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就是春節了,
今年你準備回家過年嗎?
我們想邀請你在金華過個“金華年”吧,
感受一下金華滿滿的年味兒。
在寒冷的冬天,遇上精美小吃
讓你根本停不下來。吃遍金華
128G的胃可能都裝不下!!!
美食本身
也攜帶著最質樸最強大的治愈效果
好像只需要一份熱騰騰的美食
能瞬間帶來寒風冷雨中一股窩心的暖流
每個人都有念念不忘的味道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都有哪些美食
涵蓋了金華人對家的所有記憶
金華酥餅
酥餅餡心用干菜、豬肉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餅。其色澤金黃,香脆可口,還有淡淡的芝麻香,味道極佳。
據傳金華酥餅的首創者是“混世魔王”程咬金,到明代時已經聞名于世,民間更有著李白“聞香下馬”的傳說。
金華火腿
金華民間腌制火腿始于唐代,距今已有千百余年歷史。豬肉選擇產自金華地區的兩頭烏后腿肉,肉質才會保證緊實有彈性。之后將火腿經過修、腌、浸、洗、曬、整、發酵保管、落架分級、堆疊(翻堆擦油)、成品等八十幾道工序才將火腿制成。金華火腿氣味芬芳,滋味醇香,特別適合作為配菜燉湯或清蒸。
金華胴骨煲
“金華煲”系金華特有的美味砂鍋燉品,與“金華火腿”“金華酥餅”并稱為“金華三寶”。其味道獨特,滋補養生,價廉物美。
相傳金華胴骨煲創于南宋時期,經過后人的不斷完善,逐漸形成。煲是特定的砂鍋煲,這樣更能保留菜的風味和營養價值。口味鮮美,精選新鮮豬胴骨,必須要經過文火長時間熬制,才可以吃,先品原湯,再用吸管吸食骨髓,香滑鮮香,美味無窮。
金華湯包
金華湯包素有“金華第一點”的美譽,也是中國南方湯包界的佼佼者。以豬肉皮汁加老母雞汁制成的皮凍和鮮肉筍丁作餡,所以餡特鮮,汁特多,大清早就誘惑人的。
福建羹
提到福建羹,總有種錯覺認為是福建的小吃,但它卻是地地道道的金華美味,爽滑的面皮,鮮美的小蝦皮,還有豆芽、木耳等佐料,一碗福建羹是金華人完美一天的序幕。
金華土湯圓
金華土湯圓用糯米粉和清水做成皮,包裹冬筍、土豬肉、手工豆腐干混合而成的餡料。一個瓷碗裝著白白圓圓又帶點尖頭的金華土湯圓,上面點綴青蔥,下面浮著用醬油和豬油調制的湯水,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麻糍
塔石鄉的街邊,常常能看到舂打麻糍的石臼。打麻糍頗要幾分力氣,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一人手握木槌猛搗,一人翻轉加水,默契配合。搗爛后,原本粒粒分明的糯米變成了香白色米泥,趁熱把米泥和成小塊,裹入紅糖芝麻作餡兒;或者做成小圓球裹上一層厚厚糖衣,熱呼呼、香噴噴,綿軟Q彈,香氣環繞齒間久久。
金華蘿卜肉圓
金華人請客,餐桌上往往有一道經典菜式:一籠屜***墩實的蘿卜肉圓。咬一口,香軟鮮美,還有點Q彈,風味獨特。把蘿卜煮熟切成丁,然后把水分擠掉再拌番薯粉和肉末、蔥、姜末,拌好后捏成形就可以放蒸架上蒸了,蒸氣散去,在蒸籠里整齊擺放的蘿卜肉圓露出圓滾滾的體態,蘿卜與肉的氣味蒸騰而出。
仙橋饅頭
老一輩金華人常說,蓋了紅印的才叫饅頭,沒蓋紅印的,是土面包。金華人說起仙橋,總離不開那一籠籠熱氣滿盈的紅印饅頭。每逢過年,整個赤松及附近鄉鎮,乃至外地的客人,都會為這里帶來數十萬個饅頭的銷量。
蘭溪雞子馃
到訪蘭溪,雞子馃絕對是必吃TOP1。面皮搟得透亮,鋪一層肉沫再放一大把蘭溪本地的香蔥,捏上38個褶但記得別封口,壓扁放入油鍋中煎制,從口中倒入調味好的雞蛋液,一般一馃一蛋。出鍋后的雞蛋馃,外皮金黃薄脆,內里肉餡與蛋液混合,醇香鮮美,吃得滿嘴流油再也割舍不下。
蘭溪手搟面
藏了300多家面館的蘭溪,對吃面極有心得。蘭溪游子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面館吃碗牛肉面。因為在他們看來外地的面沒有勁,不值一吃。面一定要手搟,手揉上筋,勁道爽滑,一吃就明白它的好。澆頭講究一碗一燒,牛肉、雪里蕻、大腸、腰花、千張……都可以往里加,大火爆炒,半熟時,倒入高湯、面條,讓面條、高湯和澆頭完美融合,才能成就蘭溪人最愛的噴香。
肉沉子
肉沉子,看起來樸素,其實內有乾坤,做起來極其考驗技巧,用筷子往蛋黃里塞肉但不能破壞雞蛋的整體造型。下鍋煮時,也要讓它呈***形狀,不能散得滿鍋都是。上桌后,蛋嫩肉鮮,風味獨特。
東陽東陽土雞煲
當熱氣騰騰的雞煲端上餐桌,掀開蓋子的那一刻,濃濃的香氣撲鼻而來。黃金般色澤的雞湯汁油珠兒,浮現在眼前,淺嘗一口,唇齒留香,待吞下去以后,回味悠長。一整只雞放在煲里,土雞本身緊致的肉質被完美保留,燜燉使得料味完全進入肉中,均勻分散。開筷前是整雞一只,但輕輕觸動雞肉就會肉骨分離。雞肉香滑細嫩,鮮味十足,這樣的美味,你怎能拒絕?
東陽沃面
東陽沃面是東陽本地人最愛的一口味道。東陽沃面貌不驚人,甚至有“糊答答”的感覺,但自成特色,過舌難忘。這里的沃面突破了面條“湯寬”的傳統,獨具特色,自成一派。在審味之外,也有著一種普世真理——無論多么高貴與卑微,在“熝”的時光里,皆有其發散個體特性的機宜。
上盧餛飩
上盧餛飩是東陽人最愛吃的小吃之一,據說還享有“全國第二大餛飩”的美譽。
上盧餛飩的選料十分講究,肉選用豬前腿與頭之間的五花肉。五花肉精多肥少,軟硬適中。肉餡中必須添加姜末和胡椒,以增加香味。面皮是手工搟出來的,至于采用什么麥面倒不十分講究,但必須要手工***,否則不夠韌。
義烏義烏紅糖
義烏紅糖是紅糖中的極品,因采用傳統的工藝***,未經提純而很好地保留了蔗汁中的營養成分。義烏紅糖,色澤嫩黃而略帶青色,質地松軟,甘甜味鮮,清香可口,具有舒筋活血、驅寒去濕、暖胃強身等功效。
東河肉餅
東河肉餅始于清朝嘉慶年間,是義烏傳統小吃,餅薄如紙、色澤光亮,口感鮮香、油而不膩,自古以來是款待賓客、饋贈親友的佳品。融合綠色的蔥末、粉色的肉末,再抹點豬油入鍋翻轉煎至金黃,熱燙鮮香的餅讓人直咽口水。據東河何氏家譜記載,用肉餅招待客人這一習俗,已有580年歷史。
聞香雞
“雞要燒得香,全靠老酒姜”,紅曲酒色澤金黃,潤澤似膠,酒的甜香與雞的鮮嫩相融合,兩種食材的邂逅,升華出獨特的味道,成就了聞香雞這道義烏名菜。
永康肉麥餅
肉麥餅在永康可謂家喻戶曉、最負盛名。它是用本地九頭芥菜腌制的雪菜或霉干菜,加五花肉烘烤而成的一種餡餅,又名“狀元餅”。永康人向來有***肉麥餅作為佐餐的傳統。旅外人士回故里,家鄉的親人也喜歡烤上幾個肉麥餅供他們品嘗。
肉麥餅外形圓實豐滿,雖用炭火烤制,但只有餅香而無焦氣,口感油而不膩、鮮美爽口。
馓
馓,色美、質感脆、味香,是永康過年傳統美食,不僅好吃,還有發財吉祥的寓意,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尤為受歡迎,常用于走親訪友拜年待客。
煙熏永康干
傳統的永康熏豆干,由鹽鹵豆腐烘熏而成。熏豆干在***工藝上還因采用了山梔粉染色和松樹木屑熏烤等特殊工藝,表皮光亮,手感光滑,口感緊致,蘊含煙火味。熏豆干,又常稱豆腐干,諧音豆“富”干,因其色澤金黃,所以在永康本地,又有“小金磚”美名之稱,大多數家庭都會用熏豆干作為謝年食材。
浦江一根面
潘周家一根面位于浦江縣檀溪鎮潘周家村周家自然村,這根面聞名中外,曾上過央視、浙江衛視等主流媒體。一根面,為純手工***,入嘴柔軟細滑,嚼起來韌性十足,因其“長長久久,吉祥如意”的寓意,深受大家的喜愛。
牛清湯
對于很多浦江人來說,牛清湯就是家鄉的味道。牛骨和牛肉等食材慢火熬煮出來的清湯,看似寡淡的一碗清水,卻是碗“功力”深厚的濃湯,充滿了動物油脂的鮮美,光是想想就滿口生津。
食用時加一些牛雜和牛肉等,大口吃肉大口喝湯,牛肉的風味就更加凸顯出來了,這種誘惑是吃貨無法抵御的,口感超棒!
米篩爬
米篩爬,營養豐富易消化,老少皆宜。做法是把面和好后,搓成一指寬面條,然后扯下一小團,用大拇指在米篩上“爬”——摁,卷,再輕輕一拔就成。菜料以芋頭、土豆、筍干、咸菜、蘿卜干與排骨切碎切片伴煮為多。
武義醋雞
很多武義人,心中都有一個醋雞情結。醋味十足,香嫩可口的醋雞,金黃透亮,濃稠的雞汁散發著一股酸甜的誘人香氣,垂涎欲滴,其味無窮。
這份酸溜溜的美味,是武義人戒除不掉、深入骨髓的依賴和迷戀,出了武義就再也嘗不到了。
宣平餛飩
宣平餛飩是武義最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純手工打的餛飩皮薄得像紙片,搭配上純手工剁得十分細膩的餡料,包好后的餛飩白里透著紅。水煮開以后,馬上放入包好的餛飩,過幾秒鐘就撈起裝進碗里。皮薄餡嫩的餛飩立馬就熟了,還保持著獨特的口味。
武義宣蓮
比起其他產地的蓮子,武義宣蓮顆粒飽滿,表皮干凈。煮熟后,非常軟糯,有沙沙的口感,很綿密,跟那種硬邦邦的蓮子完全不同。
最不可錯過的,就是宣蓮做成的糖水,銀耳蓮子、綠豆蓮子、八寶湯、百合蓮子等,蓮子補脾,對于養心安神也很有用。
磐安扁食
扁食口味多樣,豬肉、白蘿卜、荸薺、豆腐、雞蛋等都可以作為餡料。扁食皮裹上豐富的餡料后,將兩端彎成圓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圍高中間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有點相像。
煮扁食的過程中,醬油、豬油是必不可少的,兩者相會妙不可言,吃了這一碗,便不虛此行了。
土索面
土索面加工技藝在磐安縣已流傳近三百多年,磐安南部各村落都有人會***土索面,這其中以冷水鎮潘潭村最有影響力。
土索面的加工要經過和面、搗面、醒面、上面、抻面、掛面、晾面等多個環節,需要花費十二三個小時,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完成后的土索面,細如絲、形似玉、香醇可口、久煮不糊。
農家玉米餅
大蒜餅不加任何餡料,通常做法就是面粉加水及酵母發酵,把發酵好的面團做成1厘米左右厚度20厘米左右直徑的圓餅,放在平底鐵鍋里面烤至一面金黃,然后在另外一面抹上細鹽或醬料,根據個人口味喜好,敷上蔥末及生的或腌制過的大蒜末,即可直接食用,松軟可口,味道絕佳。
文章來源金華發布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