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太子河由來這個問題,太子河的傳說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太子河發源于遼寧省東部山區,經本溪市流入遼陽境內。千百年來,太子河哺育著沿河兩岸的人民,也見證著遼東地區的興衰更迭和世間滄桑,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各具時代特色的名字:衍水、大梁水、梁水、東梁河、代子河、太資河等等。那么,到底這些名字從何而來,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呢?
梁水之稱一直沿用至明代,所謂大梁水不過言其水勢大,而東梁水、東梁河是指其自東而來。但從遼代起,東梁水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謂,即今天所稱的太子河。《遼史·地理志》:“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金史·地理志》記載到:“東梁河、國名兀魯忽必剌,俗名太子河。”《元史·世祖本紀》:“(元世祖)二十四年……遼東饑,弛太子河捕魚禁。”明代時東梁河、太子河稱謂尚同時出現,到清朝時東梁河的稱謂已消失,多代之以太子河了。《清史稿》記載:天命六年努爾哈赤攻遼陽時“明經略袁應泰急注太子河於隍,閉西閘,環城列守。⒄”“(天命七年)二月癸未,上(努爾哈赤)還遼陽。遼陽城圮,遷于太子河濱。⒅”“遼陽州……太子河,自本溪入,西流至遼中境,迤南入海城。……國語曰塔思哈河。⒆”
關于太子河名稱的由來,史書多以太子丹為命名的原因,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奉天通志》載:“遼置衍州,或取義于衍水,溯及燕丹而命為河名也。”《讀史方輿紀要》載:“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衍水中,后人因名為太子河。”明代詩人韓承訓則為我們留下了“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的佳句。與此同時,遼陽鄉土典籍則有不同的說法,“按太子河,滿語曰塔思哈河,譯音‘塔思哈虎’也因字音相近,訛為太子河。《方輿紀要》云:‘燕太子丹逃于衍水,故名太子河’誤矣。光緒十年,有人取土掘得明孫磐母曹氏墓碣,云在代子河南,‘代’、‘太’音相近。⒇”
除正史之外,民間關于太子河的傳說更加神奇。《遼陽古跡遺聞》載:“有謂清太祖征明時,方六月,苦無舟楫,不渡又不可,使其太子前往覘其已結冰否。太子還報曰‘無冰’,太祖怒斬之。更使二子覘之。鑒其兄以直言賈禍,乃偽報冰結三尺,可渡軍馬。太祖令進軍至河,果見晶滑可渡。既渡,回視晶滑者蠕動以去,細視之非冰,而龜鱉及蟹也。蟹甲有馬蹄紋,其痕跡也。太祖葬太子于河濱,后人遂以名河。”
民間傳說的真偽自不必贅言,唯作為官方史書的《遼陽縣志》的觀點倒是值得一論。孫磐,遼陽人,《明史》有傳,“登弘治丙辰科進士,出知山西陵川縣事。”其母曹氏,為曹俊之女,曹俊即《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二世祖,是曹氏真正的入遼始祖。作為進士的孫磐,當不會把太子河誤寫作代子河。那么,代子河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只要細細考究就會發現,《遼陽縣志》所謂“太”、“代”音相近,太子河是由代子河轉來的說法才是真的“誤矣”。春秋戰國時,周天子之嫡與諸侯王之嫡皆可稱太子,所以,燕丹可以稱為燕太子。但到了漢代,對王侯之嫡的稱謂發生了變化,班固《白虎通·爵》:‘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后世咸因之。”由于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明代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既然奉周秦為正朔,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當然只能是王侯一級的國家而已,對太子丹也就不得不舍棄掉太子的名號而稱為代子丹了,而太子河則自然應稱作代子河了。這樣,明代的志書和詩文中稱太子河為代子河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永樂)十四年夏,……遼東遼河、代子河水溢,浸沒城垣屯堡。(21)”“遼陽既破,(震孺)因上言:……河去代子河不遠,兵從代子徑渡,守河之卒不滿二萬,能望其半渡而遏之乎?(22)”曾任明三邊總督的王之誥在《過代子河》詩中有“代子津頭泛野舫,澄波滉漾見晴光”的描述。蓋官書及文人多稱代子河,而太子河多為民間的俗稱罷。
公元前228年秦王贏政為了統一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秦國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公。所以子嘉逃到了(代郡)今“地理位置"(河北北蔚縣),自立為代王。
第二年,太子丹為挽救燕國危難,派荊軻去刺秦王,沒有成功。
于是秦派軍隊大舉攻燕,代王嘉和燕國聯合抗秦,結果在"易水"西面戰敗,燕國都城薊ji今"地理位置"(北京)被攻占。燕王喜和太子丹率軍退保遼東,秦派大軍追擊。這時太子丹藏在衍水,今"地理位置"(太子河)積聚力量準備反攻。
代王嘉為燕王喜出謀劃策:''秦大舉攻燕,就是因為"太子丹"的緣故.如:獻上太子丹的人頭,秦國就一定退兵。
于是燕王喜派人殺了太子丹,但秦國并不就此罷休,仍然進兵追擊,公元前222年終于滅掉了燕國,人們為了表示對太子丹的懷念,就稱:"衍水"為太子河了。今"地理位置"(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
太子河是遼寧省較大河流之一,流貫遼陽、本溪境內。太子河古稱衍水,漢稱大梁河,遼稱東梁河,金時稱無魯呼必喇沙,滿語意為蘆葦河。明稱太子河,清稱太資河,即今之太子河,太子河地名來源于戰國時燕國太子丹。
千百年來,"太子河"韻語著沿河兩岸的人民,也見證著遼東地區的興衰和世間滄桑,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各具時代特色的名字:衍水、大梁水、梁水、東梁河、代子河、太資河。
衍水是太子河的古稱,兩千多年來,這一稱呼久盛不衰。秦以前,太子河被稱作“衍水”,后因燕太子丹被秦將追殺逃亡于此,故名為太子河。
渾河支流。在今遼寧東南部。上游北太子河北新賓滿族自治縣南,南太子河出本溪縣東,在北甸附近匯合,西流經本溪市、遼陽市,至海城市境入渾河。
《遼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東梁河“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方輿紀要》卷37遼東都司:太子河“在司東北五里。一名東梁河,一名大梁水。源出干羅山,西流五百里至此,又折西南至渾河,合于小口,會遼河入于海”。
乾隆《盛京通志》卷25:太子河,“國語曰塔思哈。……虎也”。太子河即塔思哈之音訛。
古稱大梁水、梁水、東梁水。《欽定盛京通志》:“國語曰塔思哈,……虎也。”太子河即塔思哈之音訛。一說為紀念燕太子丹復國和遼太子讓國而得名。
在遼寧省東南部。上游北太子河出新賓滿族自治縣南,南太子河出本溪滿族自治縣東,在北甸附近匯合。
西流經本溪市、遼陽市,到海城市三岔河附近會渾河。長413千米,流域面積1.39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09米3/秒。建有參窩、湯河、觀音閣等水庫。
擴展資料:
明·韓承訓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
渠口遠從千澗出,頭邊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維熊頌,如帶應同白馬盟。
向晚渡前爭利涉,隔林煙雨棹歌行。
《太水環帶》即“遼陽八景”組詩之一。此詩點明了“太子河”名稱的由來,并描繪了遼陽與母親河的依附關系。
明代時,遼陽八景為:望京杰構、廣佑雄圖、太水環帶、千山列屏、香巖佛夢、華表仙因、首峰泉瀑、陀洞懸珠。
韓承訓生卒年不詳。遼陽人,明嘉靖時期監生。晚年自署“襄平千山人”。其曾祖韓斌曾任遼東副總兵,祖父輩世代鎮守遼東。
韓承訓本人雖然仕途不顯,但在當時的遼東地區頗有文名,遼陽現今出土的嘉靖間碑志有多甬出自其手,是著名的《遼陽八景》組詩的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遼陽|遼陽八景之《太水環帶》
太子河原名衍水、大梁河、梁水,后人為了紀念燕太子丹,就把他曾藏匿過衍水改名為太子河,這就是太子河名稱的由來。
燕太子丹,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并之勢,曾策劃過荊軻刺秦王事件。
公元前229年,太子丹為挽救燕國危難,派荊軻去刺秦王,沒有成功。于是秦派軍隊大舉攻燕,代王嘉和燕國聯合抗秦,結果在"易水"西面戰敗,燕國都城薊被攻占。燕王喜和太子丹率軍退保遼東,秦派大軍追擊。這時太子丹藏在衍水,今"地理位置"(太子河)積聚力量準備反攻。
但是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太子丹死后,人們為了表示對太子丹的懷念,"衍水"就被叫成了太子河。
擴展資料:
詩詞節選: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
節選釋義:燕國太子曾經在此躲避秦國的追兵,衍水如今還在流傳太子的名聲,衍水也就有了太子河的名字。
該詩出自明代韓承訓寫的《太水環帶》,即“遼陽八景”組詩之一。此詩點明了“太子河”名稱的由來,并描繪了遼陽與母親河的依附關系。明代時,遼陽八景為:望京杰構、廣佑雄圖、太水環帶、千山列屏、香巖佛夢、華表仙因、首峰泉瀑、陀洞懸珠。
韓承訓,遼陽人,明嘉靖時期監生。晚年自署“襄平千山人”。其曾祖韓斌曾任遼東副總兵,祖父輩世代鎮守遼東。韓承訓本人雖然仕途不顯,但在當時的遼東地區頗有文名,遼陽現今出土的嘉靖間碑志有多甬出自其手,是著名的《遼陽八景》組詩的作者。
太子河古稱衍水、大梁河、梁水。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名太子河。
據說戰國時期,"秦伐燕,燕王喜走保遼東",秦兵圍追甚迫,但由于燕太子丹對軍隊的指揮很有***秦國也受到極大的損失,于是秦國便想出一計。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喜聽信其言,乃派人追殺太子于衍水,欲獻之秦。秦國得知后大喜,復進兵攻之。后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燕遂亡。后人為紀念太子河不畏強權,熱愛國家的高尚品德,遂改衍水為太子河。
關于太子河由來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