那里汲取了草書的藝術精萃,創造了跨時代的大草,即有別于章草的“一筆書”,當時亦稱“今草”,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云。張芝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雖合,數意兼包,若縣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露”;“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谷,任于造化”,“精熟神妙,冠絕古今”;“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伯英即草書之祖也”。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被譽為中國書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癫荽髱煈阉匾沧灾^草書得于"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中國書法史告訴我們,"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里涌現了韋誕、衛瓘、索靖、衛恒等這些傳于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師,他們的師承都導源于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張芝"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客觀的評價。張芝獲得“草圣”的殊榮絕非偶然,這同他的處世哲學和治學態度有密切關系。
由此可以得知,學習書法為什么要加強人的修養,因為書法不僅僅是字形是否好看的問題,而是字形背后所承載的含金量。張芝的書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樣,剛正有力,又有寬容之態,這種寬容不是留給那些弄虛作假的人,而是給予積極向上的人的。
學習張芝的書法作品,要注意從三個方面做好:一是要了解一些篆書書法知識,因為他的隸書參揉了一些篆書意味,并且用筆上也多以篆籀筆法,可以說篆書是基礎。二是注意字形的變化,雖然它的字形基本上大體相同,但是其中點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不能因為字形一樣而使點畫缺少了變化。三是要把握好用筆和筆勢,用筆上宜以中鋒為主,做到“逆入、澀進、緊收”的原則要求,注意有些橫畫中的“一波三折”的寫法和點畫之間的筆勢,使字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