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⑴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⑵,列國自有疆⑶。
茍能制侵陵⑷,豈在多殺傷。
注釋
⑴挽:拉。
⑵亦有限:也要有個限度。
⑶列國自有疆:各國總歸有個疆界。
⑷茍能制侵陵:如果能防止侵犯。
簡析
杜甫作《出塞》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后寫的六首稱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前出塞》當作于天寶十載(751)左右。
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得已而“殺傷”,還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dú)武為能事,侵犯異邦。
最豪放名句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原籍湖北襄陽,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遺”“杜草堂”等,區別于晚唐詩人杜牧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自小好學,“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天寶六載(747)應試不第,以后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生活日漸困窘。安史之亂起,杜甫在鄜(fū)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投奔肅宗時為叛軍所俘。至德二載(757)逃出長安投奔肅宗,被授為左拾遺,因營救房琯(guǎn),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杜甫幾經輾轉到了成都。后又寄居夔州(奉節),兩年后又回到成都。廣德三年(765)四月,離開成都又至夔州。大歷三年(768),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困頓船上。大歷五年(770)冬,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心系蒼生,胸懷國事,詩風沉郁頓挫,筆鋒犀利,言辭樸實。郭沫若說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