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鮑魚殼的藥用價值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鮑魚殼的藥用價值怎么烹調?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人們在生活中大多也都是將鮑魚殼當作垃圾處理掉了,然而卻不知鮑魚殼入藥有奇效,藥用價值超乎你的想象!
鮑魚殼能夠入藥的歷史非常悠久,古人認為鮑魚常吸附于石上而生,且其外殼明亮還有一定的明目之功,所以在中醫里面人們稱之為“石決明”。
1、鮑魚殼可以清肝火、利頭目。
鮑魚殼生于海中,因此它性味咸寒,且其質地較重,入藥有重鎮潛陽、降泄肝火、清利頭目的用處。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因為肝火旺盛、肝陽上亢導致的頭目眩暈、目赤頭痛、煩躁易怒以及血液的壓力較高等癥狀,皆可以使用鮑魚殼入藥緩解。
中醫里面也常會用它來搭配鉤藤、夏枯草、菊花、白芍、珍珠母等藥材同用,對于緩解此類情況頗有良效。
2、鮑魚殼可以除翳明目。
在中醫里面,鮑魚殼還是一味眼科的要藥。因為古人認為“肝開竅于目,受血而能視”,而鮑魚殼最能走肝陰、清肝熱,從而起到除翳明目的作用。
生活中有些人因為肝熱血虛、肝火上炎常會出現目中生翳、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畏光流淚等情況,此時用鮑魚殼入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在實際的運用之中,人們常會使用鮑魚殼配伍決明子、菊花、熟地黃、菟絲子等藥材同用,對于肝熱血虛引起的眼疾有很好的恢復作用。
3、鮑魚殼可以緩解驚癇抽搐之癥。
《黃帝內經》里面說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有主一身筋脈之功,倘若是肝陰不足、肝風內動、筋脈失養,就常會出現驚癇抽搐之癥。
尤其是一些小孩子,肝中熱盛、高熱不退的時間,最容易出現驚風抽搐的情況。而就算是成年人,長期的肝陰不足、肝風內動,也會出現手足抽搐、頭目眩暈等情況。
此時,則可以用鮑魚殼搭配鉤藤、牡蠣、代赭石等藥材同用,可起到一定的平肝熄風、止驚止癇的效果。
鮑魚殼即石決明,洗凈后曬干即可入藥,有清熱平肝、滋陰壯陽的作用。鮑魚殼即是鮑魚的殼,是珍貴的藥材,洗凈、烘干、敲碎、研磨后可入藥。絕大部分海產品的肉與殼都有藥用價值。
價值:
1、治高血壓
2、治風毒氣攻入頭,眼目昏及頭目不利
3、治眩暈
4、治目暴腫疼痛
5、治怕日羞明
6、治一切眼時見黑花,經年不愈,羞明
7、治眼生外障
8、治白翳內障
9、治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差
10、治肝虛血弱,日久昏暗
11、治青盲雀目
12、治小腸五淋
13、治鎖喉風
擴展資料
鮑魚是中國“四大海味”之一。
新朝王莽就愛吃鰒魚。曹操喜歡吃鰒魚,曹***后,曹植曾向臧霸要二百只來祭祀。鮑魚通常在水溫度稍低的海底出產。出產地有日本北部、中國東北部、南中國海、北部灣、北美洲西岸、南美洲、南非、澳洲等地。公認最佳產地為日本(干鮑)及墨西哥(罐頭鮑)。宋朝時日式鮑魚已輸入中國,時稱“倭螺”,蘇軾有《鰒魚行》詩:“東隨海舶號倭螺,異方珍寶來更多?!?/p>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鮑魚殼
如鮑魚殼又名石決明,煮水后有明目除熱、平肝、潛陽、通淋之效,主治肝阻上亢、頭目眩暈、青盲內障、吐血、失眠等癥,還能外治潰瘍、金瘡。鮑魚肉性溫、味咸,有滋補肝腎、鎮靜、化痰、調經、潤燥、利腸之功能。
牡蠣的殼磨碎了,其實就是補鈣產品;蟹子的殼里可以提煉出甲殼素,是西醫手術縫合線的主要成分;烏賊骨細末加糖水服用,可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等癥遺憾的是,***里絕大部分海鮮珍品的殼都扔掉了。
其實像鮑魚殼這樣的東西,本身就是珍貴的藥材,只要洗凈、烘干、敲碎、研磨,就可以入藥了。
鮑魚的營養價值:
每100克鮑魚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19克、脂肪3.4克、碳水化合物1.5克、熱量l13千卡。
1、鮑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較多的鈣、鐵、碘和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2、鮑魚的營養是澳大利亞核桃的7倍。
3、鮑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具有雙向性調節血壓的作用。
4、鮑魚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豐富的球蛋白;鮑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被稱為“鮑素”的成分,能夠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
5、鮑魚有調經、潤燥利腸之效,可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
6、鮑魚具有滋陰補養功效,并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后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無妨。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鮑魚殼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皺紋盤鮑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