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報披露接近尾聲,在疫情、原材料價格上漲、停工停產、缺芯少電等多重沖擊下,上半年歷經曲折的車企陸續披露202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
根據中汽協數據,上半年,我國汽車制造業完成營業收入40892.8億元,同比下降4.2%;實現利潤2129億元,同比下降25.5%。
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17家A/H股上市整車企業半年報中,僅有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集團、力帆科技4家車企上半年實現營收、凈利潤雙雙增長;上汽集團、北京汽車、東風集團股份、江淮汽車4家出現營收、凈利雙降;吉利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賽力斯、北汽藍谷、海馬汽車6家營收增長,但凈利潤出現下降或轉盈為虧;長安汽車和江鈴汽車則出現營收下降但凈利潤增長。
營收、凈利雙增車企不足三成
縱觀2022年上半年車市的波瀾起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形容道“上游掙到很多的利潤,下游沒有肉吃甚至連湯都喝不了”。
盡管面臨不小的經營壓力,除了體量最大的上汽集團因受上海地區疫情影響,營收下滑、凈利接近腰斬之外,17家車企中仍有10家實現了營收同比增長。
作為目前市值最高的整車企業,Allin新能源的比亞迪銷量上半年營收、利潤均創新高。財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06.07億元,同比增長65.7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95億元,同比增長206.35%,這一數據已超越2021年全年比亞迪凈利潤水平(30.45億元)。
單車溢價能力和銷量的水漲船高,是比亞迪上半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華創證券研報指出,剔除比亞迪電子業務,公司二季度單車平均售價17.2萬元,環比增長1.5萬元;單車毛利3.1萬元,環比增加0.7萬元;單車凈利0.7萬元,環比增加0.5萬元。
今年1-6月,比亞迪累計銷量64.14萬輛,同比增長314.90%,這一數據已超越去年全年銷量(60.38萬輛),并超越特斯拉奪得上半年全球新能源銷冠。最新數據顯示,前八個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97.43萬輛,同比增長273.63%。
至此,比亞迪已完成2022年150萬輛年銷量目標的64.9%。按照這一走勢,比亞迪完成150萬輛年銷目標不會有太大問題,預計將沖刺200萬輛。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近期***會議上透露,目前比亞迪在手訂單70萬臺,新車下單交付周期達4-5個月,8月受限電和疫情因素影響了交付數量,但8月環比7月有增長,比亞迪2022年底會爭取28萬臺的月交付量。
同樣實現營利雙增的還有廣汽集團,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為486.89億元,同比增長約40.8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7.51億元,同比增長32.61%。
不過廣汽集團上半年凈利潤的增長主要來自合資公司的投資收益,其中“兩田”貢獻了絕大部分。報告期內,廣汽集團投資收益約為84.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19.95億元,比廣汽集團上半年57.5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高出了近30億元,這意味著若除去對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等合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廣汽集團的自主板塊包括廣汽乘用車及廣汽埃安依舊處于虧損狀態。
此外,長城汽車凈利潤實現超過50%的增長,營收微降的長安汽車凈利潤增長超2倍,均得益于報告期內產生了大額非經常性損益。
2022年上半年,長城汽車上半年歸母凈利潤56億元,同比增長58.72%,但歸母扣非凈利潤20.58億元,同比下降27.56%。長城汽車在財報中披露的其他符合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的損益項目中(主要由匯率損益產生),長城汽車的收益達26.7億元。若除開該收益,長城汽車歸母凈利潤將同比下滑17.3%。
而長安汽車上半年利潤同比增長兩倍有余也得益于阿維塔的增資擴股。從財報來看,長安汽車上半年投資收益達到23.54億元,在總收益中占比高達41.04%,其中出讓阿維塔科技部分股權為長安汽車貢獻了21.3億元凈利潤,占長安汽車上半年凈利潤(58.58億元)的36.36%。
目前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的“蔚小理”中,小鵬和理想均披露了2022年上半年財報,兩者營收均實現翻倍增長,但小鵬汽車凈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4.02億元,理想汽車相較去年同期虧損擴大為6.29億元。營收增加卻依舊深陷虧損,除了受原材料成本上漲之外,高額的研發費用、營銷費用和營業費用,被認為是新造車企業難以實現“自我造血”的主要原因。
“不同車企在不同階段有不同想法,目前燃油車企更側重保利潤而非市場份額,新能源車企更多強調銷量和市場份額,而并非利潤。因為現在還處于跑馬圈地、建立消費者認知的階段,也有公司有轉型和積分方面的需求。那些相對比較新的新能源車企依然希望能夠上量,進而沖刺資本市場。”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華為概念股”——賽力斯、北汽藍谷大幅虧損
有人歡喜有人憂。乘用車企業上半年業績分化明顯——頭部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之際,賽力斯、北汽藍谷、海馬汽車虧損進一步擴大。
日前宣布更名為賽力斯的小康股份(601127.SH)業績虧損進一步擴大。2022年上半年,賽力斯實現營業收入124.16億元,同比增長68.14%,得益于問界M5開啟交付,單臺售價較高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凈利潤虧損17.2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4.81億元。
“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持續投入,以及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產銷量尚處于爬坡階段,折舊及攤銷費用有所增加;隨著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市場推廣,營銷費用、人工成本有所增加,是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對于虧損原因,賽力斯在此前業績預告中表示。
根據財報,上半年賽力斯銷售費用為14.59億元,去年同期為4.21億元,同比增長247%,其中占比最高的廣宣及服務費高達11.57億元,同比增長546%。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問界系列車型銷量逐漸增長,賽力斯新能源汽車收入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業務收入。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賽力斯的新能源業務實現營收77.01億元,同比增長380.8%。新能源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62.03%。
對于開啟第三次創業、加速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賽力斯而言,目前仍處于打造品牌的投入期,要談賺錢似乎為時尚早。財報顯示,賽力斯已連續四個季度出現虧損,且虧損幅度持續擴大,分別為-6.022億元、-7.405億元、-8.389億元,-8.884億元。如何能夠止虧并逐步實現盈利,成為賽力斯亟需解決的挑戰之一。
7月底舉辦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張正萍被問及“預計何時能夠盈利”時稱“爭取在明年實現這一目標”。
同為“華為概念股”的北汽藍谷,凈虧損也在進一步擴大。今年上半年,北汽藍谷歸屬上市公司的凈虧損為21.81億元,較去年同期18.13億元的凈虧損略有擴大。北汽藍谷自2020年開始出現虧損,2020年、2021年分別虧損64.82億元和52.44億元。
銷量欠佳是北汽藍谷虧損的主因。根據此前公布的產銷數據快報,上半年,北汽新能源共銷售汽車1.7萬輛,同比增長144.43%。盡管同比增幅較大,但主要由于去年基數太低所致,銷量規模仍然很小。
高端品牌極狐是北汽新能源目前主要的發力點。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極狐汽車批發銷量6644輛,同比增長469%;零售銷量4976輛,同比增長464%。
“今年上半年極狐整體發展勢態非常好,整體速度超過細分市場的增長,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去年一年的量。”8月4日,北汽藍谷副經理、北汽新能源常務副總經理樊京濤在北汽藍谷2022年上半年信息溝通會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北汽藍谷官方稱極狐上半年在國有車企20萬以上級純電市場銷量第一,但極狐與造車新勢力以及特斯拉之間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北汽藍谷年初定下的目標是今年實現10萬輛銷量,其中極狐4萬輛。從上半年的市場表現水平來看,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較大。
作為最早與華為達成深度合作的車企,極狐與華為聯合打造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在7月16日正式開啟交付,該車搭載鴻蒙OS智能座艙,支持城區智能駕駛。官方指導價為39.79萬元-42.99萬元,是北汽新能源目前價位最高的產品。
然而,消費者是否愿意為華為提供的自動駕駛服務而埋單尚未可知,但這一價格區間想要走量存在一定難度。
有業內人士表示,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是全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車企業績分化反應出整車企業在供應鏈把控、原材料價格談判上話語權存在較大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17家上市車企半年報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盡管部分車企業績承壓,但在汽車產業面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不斷攀升的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以及愈發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頭部車企仍在持續加大電動化與智能化研發投入,但也有部分車企研發費用投入出現同比下滑。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比亞迪(64.69億元)、吉利汽車(32.65億元)、長城汽車(31.76億元)、長安汽車(19.32億元)、廣汽集團(5.59億元)等研發費用均較去年同期出現明顯增長,但上汽集團(76.7億元)同比下滑1.23%,北汽藍谷(3.74億元)則同比下降8.3%。
作為衡量車企核心競爭力關鍵指標的研發投入,不僅是車企硬實力的體現,更是直接決定著企業能否通過智能化、電動化大考并提前在未來的賽道中搶占有利位置。
“自主知識產權以及核心技術的缺失,依然是自主品牌之痛。尤其是在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網聯化進化的當下,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自主品牌未來的發展依然沒有主動權。”有熟悉汽車行業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汽車整車制造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持續性的研發和創新是維持業務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強對核心技術領域的投資和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中國汽車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