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分享蓽澄茄的功效與作用的相關知識,通過是也會對蓽澄茄的功效與作用圖片相關問題來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的話,希望大家別忘了關注下本站哈,接下來我們現在開始吧!
蓽澄茄,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干燥成熟果實。含揮發(fā)油及脂肪油。揮發(fā)油主要為檸檬的功效與作用醛、甲基庚烯酮及少量檸檬烯和芳樟醇。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郁滯、小便渾濁。
1.健胃消食
蓽澄茄辛能行氣,下氣消滯,健胃消食;故可用治食積腹脹。《開寶本草》曰:“蓽澄茄,主下氣消食,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2.散寒止痛
蓽澄茄散寒止痛,用于寒疝疼痛等癥,常配香附,烏藥,吳茱萸等同用。
3.溫中下氣
蓽澄茄溫中下氣,用于胃寒疼痛、胃寒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癥,有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之效,常與高良姜等配伍。如(丹溪心法四神丸)。
4.溫腎助陽
蓽澄茄溫腎助陽,可用治膀胱有寒之小便不利證。
山蒼子泡茶是可以喝
山蒼子茶是山蒼子的花,山蒼子花茶民間主要用于清熱解暑。其功效可以益肺養(yǎng)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是一種較好的保健茶。一般人都可以喝。
山蒼子又叫山雞椒,性味辛、微苦,有香氣,無毒,枝、葉均具有芳香味。
根皮及葉可供藥用,山蒼子具有溫腎健胃,行氣散結的功效,山蒼子用于治療胃痛嘔結等癥。
主治:癰疽腫痛;乳癰;蛇蟲咬傷;外傷出血;腳腫;慢性氣管炎
擴展資料:
山蒼子在醫(yī)藥上應用:
夏秋時節(jié),當山蒼子果實成熟后即可采集,去枝葉,曬干,作蓽澄茄入藥。
山蒼子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呃逆嘔吐、脘腹疼痛等癥,也可用于寒疝腹痛、寒癥小便不利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混濁,還可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消化不良等癥。
山蒼子油合成高級香料:
山蒼子油的主要成分是檸檬醛,是芳香植物精油中檸檬醛含量較高的一種。
檸檬醛與丙酮在堿作用下縮合生成假性紫羅蘭酮,再經催化環(huán)化則可得到紫羅蘭酮,紫羅蘭酮在工業(yè)上廣泛用于合成維生素E。
山蒼子油是食品良好的增香劑與防腐劑:
精制的山蒼子油具有新鮮檸檬果香味,可直接用于糖果糕點、口香糖、冰淇淋、飲料、醬類調味品、調味油及焙烤食品等的調味增香。
研究表明,山蒼子油對黃曲霉、桔青霉、總狀毛霉、米根霉等多種霉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經研究,發(fā)現山蒼子油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優(yōu)于姜油和肉桂油。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山蒼子(樟目樟科植物)
藥理作用1、抑菌:山蒼子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用。
2、體外山蒼子水浸液可殺滅絲蟲幼蟲,對血吸蟲有抑***用。
3、山蒼子果實內含避蚊成分,40%山蒼子油涂搽后8小時避蚊效果達94%以上,40%山蒼子酊甘油涂搽后6小時內亦有類似效果。
4、山蒼子揮發(fā)油給小鼠灌胃,有祛痰作用。
性味辛、味苦,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理氣止痛。根: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郁滯,小便渾濁。葉:外用治癰癤腫痛,乳腺炎,蟲蛇咬傷,預防蚊蟲叮咬。子:感冒頭痛,消化不良,胃痛。
用法用量根0.5~1兩;子:1~3錢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復方1、單純性消化不良:山蒼子2錢,茶葉1錢,雞矢藤3錢。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服。
2、風寒感冒:山蒼子根0.5~1兩,水煎服,紅糖為引。
3、胃痛(虛寒型):①山蒼子、香附各5錢,樟木子3錢。水煎服。②山蒼子根1兩,大棗5錢。水煎分2次早晚飯前服。
4、急性乳腺炎:鮮山蒼子葉適量與淘米水共搗,外敷患處。
5、行軍引起的腳腫:山蒼子葉、三加皮各5錢,仙茅4錢、薄荷、香附各1錢。上藥均用鮮品混合搗爛,加白酒適量調勻敷于患處,每日換藥1次。
備注1、市售畢澄茄即本種的干燥果實山蒼子。據報道,山蒼子在體外對血吸蟲有直接抑***用,用復方山蒼子(畢澄茄)丸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糞檢轉陰率達90%作用;又山蒼子治療阿米巴痢疾,癥狀消失較快,糞檢轉陰率達90%左右。
2、同屬植物中下列數種的果實在不同地區(qū)也有作山蒼子用者:
①木香子LItseacheniiLiou主要特征為枝條赤褐色,葉片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下面脈明顯,赤色,被長毛。生長在中山區(qū),分布于四川。
②木姜子LitseapungensHemsl.形態(tài)特征參閱木姜子項下。
③水蒼LItseaeno***aW.W.Smith主要特征為枝黃綠色,皮孔明顯。葉窄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下面有多數短毛。生于低山區(qū)疏林或林邊。分布于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
蓽澄茄[俗名]澄茄、毗陵茄子、畢澄茄、山雞椒、畢茄、野胡椒。[性味]性溫,味辛。[功效]溫暖脾腎,健胃消食,屬芳香開胃性調味品。[宜食]適宜食積氣脹,胃寒冷痛,反胃嘔吐,不思飲食,腸鳴腹瀉之人作為調料食用;也適宜阿米巴痢疾患者食用。有臨床報道單用蓽澄茄子研細放入空心膠囊內,每次1克,隔2小時1次,每日4次,連食3-5天。共治60例,僅4例無效。《本草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本草述鉤元》:“蓽澄茄,溫益脾胃,令人能食。”《本草撮要》:“蓽澄茄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姜治寒呃。”[忌食]對陰虛火旺之人忌食;干燥綜合征,結核病,糖尿病者忌食。《本經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fā)熱咳嗽禁用。”[按語]食用、中藥蓽澄茄實為兩個品種,一是胡椒科植物蓽澄茄的果實,二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前者主產于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后者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蓽澄茄的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蓽澄茄素、樹脂、蓽澄茄酸、脂肪油、淀粉、樹膠、色素、蓽澄茄腦、蓽澄茄內酯等。山雞椒則含揮發(fā)油、脂肪油,揮發(fā)油為檸檬酸、甲基庚烯酮,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英文名】FRUCTUSLITSEAE【別名】山蒼子、山雞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姜、木姜子[海南]【來源】本品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山雞椒Litseacubeba(Lour.)Pers.[L.citrataBlume],以果實(蓽澄茄)、根及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根、葉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干。【源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全體無毛,有強烈姜香。根圓錐形,灰白色。莖皮灰褐色,小枝細長,幼時被短毛。葉互生,葉柄長達1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灰綠色,幼時被毛,后無毛。春季先葉開淡黃色小花。果球形如黃豆大,香辣,成熟時黑色,基部有6齒狀宿存花被。【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根: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郁滯,小便渾濁。葉:外用治癰癤腫痛,乳腺炎,蟲蛇咬傷,預防蚊蟲叮咬。子:感冒頭痛,消化不良,胃痛。【用法用量】1.5~3g;子:1~3錢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貯藏】置陰涼干燥處。【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主要成分:果實含揮發(fā)油10~18%、蓽澄茄素2.5%、樹脂3%、蓽澄茄酸1.7%、脂肪油1.5%、淀粉1.8%、樹膠8%、色素7%。揮發(fā)油主成分為d-香檜烯約33%、d一蒈烯及1,4-桉葉素共約12%、d-松油醇11%及L-杜松油烯等。果實中尚含蓽澄茄內酯。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