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記者許維娜)預應力技術是重要的土木工程性能再提升技術,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首都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FAST、華龍一號核電安全殼等國家名片工程中均采用了預應力技術。
據了解,我國已建成近80億平方米各類預應力建筑、96萬座預應力公路橋和3.8萬公里預應力鐵路橋。有業界人士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中國未來的綠色能源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將進一步推動預應力技術在土木工程各領域的推廣應用。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外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土木工程與工程建設業已迎來全新挑戰。”在“2022中國預應力技術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全國預應力結構理論與工程應用學術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岳清瑞介紹,要直面預應力結構面臨的結構抗震和抗連續倒塌等傳統技術深化、結構耐久性提升等長效安全服役、川藏高寒地區、跨氣候帶長輸管線預應力等新場景應用、碳纖維復材、高性能鋼材等高性能材料與結構體系開發等諸多挑戰,共同推動我國預應力技術進步和土木工程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表示,國家“雙碳”戰略對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安全、耐久的前提下節約工程建設材料是土木工程行業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而預應力結構能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聶建國分析稱,針對預應力技術體系,建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背景下其發展目標定位和需求進行梳理,提出預應力技術高效應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關注結構性能提升、新材料發展與全壽期安全可持續等技術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建新介紹了北京科技大學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及科技創新領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預應力技術是發揮高強、高性能鋼材及纖維復合材料作用的最佳途徑。
此外,同濟大學教授呂西林等15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做了學術報告,從預應力技術的基礎理論、服役安全、設計與評價技術、改造與加固提升技術、新材料應用、新體系研究等方面總結了在預應力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下一步預應力技術領域發展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