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箏以細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而成。傳統的中國風箏工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扎”即要達到對稱,使風箏左右兩側的受風面積相當;“糊”即要保證整體平整,干凈利落;“繪”即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
(1)、選料,綁扎之前需選料,通常用來扎制風箏骨架的材料有毛竹,藤白木條,蘆葦和云杉木條等。
(2)、加工,以加工毛竹為例,一般要經過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修竹條和彎曲成型等五道工序。
(3)、扎綁***毛竹經過加工修理,在綁扎前,應選一平整的工作臺,拼放成型。
(4)、綁扎風箏的基本工具
***風箏的材料選好后,還要選擇各種各樣的工具。主要有:剪子,鉗子,火爐,酒精燈或蠟燭,銼刀,大小鋸,大小剪刀,熨斗,單把和雙把刨子,以及各種顏料,綁扎的繩。
2、裱糊
風箏骨架結扎完成后,接下來的就是把彩繪的紙糊在上面,南方風箏藝人稱做“蒙面”,北方叫“裱糊”。
風箏一般是用紙糊制的,用于風箏的蒙面材料,因風箏規格形狀不同而異。糊風箏的材料,總的要求應富有彈性和韌性,常用的如絹,桑皮紙,宣紙,高麗紙,皺紋紙,電力防塑薄膜等等。這些材料質地輕,纖維分布均勻,著色效果好。風箏的黏合劑種類也很多,常用的有面粉糨糊,合成膠水,白乳膠等。
3、繪畫
風箏的繪畫藝術是一種綜合繪畫技法的體現。風箏擺在室內,放到空中,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每一幅圖畫又都是由線條和色彩組成的圖案,從而構成了這只風箏的主題。在風箏上繪畫著色,設計圖案,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內容和加強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描繪技法,也是風箏***記憶的重要環節。風箏作者,應具備一定的色彩知識和各種描繪技巧,才能***出好的風箏。
風箏的題材極為豐富,在特定的平面上形象地表現主題,一方面要通過圖案和色彩在風箏造型骨架上表現直觀效果,另一方面,又要能在放飛到高空時體現遠視效果。正因為風箏本身的這些特點,他對繪畫就有特殊的要求。
4、放飛技巧
(1)放風箏前要先知道風的方向和速度強弱,如果附近有旗幟或吹煙,看它飄浮的方向就能知道?;蛘呤捌鹂莶莼蛞恍┬〖埰蚩罩袙伻ィ部梢詼y出風的正確方向。
(2)、在風力適足的時候,放風箏可以不必請人幫忙,自己拿風箏的提線,逆風向前邊跑邊看還要注意風箏飛升的狀況。直到感覺風勁夠,風箏向上爬升時,可停下來,慢慢放線。當風力不繼時,快速向后收線,給予人工的加風,如感覺風箏線有拉力時,就要把握時機放線,若風箏有下降的趨勢,有時尚須迅速收回一部份風箏線,直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不墜。
(3)、放風箏時最好有助手幫忙,將風箏線拉長約十公尺,面向逆風,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扶著風箏后面的骨架,(比較容易脫離)拿正不動,施放者待陣風一來,將風箏輕拉脫離助手之手(不必叫助手放手),邊跑邊放線,直到風箏升起至相當高度時,前后輕抖,使風箏穩定。有很多施放者通常都會叫助手放手,助手還將風箏持著不放或向上擲出,有時施放者也不顧前后問題向前奔跑,這些都是錯誤的施放***。
(4)、若一次放數個風箏時,必須考慮風箏與提線的連結方式。
(5)、如果風箏飛翔穩定時,可把風箏系在樹干或物體上,任其飄浮,而在風向及風力不穩定的情況下,則必須隨手操縱,當風力突然轉強,風箏搖擺而傾斜度過大時,將有翻轉栽落的危險,這時有兩種控制***:1、是迅速放線2、是迅速往風箏方向,向前奔跑數步,均可緩和其勢,有時風力停頓,風箏向下墜落,將風箏輕抖數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后退無路,則可用迅速收線的***處理。
(6)、如遇兩只風箏線糾結在一起時,施放者不要驚慌,立刻與糾纏者靠近,互相交換調整,使線松開即可。
(7)、收回風箏時,要慢慢收線,收線要盡量遠離有高大樹木的地方,以免風箏墜落掛在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