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雖然理財子公司建立直銷渠道是長遠趨勢,但短期內仍屬于“試水”階段,還不具備與母行完全脫離的能力。
銀行理財子公司再添“生力軍”!
銀保監會近日發布公告稱,核準北京銀行籌建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北銀理財”)。這是年內首家獲批籌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至此,獲批籌建銀行理財子公司數量達到30家,其中28家獲批開業。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去年同期,今年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的速度有所放緩。同時,多數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試水”構建直銷渠道,“從長遠來看,此操作也有利于打造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力,利于理財子公司進行產品、運營創新等。但短期內,仍需依靠母行銷售進行”。
獲批籌建速度放緩
銀保監會官網近日公布《關于籌建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批復》,同意北京銀行籌建北銀理財,自批復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期間需接受監督指導,且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此外籌建完成后,北京銀行還應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北京銀保監局提出開業申請。
這意味著市場將迎來年內首家獲批籌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是第8家城商行獲批籌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此前,寧波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7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
據悉,2021年9月27日,北京銀行就發布了董事會決議公告,表示經過該行的董事會審議,已通過《關于北京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議案》,同意投資不超過50億元設立理財子公司,并授權高級管理層辦理相關具體事宜,以及根據監管機構要求組織實施報批手續。
不久前,北京銀行曾表示,該行理財子公司的各項籌備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包括組織架構、人才梯隊、系統搭建、制度體系等各方面已基本符合理財子公司的雛形框架,整套申報材料也準備完畢。后續將進一步加強與相關監管部門溝通匯報,爭取盡快獲得批籌。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包括國有大行6家、股份行11家、城商行8家、農商行1家、合資4家。其中,已經獲批開業的理財子公司達28家。
2022年以來,民生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施羅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高盛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上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恒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
記者注意到,雖然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的速度“不弱”,但在獲批籌建的審批速度上有所放緩。對比去年同期,彼時已經有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
“這可能是監管部門在銀行理財子公司審批方面在有意地把控節奏。”冰鑒科技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已經有數十家銀行申請的理財子公司獲批,但是發展情況還需進一步觀察。因此,對于新設理財子公司方面,節奏可能會有一定控制。
發力直銷渠道建設
今年,對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減輕對母行依賴并嘗試建立自己的直銷渠道也是其變化之一。
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在已經獲批開業的28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中,均已注冊了微信公眾號,其中11家理財子公司還開設了公司官網,同時還有的嘗試建立屬于自己的直銷APP。
據悉,寧銀理財于近期發布2022年直銷APP活動開發及運營服務采購項目的招標公告,在籌建相關系統。同時,在籌建APP直銷系統的還有華夏理財。截至目前,青銀理財、信銀理財已經上線獨立的直銷APP系統。
“一般來說,銀行各業務條線也需要在內部獨立核算,進行績效考核,銀行APP要服務所有業務線,理財子公司在母行APP上線產品、進行各種產品營銷都需要申請審批,服務效率和流程相對較長,還不夠靈活,理財子公司搭建APP、開通公眾號等進行推廣就相對更加靈活,一旦運營較好,也可以快速增加業務收入。”王詩強表示,從長遠來看,此操作也有利于打造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力,利于理財子公司進行產品、運營創新,及公司長遠發展。
盡管如此,但記者注意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直銷渠道的嘗試雖然“躍躍欲試”,但動作幅度并不算大,多數大行仍主要局限在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宣傳。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可能是與當前直銷渠道建設的成本“高昂”存在一定的關聯。對此,王詩強對記者指出:“直銷渠道建設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優秀管理、運營等各方面人才。”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后,與基金產品越來越相似,大量銀行理財產品業績達不到預期,這導致客戶購買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積極性不高,銀行理財直銷APP推廣就變得異常困難。”王詩強認為,當前從理財子公司產品收益情況來看,也較難滿足對客戶的吸引及對直銷渠道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上半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換言之,理財子公司平均產品的收益率僅為1.43%。
“銀行想要做好直銷渠道建設,首先需要招聘優秀管理人,將理財產品管好,把產品凈值提升上去,運營推廣部門宣傳就變得更加輕松從容,獲客也就不會成為難題。”王詩強表示。
與此同時,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指出,當前如果將直銷渠道完全脫離母行,也不利于形成一種合力,畢竟很多理財子產品的底層資產都是和母行投行部、公司部的業務掛鉤的。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理財子公司建立直銷渠道是長遠趨勢,但短期內仍屬于“試水”階段,當前不具備與母行完全脫離的能力。“即使自建渠道,但在推廣方面仍需要依靠母行進行,畢竟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對客營銷的人員和能力方面較為薄弱。”上述理財子公司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