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古代三更是幾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古代五更是幾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一更夜從黃昏始19-21點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二更定昏人不靜21-23點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洗洗睡啦。三更23-次日凌晨1點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傳說中的鬼,便在這個時候出來活動了。四更1-3點四更在丑時,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后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于是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就有賊人趁著這黑夜開始搗起了亂。所以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五更3-5點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俗話有“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所以說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
古代的三更又叫子時,是指當天的23:00至凌晨1:00.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現在的兩小時。據說各個時辰的命名來自十二生肖中動物的出沒時間。
時辰
古人把一個晝夜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我國古代習慣將夜晚分為五個時段,分別是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一更對應時間是19:00—21:00.二更對應時間是21:00—23:00.三更對應時間是23:00—1:00.四更時間對應是1:00—3:00.五更對應時間是3:00—5:00。
古代的一更到五更分別是今天的:?一更天:戌時19:00-21:00;二更天:亥時21:00-23:00;三更天:子時23:00-01:00;四更天:丑時01:00-03:00;五更天:寅時?03:00?-?05:00。
古代的十二時辰制。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擴展資料
十二個時辰與養生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半夜11點到凌晨1點的時候叫子時,這個時候是一天當中太極生命鐘的陰極,按照陰陽消長的規律,這個時候陰氣是最重的,而陰是主睡眠的,那么我們就要遵從這個陰陽的消長規律,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處于熟睡的狀態。大家注意,不是這個時候我們才上床,而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已經處在熟睡狀態了。那么什么時候該上床呢?應該在10點半左右。
子時的時候,是膽經值班。膽氣在一陽生的時候,是剛剛長出來的陽氣,還很微弱,我們要特別保護這個陽氣,應該怎么保護呢?最好用睡覺來保護,所以夜半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去跳啊唱啊的,而應該睡覺。這時候要開始養陽氣,而養陽氣要從它微小的時候就要保護它。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凌晨1點到凌晨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經是主生發的,這個時候的陽氣比膽經值班的時候要生得大一點了。肝臟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半夜里,千萬別去酗酒,千萬別沉迷于游戲了。這個時候人體得休息,肝還要工作。有肝病的人多是愛熬夜的人,因為半夜肝要造血、要解毒,如果不給它喘息的機會,自然就容易發病。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夜里3點到夜里5點是什么時候呢?這時候叫做平旦。因為此時天氣要開始平衡了,陰陽開始平衡了。此時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你的脈硬不硬,脈硬呢,40歲以上的人要考慮是否得了高血壓;二三十歲的如果脈緊,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還可能是有焦慮癥。又緊又硬的脈叫做弦脈,如果是弦脈就要考慮你是不是有高血脂、動脈硬化了。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大腸值班的時候,它是早上5到7點鐘。12時辰養生有個重點,就是卯時起床后要喝一杯空腹水,有便秘的人這樣做就可以幫助你減輕便秘。因為大腸在此時精氣開始旺盛,大腸一鼓動,再加上你的水的幫助,大便就下來了,就能幫助你解毒。要知道大便里的毒占人體所有毒的50%。卯時氣血流注于大腸經,卯時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門開,代表二月,萬物因陽氣的生發冒地而出,故是排便的最佳時機。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寅時肺氣實了,卯時才能正常地大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到辰時的時候,是胃經值班了。這個時候是7到9點,7點鐘我們要吃早飯了,而這個時候是胃經值班,所以,胃在此時是最容易接納食物的。早餐一定要有動物蛋白,要有一味葷,比如說你咸菜就泡飯就不行,得加上一點有動物蛋白的東西,要有一點肉,或者雞蛋。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接下去上午9到11點是巳時,這時是脾經值班的時候。脾經是主消化的,這個時候,它要吸收營養。而這個時候也是大腦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人的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上學的人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須吃好早飯,保證脾經有足夠的營養吸收,這樣,大腦才有能量應付日常的運轉。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11點到下午1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因為按照太極陰陽氣化規律,這個時候陽氣最旺。《黃帝內經》說,陰是主內的,是主睡覺;陽是主外的,主蘇醒。午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們吃完午飯稍事休息繼續工作,這個時候也出效率。陽虛的人這個時候就要好好地睡上一覺,最養陽氣。那么陽氣不虛也不盛,正常的人怎么辦呢?我們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養養我們的心經。因為我們的心臟很累,除非你是身體很強的人,你可以不睡午覺,一般的話我們還是要睡午覺。睡午覺要平躺,這樣可以讓大腦和肝臟得到血液,有利于大腦養護。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臥,則血歸于肝”。你要平躺,這樣血液才養肝。肝臟對人體有個重要的分布血液的作用,你睡午覺起來以后,肝臟就可以把血液輸送到你的大腦,保證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午覺最好要平躺。平躺還有一個什么好處呢?就是保護你的頸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梁,一天到晚地撐著身體,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紀老的人,骨頭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頸椎可以得到休息,腰也可以歇一會兒,長此以往,你就不會得腰椎增生、頸椎病,也不會得坐骨神經痛等病,所以午時午休是很重要的。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午時過了以后,下午1點到下午3點,就到了未時,這時小腸經值班。小腸經把食物里的營養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里邊,血液里邊就滿滿當當的,就像上下班時候街上的車,十分擁擠。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者是茶也行,這是用來稀釋你的血液。因為人體這個時候血液營養很高,很粘稠,所以要稀釋血液,這樣才能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未時過了就到申時了。下午的3點到下午5點之間,大家要注意了,這是我們的第二個黃金時間。這個時候小腸經已經把中午飯的營養都送到大腦了,大腦這時候精力很好,要抓緊工作,提高效率。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那么到了酉時,也就是傍晚的5點到傍晚7點,這時候是腎經值班,我們要再喝一杯水。這一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幫我們把毒排掉,還可以清洗你的腎和膀胱,讓我們不得腎結石,不得膀胱癌,不得腎炎。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再往下,到了戌時,也就是晚上的7點到9點,此時是心包經值班。心包經值班的時候呢,我們的心氣比較順了。這個時候是我們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這個時間你可以學習,可以去散步去鍛煉身體。但是,當心包經值班時間快結束時,可能是你散步回來以后,你需要再喝一杯淡茶水或者是水,讓你的血管保持通暢。
亥時——準備休息
然后就到了亥時,亥時就是晚上的9點到11點,這時候應該休息,準備睡覺,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這都是最佳時間。到10點半你就一定要上床了。到此為止,12時辰養生就全部介紹完了。它的規律就是要按照經絡和臟腑,還有陰陽氣化來進行養生。
時刻一一時晨分為上時刻,中時刻,下時刻:一個時刻是多長時間,上時刻為時晨的前40分鐘,中時刻為時晨的中間40分鐘,下時刻??后面40分鐘嗎?這個我不知道求大神解答。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時辰
三更是23點至凌晨1點。更是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現在的2小時;古人規定逢戌時約19:00-21:00)時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約21:00-23:00),三更是子時約21:00-01:00),四更是丑時約01:00-03:00),五更是寅時約03:00-05:00),古人用鼓打更報時,一更打一鼓,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因此古代的三更約摸著是我們現在晚上23:00-1:00。
三更時間:約在半夜十二時左右
我國古代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與現代時間對照。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擴展資料: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一個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關于古代三更是幾點和古代五更是幾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