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大灣區之聲
近日,海關總署印發《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圍繞深港規則對接、跨境要素流動、深港現代服務業綜合保稅區建設3個方面提出18項支持措施。
在《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方案》發布一周年之際,《若干措施》的發布對進一步優化前海營商環境、促進深港雙向合作、支持前海合作區建設高水平對外***門戶樞紐提供了具體的政策支撐。
一是推進深港規則對接。為進一步促進深港數據互聯、單證互認、監管互助、檢驗結果互信,海關總署支持推動深港規則制度“軟聯通”等多個領域先行先試。
二是促進跨境要素便捷流動。為進一步吸引港人港企來前海發展,海關總署推出多項具體措施,致力于提高海關服務質效、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
三是支持建設深港現代服務業綜合保稅區。為推動區域功能向全球供應鏈管理服務型、貿易結算型、資源配置型轉型、提高貨物流通銷售效率、便利保稅貨物在配套上下游企業間流轉等目標,海關總署明確要求探索優化進境檢驗檢疫通關模式等多項試點。
“人性化”“小切口”措施著力打通“堵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青在接受大灣區之聲采訪時表示,《若干措施》可以視作為具體落實《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方案》這一頂層設計的細化舉措。
備受關注的《若干措施》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究竟有多強?劉青認為,《若干措施》如何打通存在于深港兩地多個領域的“堵點”值得關注。而針對“堵點”設置的多個“試點”正是18項措施的亮點所在:
打通數據“堵點”:跨境貿易進一步智能化、信息化
在跨境貿易中,大數據和智能化的應用十分重要。《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前海試點建設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深港“一單兩報”、提單電子化等多項試點將打通數據屏障,縮減通關手續時間,促進貿易便利化,降低跨境交易的各種隱性成本,體現助力打造跨境貿易服務生態系統的政策推動力。
打通人流物流“堵點”:要素流動更靈活、更人性化
跨境服務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員和物資等要素流動。《若干措施》強調,保障香港跨境居民特殊用藥要求、便利個人攜帶寵物跨境往深返港等,讓人員流動更靈活、更具人性化。此外“一次檢測、一次認證、一體通行”、深港酒類“兩地一檢”模式、對農產品、食品以外自港進口的部分法檢商品檢驗實施采信等試點措施,都體現出政策制定過程中對各種“堵點”的充分認識,是真誠回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務實考慮。
打通制度“堵點”:推進高水平對外***
為進一步打造高水平對外***門戶樞紐,《若干措施》明確要將前海升級打造為具有深港現代服務業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對于境內區外與綜合保稅區間進出的貨物,探索區外企業單側申報、建立進境科研用生物材料正面清單,深化分級分類管理等試點措施,體現深港規則對接和制度創新在更高水平對外***領域的前沿探索。
海關總署此次發布18項措施,共9次提及“試點”安排,凸顯出對制度創新的重視程度。相關分析認為,這18項措施都是從具體、微觀的角度推進,預期海關總署將出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體現出改革的漸進性特點。《若干措施》也將為未來其他相關業務領域推出具體改革探索起到先導、示范作用,助力前海合作區打造新時代改革創新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