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大健康
不再賺大錢的新冠疫苗,是一個推動中國疫苗產業迭代的契機
文/趙天宇
“創新新冠疫苗在今時今日,像是一個最敏感的風向標,它集中反映了產業上創新與傳統的矛盾。”2022年8月30日上午交易時段,一位持有康希諾(688185.SH)的投資者感慨道。
當日,盡管康希諾已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仍有盈利,股價卻跌至歷史最低點,截至收盤每股128.7元,市值207億元,較一年前近800億元的市值跌去大半。
康希諾在財報中坦言,上半年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增長放緩,疫苗需求減少。這間研發驅動型公司,2021年為中國市場提供一款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今年上半年,新冠mRNA疫苗也進入臨床II期試驗階段,產品布局還有預防埃博拉病毒病、腦膜炎、肺炎、百白破、結核病、帶狀皰疹等12個適應癥的共17種創新疫苗。
然而,資本市場似乎不買賬。
在港股,康希諾生物(6185.HK)股價歷經起伏,目前與2019年12月中旬持平,可彼時還沒有發生大規模新冠疫情,康希諾手握的疫苗品種比今日還少。
“無論你押寶的是mRNA、腺病毒,還是重組蛋白,在我看來價值觀都應傾向于創新、科學與***?!鄙鲜鐾顿Y者說。
產業界的共識是,目前中國創新疫苗相對比較稀缺,呼喚更多的新品,但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投入。
新冠疫苗不賺錢了,但研發還在繼續
8月28日晚間,康希諾發布2022年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同比降69.45%;歸母凈利潤1223.8萬元,同比降98.69%。
康希諾的歸母扣非凈利潤,由盈轉虧,虧損了5676.9萬元,主要由于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增長放緩,疫苗需求減少,疫苗產品價格調整,以及存在減值跡象的新冠疫苗相關存貨計提跌價所致。
康希諾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占據的國內市場份額不算低。從2021年開始接種,到2022年2月后,又作為序貫加強免疫接種得以使用,也就是接種過兩針滅活疫苗的人群,還可以選擇康希諾疫苗作為加強免疫針。
在新冠疫苗上,康希諾嘗過甜頭。2021年康希諾的凈利潤達到19.14億元,而且新冠疫苗上市也令其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化團隊,今年上半年銷售人員進一步增加,持續推廣疫苗。
康希諾也清晰地認識到,未來疫苗接種的推進難度將會加大,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的增速將逐漸放緩。同時,隨著更多新冠疫苗產品的上市,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未來供應價格可能會呈現下降趨勢。
新冠疫苗公司都感受到類似的情形??堤┥铮?00601.SZ)在2022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億元,同比下降64.19%,其主要原因是計提了新冠疫苗的資產減值準備。
跨國藥企阿斯利康甚至要徹底放棄新冠疫苗。其首席執行官蘇博科(PascalSoriot)近日表示,長遠來看,公司可能不會繼續新冠疫苗業務。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新冠疫苗貢獻營收16億美元。
不過,康希諾還是在上海臨港建起mRNA產業化基地,目前首期規劃產能為1億劑。
企業在新冠疫苗上持續投入,是要在技術上尋求更新換代。如康希諾在研的吸入用新冠疫苗,目前已完成臨床I/II期試驗,開展序貫免疫臨床試驗,并推進了緊急使用的申請。
而且,至今中國在使用的七款新冠疫苗中,無一款mRNA疫苗,這被視作一個契機,吸引多家企業連番投入,開發新技術。
8月23日石藥集團(1093.HK)披露,其開發的新冠mRNA疫苗已完成一項序貫加強免疫的臨床研究:在滅活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的基礎上,成年人作為加強針接種,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達到預期;后續將推進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力爭盡快上市。
《財經·大健康》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近十家企業在研mRNA新冠疫苗。進度最快的是沃森生物(300142.SZ)、艾博生物、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合作的疫苗,此款疫苗III期臨床研究階段現場工作已基本結束,正在進行數據整理等工作;復星醫藥(600196.SH)與德國公司BioNTech合作的疫苗,II期臨床試驗完成;艾美疫苗8月公布了新冠疫苗的Ⅱ期臨床數據。
可以說,新冠疫苗是一個契機,推動中國疫苗產業更新換代,升級到2.0版本。
***的錢,更難賺
新冠疫苗不再能為企業賺大錢,但其引發的這場聲勢浩大的全民免費接種,對疫苗的普及和推廣意義重大。
國聯證券分析2022年上半年疫苗行業寫道,未來隨著新冠疫情后人們接種意識的提升,其認為,常規疫苗的增長有望恢復。
截至2022年8月29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過34億劑次。這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接種,但不屬于免疫規劃范疇內的疫苗。
不少券商在分析中國疫苗市場時,會拿掉新冠疫苗的部分,理由是特殊事件,不能反映疫苗行業常態。
在中國,人們接種的疫苗分為兩個大類:一免疫規劃疫苗,即***規定的必須接種的疫苗,也稱為一類疫苗,由***付費,比如乙肝疫苗、麻腮風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二非免疫規劃疫苗,也就是二類疫苗,人們自愿接種、自己支付的疫苗,比如帶狀皰疹疫苗、HPV疫苗等。
截至2022年6月,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已達到15種,覆蓋人群以0-6歲兒童為主。
一位參與研究《疫苗管理法》的***人士分析,免疫規劃疫苗總體上可以說是“無利可圖”。但無可否認,免疫規劃帶動了疫苗企業的發展。
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由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等,組織集中招標或者統一談判價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統一采購。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全面實施擴大免疫規劃,同時國家對疫苗產業準入的行政管制開始放松,民營企業紛紛涉足疫苗領域,外企也逐漸進入中國,疫苗市場經濟時代開啟序幕。
截至目前,中國的免疫規劃疫苗生產商仍以國企為主,非免疫規劃疫苗中,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占據更高份額。上述***人士在2019年曾告訴《財經》記者,中國的疫苗本身確實總體質量有保障,但由于種種原因,它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中國很多疫苗是發達國家疫苗“祖父級”的產品。
國內的疫苗技術很久沒有更新換代,“祖父級”產品和國際上最新的產品在工藝上、在標準上都有一些差別。
業內將這一現象部分歸因于,中國的免疫規劃體系投入不足。據上述***人士測算這個領域的資金投入規模應該在40億元左右。
2022年,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在6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央財政安排投入免疫規劃的資金每年已超過40億元。
一位國家疾控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疫情前后相比,國家投入到免疫規劃上的資金,總體上一樣。
新冠疫苗屬于特例,盡管不在免疫規劃內,個人接種也免費,資金是由財政和醫保共同承擔。這比起10年前甲流疫苗一事,讓生產企業多了一份安心?!敦斀洝酚浾咴?011年初做過一個調查,十家甲流疫苗生產企業被地方***欠款總和超過7億元。
這一欠款源自2009年3月起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6個月后,九家國內疫苗企業先后獲得批準文號,并開始批量生產甲流疫苗。工信部也陸續向這些企業下達甲流疫苗生產計劃。承擔這款疫苗接種費用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
然而,一年多后,至2011年1月,華蘭生物、科興生物、天壇生物、天元生物、長生生物等五家企業,被山東、云南、江蘇等省***拖欠疫苗款約為6.56億元。
在分析當前的業務模式時,一些疫苗企業無法忽視***訂單潛在的風險。
科興控股(SVA.O)在美股的2021年年報中坦言,其向疾控系統出售疫苗,這使得公司面臨與***開展業務所帶來的的各種風險:例如,***對公司產品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可能會受到預算周期、公共資金可用性及政策變化的影響;公司的***客戶減少資金、延遲付款或單方面要求更改合同條款,可能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加劇現有收入的季節性變化,并使得公司難以分配資源或預測對產品的需求。
上述公司坦言,更重要的是,其對***的采購決策幾乎沒有控制權,且簽訂合同采購產品的***機構可能會減少或取消訂單,或要求對合同進行價格調整或其他更改。
即便是購買產品的***機構人員的一次變動,就可能會帶來政策或預算安排的變更,從而導致采購承諾的變更、延遲或取消。
對企業而言,免疫規劃內的疫苗,價格還是太低,“企業承擔起免疫規劃的任務,難言創新動力,至今使用的不乏多年前的生產工藝。”一位前藥監系統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此次新冠疫苗接種,目前看運轉還順暢。2022年4月2日《財經》記者從國家醫保局獲悉,當時中國已接種32億劑次新冠疫苗,新冠疫苗費用為1200余億元。
疫苗升級換代很有必要
不少從業者承認,國際疫苗技術已經從2.0版向上夠,國內還停留在1.0級。他們愿意努力追趕。
康希諾在半年報里提到,從簡單的滅活或減毒苗到基因工程重組產品,更高水平的培養基、更少的引起毒副作用的物質殘留、更高水平的佐劑等技術進步,會使得國產疫苗的競爭力不斷提升,有望縮小國產疫苗和國際疫苗的技術差距。
整體而言,新冠疫情暴發后,中國的疫苗行業已有不少增色。
中國企業參與到了全球的新冠疫苗研發競賽中,其中不乏新型疫苗技術,在新冠疫苗極速審批和多方合作的研發模式下,企業有了快速實現技術升級的良機,長期而言與國際巨頭之間的差異在縮減。
隨著莫德納(Moderna)、拜恩泰克(BioNTech)等新興公司異軍突起,之前僅經過有限的臨床驗證的一些新技術快速成長被新冠疫情迅速催熟,全球疫苗市場也由此進入一個增長爆發期,行業競爭明顯加劇。
2022年7月,德國公司CureVac將競爭對手德國拜恩泰克公司告上法庭,指控BioNTech盜用專利,例如mRNA分子的培育等。拜恩泰克同美國輝瑞一道最早獲批高效的mRNA技術新冠疫苗。
現在,CureVac計劃同其英國合作伙伴葛蘭素史克在第二代新冠疫苗的研發中占據領先地位,并已于3月開始了臨床試驗。
8月26日,莫德納起訴輝瑞和拜恩泰克,指控后兩者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侵犯莫德納mRNA技術專利。莫德納首席執行官斯特凡納·邦塞爾在一份聲明中說,新冠疫情暴發以前,莫德納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mRNA技術,提起訴訟是為保護公司科技創新。
接踵而來的訴訟,從一個層面也展示出2.0技術玩家的競爭激烈程度。
目前疫苗的開發會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技術平臺,如mRNA、病毒載體等。未來,制藥公司可能會利用這些新的能力開發新冠以外的疫苗和藥物。此外,新疫苗平臺可能還會在傳染病以外的領域發揮作用,一些癌癥疫苗已經進入了臨床開發階段,如晚期黑色素瘤疫苗。
康希諾認為,目前重磅創新疫苗是全球疫苗市場規??焖僭鲩L的主要驅動力,市場份額呈現向重磅疫苗不斷集中的趨勢。
與海外市場相比,中國疫苗產業目前集中度較低,疫苗生產企業數量較多,但整體在技術研發實力,綜合技術平臺與創新產品管線等方面尚需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尤其是規模小、產品少的企業,值此技術迭代之際,生存壓力更大,行業整合將進一步加劇,規模效應逐漸凸顯。
上述前藥監系統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整體而言,中國疫苗如何進一步提高有效性、安全性,答案就在于疫苗要升級換代。
“在經濟上得準備著,現在花三四十億元就能解決的事(指免疫規劃資金),一定要考慮到將來采取新工藝的話,疫苗更先進、更可控、更穩定,可能就要再多花幾個三四十億元——但是,這是很有必要的?!鄙鲜銮八幈O系統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