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兵”又稱“鬼兵”、“冥軍”,最早起源于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創立者,張魯聲稱自己有法術,可以役使陰間的兵馬。
陰兵最終也沒幫助張魯成就大業,后來投降了曹操,拜鎮南將軍,受封閬中侯。
張魯會不會役使陰兵暫且不說,他的五斗米道卻廣為傳播,對魏晉影響很大。
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一家人都很迷信五斗米道,其次子王凝之更是深信不疑,后來深受其害。
《晉書》記載:
王凝之擔任會稽內史的時候,三吳地區的孫恩發動叛亂,逼近會稽城。
王凝之手下勸他早做防御準備,王凝之卻說:“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
?王凝之不僅為此喪命,還丟了城池,留下罵名。
他的妻子謝道韞提起這事兒就氣不打一處來說:“天壤之間,乃有王郎!”——天地間咋會有王凝之這種貨色存在!
《北齊書》記載:
大寧三年(公元563年),“晉陽訛言有鬼兵,百姓競擊銅鐵以捍之。”
北齊武成帝高湛在位時期,晉陽城訛傳有鬼兵出沒,百姓敲打銅鐵器皿以趨避。
這是典型的民間謠傳。
而《太平廣記》的記載卻是言之鑿鑿:“夏六月,帝在東京,百姓相驚以鬼兵,皆奔走不知所在……”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807年)夏六月,唐玄宗當時在東都洛陽,百姓發現了鬼兵,驚恐不已,四處逃竄。
眾人看到鬼兵從洛水南岸而來,街市中喧嚷鼎沸,鬼兵漸漸到了洛水北岸。
鬼兵路過的時候,人們看到空中有成千上萬的兵馬,兵馬嘈雜之聲不絕于耳。
鬼兵不是偶爾路過,而是“至于再,至于三”,頻頻再現。
?唐玄宗厭惡至極,派遣巫師驅邪避災,每天夜間在洛水岸邊擺上飲食祭祀鬼神。
《金史》也有類似的記載:正隆六年(1161年)八月,“臨潢府(今屬內蒙赤峰林東鎮南郊)聞空中有車馬聲……”
人們仰視天空,發現云霧彌漫,一隊隊神鬼之兵“自北而南”轟然而過,依稀可以聽到,有校尉催促士兵的聲音。
正史猶抱琵琶半遮面,野史卻說得天花亂墜:
?永光元年(465年),南朝宋湘東王劉彧干掉了侄子前廢帝劉子業,自稱皇帝,即宋明帝,諸多宗室子弟不服,紛紛起兵反叛。
叛軍逼近建康城(江蘇南京),宋明帝劉彧自知無法抵御,時刻準備著在城陷之時服毒自盡。
危急時刻,紫金山下,卻突然出現一支陰兵攻擊叛軍。
這些陰兵一個個面色慘白,披頭散發,身披藤甲,沖殺的時候發出嗚嗚哇哇的怪叫聲音。
陰兵手持利斧,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叛軍死傷無數。
令叛軍恐怖的是,這些奇怪的兵馬刀槍不入,箭矢射在身上毫無反應,叛軍只好紛紛敗退。
叛軍留下探子打聽,得知率領鬼兵的是東晉大將蘇峻。
這位蘇峻已經去世一百多年,竟然“復活”來馳援宋明帝,叛軍心里崩潰,紛紛倒戈。
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官軍在“陰兵”的配合之下,平定了境內的各路叛軍。
后來有學者認為,這是宋明帝故弄玄虛,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命三千騎兵偽裝成“陰兵”的樣子嚇唬叛軍。
話說這些“陰兵”是偽裝的,還能刀箭不入,不出破綻,也夠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