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圣經講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圣經的解說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圣經》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出于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后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基督教的《圣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
《新約》一共27卷,《舊約全書》即猶太教的圣經,是基督教承自猶太教的,但《舊約全書》和《希伯來圣經》有所差異,書目的順序也不同。
重要性:
1、在新約中,六十多次被不同的作者引用,就連主耶穌也提到過多次創世記上的話。
2、圣經中一切真理的種子,都先種在這本書里,以后在后面諸書中發芽、生長并結實。
3、神在本書中藉著各種不同的名字把自己向人多方啟示出來,使我們可以由此得著許多寶貴的亮光。
4、本書就是論到天地的起初、萬物的起初、人的起初、罪惡的起初、救贖的起初、宗教的起初、兇殺的起初、文化的起初、家譜的起初、世人被滅的起初、國家的起初、巴比倫的起初、神呼召的起初、信心和應許的起初、以色列人的起初、選民下埃及的起初。
“愛的詩篇”--哥林多前書13章四至八節
基督徒的愛是一種品質,最好通過描述它的行為方式來定義。基督徒的愛是無私的代名詞,以原則為指導。以原則為指導的愛可能并不總是包括溫暖的親情;表現出這種愛的人這樣做是因為這樣做是正確的。保羅描述的上帝的愛結合了心靈的深情與運用上帝確立的正義標準的精神決心。
13:1-3?“我就算能說世人和天使的語言,卻沒有愛,也不過像吵鬧的鑼、刺耳的鈸。我就算能在上帝啟示下發言,明白一切神圣的秘密和所有的知識,還有十足的信心能夠移山,卻沒有愛,這也算不了什么。我就算變賣一切財物,讓人有食物吃,還舍身捐軀,以此自夸,卻沒有愛,這對我也毫無益處。”
吵鬧的鑼和刺耳的鈸發出刺耳難聽的聲音。沒有愛心的人就像一件刺耳的樂器,令人厭煩。沒有這樣的人怎能跟別人建立親密的友誼呢?沒有愛心的人無論做什么,也只是“庸才一個!”(圣經釋譯本)顯然,圣經清楚指出,我們表現愛心是至為重要的。自私、渴望炫耀自己、驕傲都能夠將愛心排擠出去,以致我們‘絲毫不能得益’。我們若以愛心為首要的動機,我們便會竭力抗拒這樣的傾向。
13:4?“愛,有耐心,又仁慈。愛,不嫉妒,不吹噓,不自大”。
“愛,有耐心,又仁慈”。上帝對不完美的人長久忍耐,和藹仁慈,因此我們也要這樣對待別人。就算別人做錯事,不顧我們的感受,甚至十分無禮,我們也該忍耐,繼續仁慈地對待他。仁慈的人會樂于助人,說話體貼。我們有愛心就會找機會以仁慈待人,向急需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愛,不嫉妒,不吹噓,不自大”。這樣的嫉妒是自私的,只會造成憎恨,而恨正是愛的反面。嫉妒可以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對別人的福分或成就感覺妒忌不滿。這樣的嫉妒對人的身體、感情、靈性都深具破壞力。每逢別人因才干過人或成就斐然而贏得稱贊,我們有愛心就不會把這些稱贊視作對自己的冒犯。
不吹噓,不自大我們有愛心就不會賣弄自己的才干,夸耀自己的成就。人自夸很多時都不是刻意的,往往是由于對自己的成就或所擁有的東西感到躊躇滿志、樂不可支的緣故。自吹自擂的話能引起別人作不利的比較,只會叫人感到自卑和氣餒。況且,愛是“不自大”的,正如呂振中的譯本說,愛“不自吹自大”。我們有愛心就不會自視過高了。
13:5?“不做不規矩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輕易動怒,不計較別人造成的傷害”。
在原文里,“不做不規矩的事”的意思是,對人無禮、行事魯莽、行為不得體。另一方面,基督徒表現愛心,就會體貼和關心別人的感受。
愛不求自己的利益另一部譯本說,“愛不固執己見”。有愛心的人不會要人事事都照他的意思去做,仿佛他的見解總是對的。他也不會用滔滔雄辯游說觀點不同的人,要他們接受自己的看法。固執己見反映了人的傲氣。圣經說:“驕傲自大是失敗的開始”。(箴言16:18)我們要是真的愛別人,就會尊重他們的看法;只要做得到,就樂意讓步。這種樂于讓步的精神跟保羅的勸告一致:“每個人都要時常為別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哥林多前書10:24)
愛不輕易動怒,不計較別人造成的傷害?我們有愛心,就不會因為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輕易動怒。別人冒犯了我們,生氣是自然的反應。就算有充分的理由,有愛心的人也不會持續動怒。(以弗所書4:26,27)我們不會把別人傷害我們的話或冒犯我們的地方,像記賬般一一記下,永遠不忘。
13:6?“不因不義而歡喜,只因真理而高興。”
愛不因不義而歡喜另一部圣經譯本說:“愛……不因別人的罪而洋洋得意。”莫法特的譯本說:“愛永不因別人犯錯而高興。”我們有愛心,就不會以不義的事為樂,也不會把任何不道德的行為看作無傷大雅。要是有同工被誘犯了罪,吃盡苦頭,我們有什么反應呢?我們有愛心就不會洋洋得意,仿佛說:“好極了!他活該,自作自受!”(箴言17:5)然而,如果犯過的弟兄毅然改過自新,在靈性上康復過來,我們會為此歡欣鼓舞。
13:7?“愛,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
愛凡事包容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愛能“遮蓋一切”。(王國行間對照譯本)彼得前書4:8說:“愛能遮蓋許多罪。”許多時,信徒同工的過犯大都是很輕微的,我們顯出愛心,就能遮蓋一切了。
凡事相信莫法特的譯本說,愛“相信別人會盡力而為”。我們不該小題大做,動不動就懷疑信徒同工的動機。我們愛弟兄就會信任他們,總是從最好的一面去看他們。當然,這并不表示人有愛心就會容易受騙或天真幼稚。愛“凡事相信”的意思是:愛是不會吹毛求疵或胡亂猜疑的,也不會貿然認為或斷定別人動機不良。
愛“凡事希望”。愛使人寄望于耶和華的一切應許。(羅12:12;來3:6)人有愛心,就會希望其他基督徒凡事順利,希望信心軟弱的人能克服困難。
愛“凡事忍耐”。基督徒必須有愛,才能對耶和華上帝緊守忠義。無論魔鬼用什么***攻擊基督徒,考驗他們對上帝的忠誠,愛都使他們有力量忍耐到底,緊守忠義。
13:8“愛是永恒的”。愛是無窮無盡、永遠長存的。一旦有了新的知識和理解,人以往深信不疑的事就得修正。盼望的事一旦實現,希望也就改變了,新的取代了舊的。然而,愛卻是永恒的,有增無減,永不消退。
圣經里最經典的句子:
1、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2、拯救一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3、一個若贏得世界,卻失去自己的靈魂,即自己的良心,對他而言又有何用。
4、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
5、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6、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當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的。愛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
前半部分是講猶太人貪戀世界,和世上的錢財,把神的殿當作滿足個人私欲的場所。說明他們心里根本沒有神。“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
(馬太福音6:24和合本)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約翰一書2:15和合本)后半部分是講,耶穌要把一切屬物質的、舊的東西拆毀,釘到十字架上。比如人的罪、人的肉體和肉體的邪情私欲、舊約以及舊約的律法規條、人手所造的圣殿。
擴展資料:
這本書的真確性受到穆拉托里殘片及諸如伊里奈烏斯、波利卡普和帕皮亞斯等第二世紀的早期作家所支持。據優西比烏斯(約公元260-342年)所說,約翰一書的真確性從未受人質疑。
有些較古老的譯本在約翰一書5:7的結尾部分和5:8的開頭部分加上了以下一句話:“在天上……有父、道和圣神:這三位是合一的。在地上作見證的有三樣。”
(《圣經英王詹姆斯譯本》)可是,這節經文從沒有在任何早期的希臘文手抄本里出現過。因此這節經文可能是有些人為了支持三位一體的教義而杜撰的。大部分現代譯本,無論是天主教抑或是基督新教出版的,均沒有把這句話包括在圣經的正文中。
圣經是講的是搶劫學的道理,其實就是: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
膽敢說不字,上前揪腦袋;
死在荒郊外,管宰不管埋;
送上望鄉臺,永遠回不來。
在這里簡要介紹一下搶劫學理論吧,如下:
搶劫學理論對搶劫的定義是:用使其恐懼的***讓其付出。
在文明誕生后的數千年之間,人類社會逐漸演化出了三種主要的搶劫模式,分別是:1,打劫;2,劫掠;3,收保護費。簡單介紹如下:
打劫:在一定的場所使其恐懼,讓其付出。
劫掠:主動找到對方,使其恐懼讓其付出。
收保護費:使其生活在恐懼之中,讓其付出。
對比東西方文明,東方搶劫學重要文獻是宣揚“替天行道”的《水滸傳》,西方古代的搶劫學經典則是提出“上帝應許”“替你洗罪”的《圣經》(也就是《新舊約全書》)。
歷史文獻《水滸傳》的成集的方式和《新舊約全書》類似,都是長期的口頭流傳在加上編撰者的***,當然《水滸傳》晚得多,書中梁山好漢雖然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幟,但其對搶劫學理論的重視嚴重不夠,這群梁山好漢雖然有過上面三種搶劫的實踐,就是因為其無理論升華,導致其最后落敗。《圣經》則分兩個大部分:舊約講的早期的搶劫民族以色列人如何在依靠搶劫學的基本理論占領一個比較好的“上帝應許”迦南之地的過程,新約則是一部記錄和塑造了“替你洗罪”的耶穌和他的門徒通過強化懲罰部分而升華搶劫學理論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典籍。
之所以耶穌能有如此巨大的突破,源于耶穌在外修行的幾年中主要從事的是理論工作,有《舊約》的基礎理論指導,和其他理論由印度半島向中東傳播耶穌有所接觸,加上當時羅馬官府實力過于強大,從而使得耶穌不得不另尋出路,由此帶來了搶劫學的重大突破,最后使其事業獲得巨大的成功。
耶穌的成功主要在于結合搶劫的前兩種模式并在收保護費上面有重大的理論進展,這三種模式有機結合,形成1+1+1=∞即三位一體,這帶來了非常好的效益,加上其個人素質良好和擁有一個優秀久經考驗的團隊,并自行編寫了《新約》作為培訓教材,這足以使用其成為搶劫學界的千古一人。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膽敢說不字,上前揪腦袋。死在荒郊外,管宰不管埋。送上望鄉臺,永遠回不來。”——這便是基本的圣經原理。為再深化了解搶劫學理論,現對照《圣經》進行概述: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這對應圣經里說明了搶劫的正當性的部分。
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這對應圣經里說明了你要“付出”才能通過此路的部分。
膽敢說不字,上前揪腦袋:這對應圣經里講解了律法的部分。
死在荒郊外,管宰不管埋:這對應圣經里說明了不服從律法時肉體遭受的懲罰的部分。
送上望鄉臺,永遠回不來:這對應圣經里說明了不服從律法時精神上遭受的懲罰的部分。
《圣經》中的創世紀利未記啟示錄等部分很清晰的體現了搶劫學理論的主要原理,其它部分塑造或者說記錄了很多著名的搶劫學高手,并記錄了他們之間相互交流、講解和實踐的一些內容。
正是因為耶穌的發展,搶劫學發展到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境界,不在是靠動刀兵來進行恐嚇,而是利用了人類最底層的恐懼即不間斷的遭受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也就是永陷地獄而提高搶劫成功率的偉大成就,耶穌充分動用了自己對搶劫學理論的發展,甚至潛伏在被搶劫者中用苦肉計大大深化了這種恐懼,使搶劫成功率有幾個量級的增長。
當然耶穌的成功是站立在前人工作基礎之上,比如說婆羅門和佛教,早期的理論對所有權的要求不夠大膽,后期***則對該項理論有所完善但是過于緊繃導致生產力水平不高,現在這些理論依然有效并能自成體系,獲得了比較好的效益。
由此可以說西人在近代的成功源于耶穌在搶劫學理論上的重大發展,這也是東方文明在近代落后的原因,到了現代西方的搶劫學同仁又提出了普世價值論,這是在國家層面上的重要進展,但由于該項理論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可能在將來引起引發爭鳴。
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教徒們總是說:“XX保佑你!”
【賽六1 年代小注】
一般認為烏西雅死于主前七三九年,是個歷史轉折點。七四○至七三八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首度西進。嚴重的軍事威脅自此開始,最后導致北國以色列滅亡,首都撒瑪利亞。
大祭司的袍子邊幅裝飾華麗出眾(見:出二十八31~35注釋),以及其他眾多南北兩國城市被毀,也有大批人口被放逐。亞述正蠢蠢欲動,建立稱霸古代近東一個世紀之久的帝國。有關烏西雅的統治?全世界都要淪為亞述軍隊的掠物嗎,看來只是時間的問題,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
那寶座,在一旁的天使,乃是護衛寶座,不使褻慢和污穢不潔的人親近寶座。且用以手取火炭煉煉潔凈上帝所要使用的人,使之罪孽除去,罪得赦免。如此解說,猶太人歷世相傳以此種靈物為天使之一也。然在圣經注釋家謂此靈物未必是天使,乃是一種表像而已。——李道生《舊約圣經問題總解(上)》
【賽六3】「彼此呼喊說:“圣哉!圣哉!圣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
「圣哉,圣哉,圣哉」上帝寶座周圍的天使深深體會到他完全圣潔的品性。約翰所看見在寶座周圍的活物也喊著說:“圣哉、圣哉、圣哉,主上帝”(啟四8)。
上帝設法在以賽亞的心中加深有關他圣潔的印象,使先知可以不斷地把他的這種品性教導他的同胞,從而鼓勵他們放棄自己的罪惡,并追求圣潔。死海古卷1QIsa(見卷一第31頁;卷四第86頁)沒有“說”字,“圣哉”只用了兩次“圣哉”。
「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參賽四十5。人一旦認識到上帝的榮耀和圣潔,就會在他面前謙卑。當“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的時候(賽六十2),以賽亞展望上帝的榮光充滿全地的日子。
【賽六4】「因呼喊者的聲音,門坎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云。」
「門坎的根基」直譯是“門坎的樞軸”,即用來安放門扇的底座。圣殿的根基似乎因上帝的聲音而震撼。
「煙云」焚香時的煙云,反映上帝的榮光。參出十九18,西奈山上布滿煙云,且有大地震;參啟十五8,因上帝的榮耀,殿里充滿了煙。
【賽六4 撒拉弗呼叫的效應】在亞喀得文獻以及阿摩司書九1,柱頂門坎搖動是摧毀的開始。若是如此,煙云就是摧毀過程引起的結果。
不過,撒拉弗的呼叫很難視為大難臨頭的警告(神的圣潔打折扣的下場)。將煙云與震動視為神顯現隨之而來的現象比較恰當。煙云這個原文字也出現于四章5節。──《舊約圣經背景注釋》
【賽六5】「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
「我眼見」這個有關上帝圣潔和榮耀的異象,使以賽亞體會到人的罪孽和不配。他仰望上帝,再審視自己,就認識到自己與永恒之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以色列圣者”(賽五24)面前,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摩西來到上帝面前時,蒙上了自己的臉(出三6)。約伯也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十二6)。
【賽六6】「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里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
「壇」就是金香壇(見出卅1-5注釋),主要用于祈禱(見出卅6-8注釋)。約翰看見真心悔改之罪人的祈禱,摻著香呈到施恩的寶座前(啟八3,4)。
【賽六7】「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
壇上取下來的炭代表上帝的恩典潔凈人心的能力,也象征品格的改變。此后,以賽亞對于同胞的最大愿望之一,就是讓他們也經歷潔凈和改變。我們今日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上帝之壇圣潔的火沾在嘴唇上。
【賽六7 潔凈嘴唇】美索不達米亞的儀式中,常見以潔凈嘴唇代表潔凈整個人。特別是神職人員,這是必經的過程,然后才能到神的面前,報導自己所目睹的。──《舊約圣經背景注釋》
【賽六7 除掉】這個字的翻譯一直有不少困難(有的譯本作「赦免」)。有關禮儀觀念,請參:利未記一4注釋。同樣的動詞出現于亞喀得禮儀文學,指的是「清除」禮儀上的不潔,并且特別用在潔凈嘴巴的禮儀。有一個古老的巴比倫禱告,問卜的人以松香擦嘴,準備出現于眾神會議當中。
巴比倫吟誦經文里,常見火作為潔凈的工具。有一系列經文即以Shurpu(「燃燒」)為題,主要內容就是除去禮儀上的不潔與越界。──《舊約圣經背景注釋》
【賽六8】「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里,請差遣我!”」
以賽亞立時回應。像保羅一樣,以賽亞對以色列的最大愿望就是使他們得救(見羅十1)。他知道懲罰很快就會臨到犯罪的人,深望他們放棄自己的罪。此后,以賽亞人生的使命之一,就是向以色列傳達上帝警告和希望的信息,使他們能領會上帝的慈愛和圣潔,從而得救。
【賽六8】神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不是神沒有意思去傳福音,不是神沒有意思去拯救人,乃是因為神沒有得著人為他使用。許多人給虛榮、享受、家庭、安逸占有了,這些人只顧自己的事,對神的工作沒有心。許多人不得救,不是神不要救,乃是你不和神合作。
每一個弟兄姊妹,若是都愿意和神合作,神所救的人,就不是我們能計算的了。神的工作所以不能出去,乃是因為神沒有得著人。神必須得著你,神才能作他所要作的工。
【賽六8 我們】天上的寶座四圍環繞著天庭眾員,是我們很熟悉的形容,從烏加列文獻就已常見(多見于《凱雷特史詩》),不過迦南人的天庭是眾多神祇構成的。類似的例子也見于十世紀貝布羅斯的葉希米珥克王的建筑物銘文,以及在卡拉特珀的阿齊塔瓦達王的石碑。
亞喀得文的《埃努瑪埃利什》記道,是眾神會集,指定瑪爾杜克為他們的首領。這個會議由五十名神祇組成,其中七名是決策核心。在以色列的信仰,天使或靈體(即神的眾子或天軍)取代了眾神。──《舊約圣經背景注釋》
【賽六9】「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賽六9~10 先知的角色】形容眼睛與耳朵沒有發揮當有的功能,以及心地剛硬發沉的筆法,與其他講到病癥的經文,或是恐懼的狀況,頗為符合。在撒母耳記上二十五章,拿八就是患了癱瘓、中風,或是心臟病,他的心就變得跟石頭一樣。
有一首巴比倫智慧贊歌提及,有個受苦的人形容自己因恐懼而引起的癱瘓,致使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我們很難斷定,以賽亞信息里的癱瘓是出于靈性毛病,還是出于恐懼。先知的角色是不論聽者有無反應,都要傳遞信息。即使沒有反應,至少清楚證明了百姓的罪咎。──《舊約圣經背景注釋》
【125神何以恐怕百姓聽見、明白信息、回轉得醫治?賽六9~10】
答:神所賜下的信息,乃是關乎百姓要受嚴厲審判的事(11-13),他差遣先知以賽亞去,「他說:你要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見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里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9,10)這里是說百姓將要聽見,只會看見,卻不明白信息中所含的意思,因為他們厭棄神的訓誨(五24),為罪中不潔之民,以至他們的耳目發沉昏迷,心里蒙昧無知。
由此可見,神原來并沒有恐怕他們罪人悔改得醫治,得蒙拯救之意(賽一18-20,五九l,提前二4)乃是神的鑒察,深知他們心里剛硬,出于他們自己的存心,惟恐自己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里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換一句話說,就是當時的百姓不愿意接受神啟示的話語,拒絕和藐視神的救恩,因罪不肯回轉得救(參賽廿九13,五九2,卅15),所以災禍就要臨到他們了
(13)(參拙著新約圣經問題總解--上冊30題)。――李道生《舊約圣經問題總解》
【賽六10】「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里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以色列人的屬靈感官十分麻木,未能注意到上天最驚人的信息。他們的狀況與硬著心不聽上帝藉摩西所傳信息的法老一樣(見出四21注釋)。在以賽亞的時代,上帝沒有蒙蔽百姓的眼睛,使他們良心麻木。這種局面是他們拒絕上帝的警告而自己造成的。
每一次拒絕真理,都會使他們的心地更加剛硬,靈性更加遲鈍,直到最后無法感應屬靈的事。上帝不喜歡惡人死亡。他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離開犯罪的道路,能夠存活,不致死亡(結十八23-32;卅三11;提前二4;彼后三9)。
【賽六11】「我就說:“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他說:“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閑無人,地土極其荒涼。」
「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以賽亞所面對的,是一個悲慘的前景。他不相信上帝所描述的情形會長期延續。在不久的將來,百姓一定會認識和接受上帝救贖的信息。所以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直到城邑」上帝給以賽亞凄涼的回答是,這種局面會延續到猶大的完全毀滅。沒有悔改和幸存的希望。只有余民能夠得救。為了那批忠心的人,以賽亞要宣布拯救的信息。但這個民族就整體而言,會拒絕轉離罪惡的途徑。這種拒絕會最后導致無法挽回的完全毀滅。城里將無人居住,土地將完全荒廢。
【賽六12】「并且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在這境內撇下的地土很多。」
「將人遷到遠方」預言將要被擄。先是在以賽亞的時代被亞述人,然后是經過一百年被巴比倫人,擄到異國他鄉。這是摩西在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以前早已預言的(利廿六33;申四26-28;廿八64)。因為上帝的應許是有條件的。
「撇下的地土很多」上帝本來希望鮮花盛開的土地,將變成一片荒野,無人居住,毀滅代替了繁榮。
【賽六13】「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像栗樹、橡樹,雖被砍伐,樹不子卻仍存留。這圣潔的種類在國中也是如此。”」
「十分之一」由于本節的一些細節不很清楚,翻譯和解釋就比較困難。直譯是:“但在她(即“土地”,見第12節)里面將有十分之一;她(“土地”或“十分之一”)還將(“存留”或“回來”);
她(“土地”或“十分之一”)將像篤耨香樹或橡樹被燒掉,在倒下時,有樹墩(留下)在她(“土地”或“十分之一”)里面(或“在他們[指篤耨香和橡樹]里面”);在她的樹墩有神圣的種子。”本節的基本含義是清楚的。
「樹墩子」可能指一種能夠提取樹脂的篤耨香樹。這種樹可能被剝光樹皮,只剩下樹墩。但樹墩里會長出新樹來。所以這是鼓勵和希望的信息。以賽亞的工作不是完全徒然的。最后將有一批余民得救。
「圣潔的種類」在“樹墩”里還保留著生命,最終將出苗長成一棵新樹。《舊約》經常用樹來比喻上帝的子民(見賽六十五22;耶十七8;參但四14,23)。從這“圣潔的種類”里,將興起一個光榮的新以色列。
圣經講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圣經的解說、圣經講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