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沙溪寺登街上古木幽香。沿著中軸線繼續行進,古戲臺前臺后閣,飛檐翹角;興教寺梁柱穿枋相連,巍峨壯觀。寺登街的古寺古院大多建于明清,是過去劍川木匠留存故土的活計,也向世人展示著匠人精湛的木雕技藝。
“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海門口遺址”出土的水濱木構“干欄式”建筑聚落證實,數千年前劍川先民就已經在湖濱伐木造屋。
歷經千年發展,劍川木雕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明清時期名揚四海。近至大理賓川雞足山,遠至北京紫禁城,劍川木匠走南闖北,也把技藝傳向了四方。
“劍川木雕技藝講究層層推進,功夫全在細處。”在工作室內,劍川木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段四興正向學徒們授藝。他拿著一塊鏤空花鳥木雕介紹:“立意線描、打粗坯、打細坯,而后再修光、裝飾、打磨、上漆……這樣一塊栩栩如生的木雕需要經歷無數道工序方可成品,佳作更是耗時良久,需要木雕師的精心雕琢。”
傳統劍川木雕多取材自當地有名的滇西椴木――青皮木,大多以龍鳳、香草、花鳥作為題材,寓意吉祥幸福。筆筒、茶盒……與過去傳統木雕不同,段四興大膽創新,開發木雕文創產品新形式。“只有守正創新,才能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為了傳承技藝,段四興在家鄉開起了木雕傳習院,廣招四方學徒,鼓勵學生將流行因素植入劍川木雕,開發創意作品,為古老的劍川木雕注入活力。
如今,在段四興等人的努力下,劍川縣從事木雕人員達兩萬余人,培養了一批懂技藝、能創新的技藝傳承人。
“雕得金龍騰空飛,刻出雄雞報五更,鑿成百鳥枝頭唱,鏤花引蜜蜂。”這首傳統小曲唱出了劍川木雕靈動傳神的技藝,也唱出了如今劍川木雕傳承的生機與活力。
(蔡藝彤參與采寫)
《人民日報》(2022年09月12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