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IetalurusPunetaus)又稱溝鯰、鉗魚,隸屬于鯰形目、鮰科、叉尾鮰屬。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大型淡水魚類,具有食性雜、生長快、適應性廣、抗病力強、骨刺少、肉質鮮美等優點。
1F“一波多折”的發展之路
從1984年至今,斑點叉尾鮰經歷了“一波多折”的發展壯大之路:
1984年-1990年:
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1984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從美國3個州(阿肯色、阿拉巴馬和密西西比)引進天然水域撈取的斑點叉尾鮰野生苗種,并對其生物學、繁殖與養殖技術進行了本土化研究。
1987年,池塘培育的親魚成功繁殖67萬尾魚苗,這些魚苗被引種至全國15個省(市)的59個科研、生產單位,并開展養殖與培育,繁殖的苗種供應周邊,從此開啟了我國斑點叉尾鮰繁養之路。
在1990年以前主要是對其進行生物學、繁殖生理學、親魚培育與繁殖、魚苗與魚種培育、營養與飼料、商品魚多種方式養殖以及病害防治等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研究。其中1987年在國內首次成功繁殖150多萬尾魚苗;1987~1988年推廣至全國22個省市養殖試驗,年產量達到500噸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產量與經濟效益。
1990年-1998年:
主要擴大推廣斑點叉尾鮰池塘養殖面積并開展網箱集約化養殖,以及我國再次從美國引進魚苗(70萬尾)擴大親魚數量滿足魚苗繁殖量。但由于當時國內消費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鮰魚活鮮市場價格從最初130元/kg下降到18元/kg,從而影響到鮰魚養殖業的擴大發展。
1999年-2006年:
一些企業開始涉足加工斑點叉尾鮰魚片,出口國際市場。2000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漁業協會鮰魚分會開始與美國有關方面商談出口事宜。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鮰魚之父”——蔡焰值提供了“斑點叉尾鮰”引進的全套資料,并建議用DNA檢測的方式,確認了該魚是從美國引進的,從而取得了出口權。2001年第一個貨柜到美國檢驗合格后,從此打開了我國鮰魚加工魚片出口美國市場的大門,出口量由幾十噸增至幾萬噸。
2007年-2016年:
斑點叉尾鮰產業鏈穩步發展期。隨著我國鮰魚加工產業迅猛發展,出口到美國的鮰魚產品數量激增,美國為保護國內的鮰魚產業,2007年起對我國鮰魚出口實行貿易限制措施。雖然我國***和產業界不斷與美方進行溝通協調和申訴,但鮰魚出口依然受到很大影響。從2009年開始我國鮰魚養殖逐步陷入波動和停滯,最低谷時每千克鮰魚價格僅為7元。隨后,我鮰魚產業不得不調整定位,從出口美國轉向主要拓展國內市場,鮮活銷售市場從集中在以重慶、成都、貴陽為主要市場,逐步延伸和擴大到全國市場。
2008年7月,美國宣布將9家中國企業從自動扣留名單中去除,中國鮰魚對美出口開始恢復。2008年對美出口量上升至1.7萬噸,同比增加187.6%,約合4.9萬噸原料魚,占中國鮰魚產量的22%。
同期,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開拓,鮰魚養殖情況逐步好轉,從2012年開始產量大幅增加,2016年達到最大產量,為28.58萬噸,2003-2016年年均增長率達到15.17%。
2017年-至今:
出口轉內銷,產業健康發展期。2017年前后,國家加大環保督查力度,拆除了大面積的違規網箱和養殖圍欄,取締了一大批無證、違建、排放不達標的養殖場。養殖水面的大幅縮減,導致鮰魚養殖產量下降。全國鮰魚養殖總產量為22.75萬噸,比上年減少25.67%。這也促使鮰魚養殖從粗放、無序向科學、精細轉變,逐步走向集約化、精細化之路。2018年,全國鮰魚養殖總產量達23.04萬噸,比2017年增長1.31%。隨后,鮰魚養殖總產量保持穩定增長。
國內市場的有效開拓為鮰魚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另一條道路,但市場上其他替代性魚類產品的增加,也導致鮰魚在國內市場需求量增長緩慢以及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因此,要從產品品質、產品形式和國內市場等方面著手,逐步提高我國鮰魚的市場競爭力,大力開發鮰魚加工產品,打開國內市場,促進鮰魚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30多年間,我國斑點叉尾鮰產業從苗種繁育到商品魚養殖、國內市場消費到加工出口國際市場,產業鏈在波折中逐步成熟,由一條魚形成了一個水產品的產業化,魚片加工出口國際市場體量趨于穩定并不斷上升,活鮮、烤魚制品與其它附屬產品的國內消費市場不斷擴大,產業鏈逐漸發展壯大,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F從“外來戶”到“本地魚”
斑點叉尾鮰苗種生產的規模化,帶動了養殖的發展,養殖區域和面積逐年擴大,產業規模不斷增加,養殖進入商業化階段。
國內以斑點叉尾鮰為原材料烤魚熱的興起,帶來了斑點叉尾鮰消費量激增,我國斑點叉尾鮰產業逐步走上國內國際雙翼發展的格局,產業越趨穩定,成為當前我國淡水養殖業中令人矚目的特色產業之一。
“江豐1號”|圖片來源: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隨著我國斑點叉尾鮰產業的迅速發展,2007年以前由于我國未對鮰魚種質開展系統性研究和規劃配置,生產中導致養殖群體種質退化現象嚴重,種質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瓶頸。
3F
全球鮰魚產量一半在中國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鮰魚養殖產量前5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墨西哥、俄羅斯和意大利。
中國鮰魚產量在世界產量的占比呈穩步上升的態勢。2003年占比僅為12.71%,2008年就上漲為50.22%,超過世界總養殖產量的一半。2014-2016年基本穩定在65%左右。
在2015年之前,中國鮰魚主要依靠出口,近幾年我國鮰魚出口美國一直受自動扣留以及《鮰魚新法案》的影響,出口不暢,價格波動很大,隨著國內市場的有效開發,鮰魚轉為以內銷為主。
廣東、江蘇、湖北、安徽和湖南是我國鮰魚出口的主要省份,2017年出口量占總量的比分別為61.15%、13.83%、9.96%、7.31%和4.36%。2016年開始,廣東省成為鮰魚出口第一大省,在2016年之前,湖北省出口量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占比在50%以上。
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凍斑點叉尾鮰魚片出口數量為1826.4噸,出口金額為1161.1萬美元。而在2015年,中國凍斑點叉尾鮰魚片出口數量為4914.4噸,短短幾年間出口數量下滑近80%。預計未來出口量會越來越少,而內銷會越來越多.
本文來源:節選自鯨騎士文化,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