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樟子松樹的形態特征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樟子松樹的形態特征有哪些品種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樟子松是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大樹樹皮厚,樹干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深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脫落,上部樹皮及枝皮黃色至褐黃色,內側金黃色,裂成薄片脫落;枝斜展或平展,幼樹樹冠尖塔形,老則呈圓頂或平頂,樹冠稀疏;一年生枝淡黃褐色,無毛,二、三年生長呈灰褐色;冬芽褐色或淡黃褐色,長卵圓形,有樹脂。
針葉2針一束,硬直,常扭曲,長4-9厘米,很少達12厘米,徑1.5-2毫米,先端尖,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微扁,皮下層細胞單層,維管束鞘呈橫繭狀,二維管束距離較遠,樹脂道6-11個,邊生;葉鞘基部宿存,黑褐色。
雄球花圓柱狀卵圓形,長5-10毫米,聚生新枝下部,長約3-6厘米;雌球花有短梗,淡紫褐色,當年生小球果長約1厘米,下垂。
球果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3-6厘米,徑2-3厘米,成熟前綠色,熟時淡褐灰色,熟后開始脫落;中部種鱗的鱗盾多呈斜方形,縱脊橫脊顯著,肥厚隆起,多反曲,鱗臍呈瘤狀突起,有易脫落的短刺。
種子黑褐色,長卵圓形或倒卵圓形,微扁,長4.5-5.5毫米,連翅長1.1-1.5厘米;子葉6-7枚,長1.3-2.4厘米;初生葉條形,長1.8-2.4厘米,上面有凹槽,邊緣有較密的細鋸齒,葉面上亦有疏生齒毛。花期5-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樟子松的雌球花、球果種鱗的形狀、小枝的色澤以及針葉的質地與歐洲赤松都相似,惟老樹樹干下部的樹皮較厚,深縱裂,灰褐色或黑褐色,上部樹皮黃色至褐黃色,裂成薄塊片脫落;針葉長短變異頗大,最長可達12厘米,徑1.5-2毫米,冬芽淡褐黃色等形態特征與歐洲赤松不同。樟子松的樹形因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生于大興安嶺山區的樹木樹冠成尖塔形,樹干端直高大;生于海拉爾以西與以南砂丘地區的樹木,則樹冠平頂,樹干較短。這兩種類型是否需要劃分,有待進一步研究。
1、科屬不同
紅松為裸子植物,常綠喬木,高可達40米。小枝密生褐色柔毛。葉5針一束,粗硬,樹脂道3個,葉鞘早落。
樟子松為常綠喬木,高15-25米,最高達30米,樹冠橢圓形或圓錐形。
2、產地不同
紅松的球果卵狀圓錐形,種鱗先端鈍,向外反曲,成熟時種子不脫落。種子大,長1.2~1.6厘米,無翅。產于中國東北長白山到小興安嶺,常同魚鱗松、紅皮云杉組成混交林。
樟子松產于中國黑龍江大興安嶺海拔400-900米山地及海拉爾以西、以南一帶砂丘地區。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林木生長較快,材質好,適應性強,可作東北大興安嶺山區及西部砂丘地區的造林樹種。
3、特點不同
紅松耐寒性強,喜微酸性土或中性土。木材輕軟、細致、紋理直、耐腐蝕性強,為建筑、橋梁、枕木、家具優良用材;樹皮可提取栲膠,樹干可采松脂;種子供食用或藥用,又可榨油供食用及工業用。為產地主要造林樹種,又為觀賞樹。
樟子松樹干挺直,3-4米以下的樹皮黑褐色,鱗狀深裂,葉2針一束,剛硬,常稍扭曲,先端尖。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圓形,黃色,聚生在當年生枝的下部;雌球花球形或卵圓形,紫褐色。球果長卵形。鱗盾呈斜方形,具縱脊橫脊,鱗臍呈瘤狀突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樟子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紅松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常綠喬木,高15-25米,最高達30米,樹冠橢圓形或圓錐形。樹干挺直,3-4米以下的樹皮黑褐色,鱗狀深裂,葉2針一束,剛硬,常稍扭曲,先端尖。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圓形,黃色,聚生在當年生枝的下部;雌球花球形或卵圓形,紫褐色。球果長卵形。鱗盾呈斜方形,具縱脊橫脊,鱗臍呈瘤狀突起。種子小,具黃色、棕色、黑褐色不一,種翅膜質。產于中國黑龍江大興安嶺海拔400-900米山地及海拉爾以西、以南一帶砂丘地區。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林木生長較快,材質好,適應性強,可作東北大興安嶺山區及西部砂丘地區的造林樹種。別????稱,海拉爾松、蒙古赤松、西伯利亞松、黑河赤松,
所有松樹的介紹
形態特征
常綠樹。絕大多數是高大喬木。高20~50米,最高可達75米(美國的糖松P.lambertiana)。極少數為灌木狀,如偃松(P.pumila)和地盤松(P.yunnanensisvar.py□maea)。較幼時的樹冠為金字塔形,樹枝多呈輪狀著生。幼苗出土、子葉展開以后,首先著生的為初生葉,單生,螺旋狀排列,線狀披針形,葉緣具齒。初生葉行使葉的功能1~3年后,才出現針葉,通常2、3、5枚成束,著生于短枝的頂端。每束針葉基部有葉鞘,早期脫落或宿存。葉肉組織中的樹脂道的位置在成年植株比較恒定,可分為外生、中生、內生3種類型。松樹針葉橫切面中可見1或2個維管束,特殊環境下可在雙維管束松樹中出現維管束合并的情況。球花單性,雌雄同株。球果由多數種鱗組成,成熟后木質化。種鱗的***增厚部分稱鱗盾,鱗盾先端的瘤狀突起稱鱗臍。有的樹種鱗臍具刺,有的無。球果成熟時種鱗張開,種子脫落;但少數樹種種鱗則長期保持關閉狀態。每個種鱗具種子2粒,種子上部具一長翅,少數具短翅或無翅。
紅松(P.koraiensis)小枝密生黃褐色或紅褐色柔毛。球果長9~14厘米,成熟后種鱗不張開或微張開。種子不脫落,無翅(圖1紅松)。是中國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的主要成林樹種。在中國的西北界為愛輝至北安一線,西南界為丹東至本溪一線。由中國向東北還伸展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以東蘇聯遠東南部沿海地區,向南分布到朝鮮和日本的本州中部、四國山地。新疆五針松(P.sibirica)形態與紅松相似,主要特點是小枝具淡黃色毛;球果長5~8厘米;種鱗先端圓,內曲。在中國分布于新疆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卡納斯河和霍姆河流域,垂直分布于海拔1600~2350米范圍,常與新疆落葉松混生。蘇聯歐洲部分東北部和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華山松(P.armandii)小枝綠色或灰綠色,無毛。球果長10~22厘米,成熟后種鱗張開,種子脫落。在中國產的五針松中以它的分布范圍最廣,其分布區屬于中國西部高原與東部平原或低山丘陵之間的過渡地區,也是高山寒性針葉林與低海拔落葉闊葉林(在北部)或常綠闊葉林(在南部)的過渡地帶。其垂直分布于海拔1000~3300米范圍,其分布下限常與二針松(如油松、馬尾松、云南松等)混生,較低海拔的干燥和高溫可能是它分布的限制因素。在臺灣中部以北、中央山脈阿里山、玉山等高山地區有華山松的變種——臺灣果松(P.armandiivar.mastersiana)。
白皮松(P.bun□eana)葉3針一束,鱗臍背生,有刺,是白皮松組的典型代表。樹皮灰綠色或灰白色,薄片脫落,種翅長5毫米,有關節,易脫落(圖2白皮松)。分布于山西(呂梁山、中條山、太行山)、河南西部、陜西泰嶺、甘肅南部、四川北部及湖北西部等地,垂直分布在海拔500~1800米地帶。在秦嶺山區、河南與山西交界處有純林。(見彩圖白皮松)油松(P.tabulaeformis)小枝淡黃褐色,無毛。葉2針一束,長10~15厘米。種鱗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主要分布區東到遼寧千山山脈,北抵大興安嶺南端黃崗梁、大青山、烏拉山、賀蘭山、哈□山、祁連山東部,南達邛崍山、秦嶺、伏牛山;山東中南部山地也有分布。垂直分布范圍在西部(青海東部)為海拔2000~2700米,東部為100~1500米。
赤松(P.densiflora)樹干上部樹皮紅褐色,薄片脫落;小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被白色。葉2針一束。球果成熟后呈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較薄,鱗盾平,通常具刺。分布于黑龍江東部、吉林長白山區、遼東中部至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半島。日本、朝鮮、蘇聯也有分布。
高山松(P.densata)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或2針、3針并存,長6~15厘米。球果卵圓形,長5~6厘米,徑約4厘米,成熟時暗栗褐色,種鱗張開,鱗盾肥厚隆起,鱗臍突起,多有明顯刺狀尖頭。分布于四川西部、***東部及云南西北部高山地區。在康定以西沿雅礱江兩岸及***東部海拔2600米向陽山坡上或河流兩岸組成單純
馬尾松(P.massoniana)針葉細柔,2針一束,長12~20厘米。球果卵圓形,長4~7厘米;鱗盾平或微隆起;鱗臍無刺。是中國分布最廣的松樹。水平分布北抵河南桐柏山、大別山、伏牛山南坡、陜西秦嶺南坡;南到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島、臺灣北部;西達貴州金沙、黔西、安順、黃果樹一線和四川青衣江、大相嶺一帶。垂直分布在長江下游為海拔700米以下,長江中游為1100~1200米以下,西部為1500米以下。
云南松(P.yunnanensis)葉3針一束,稀2針一束,長10~30厘米。種鱗鱗盾肥厚,鱗臍具短刺。云南松地理分布較廣,東至貴州西部的畢節、水城及廣西西部百色地區,北至四川西部的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西至***察隅,南抵云南文山及紅河、思茅、臨滄北部;其中以金沙江中游、南盤江中下游最集中。垂直分布在云南南部約為海拔1300米以上,滇西北部約在1800~3100米,四川為1000~3000米,貴州為1000~2000米,廣西為600~1600米。
樟子松(P.sylvestrisvar.mon□olica)為歐洲松的變種。樹皮黃色或褐色。葉2針一束,長4~9厘米,寬1.5~2毫米,扭曲。鱗盾淡綠褐色,長菱形,肥厚隆起,向后反卷,鱗臍凸起,有刺。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高原,小興安嶺愛輝縣的卡倫山和遜克縣的松樹溝也有少量。
黃山松(P.***ensis)葉2針一束,長7~13厘米,樹脂道3~7個,中生。球果卵圓形,長3~5厘米,幾乎無梗或具短梗;鱗盾稍肥厚隆起,鱗臍具短刺(圖3黃山松)。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臺灣等省的高山地帶。垂直分布范圍在浙江天目山和天臺山,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安徽大別山和黃山為600~2000米,江西廬山為1000~1500米,湖南衡山為海拔1000米,福建中部及西部山區,海拔1000~1500米,臺灣中央山脈為750~2800米,多形成純林。
南亞松(P.latteri)葉2針一束,長15~27厘米,樹脂道2個,中生于背面。球果長圓錐形,長5~10厘米。鱗盾肥厚隆起,橫脊明顯,鱗臍稍凹。分布于海南島、廣西南部海拔50~1200米丘陵臺地及山地。海南島白沙、屯昌山區有純林。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菲律賓也有分布。
除原產中國的松樹外,還有引種到中國并已成為某些地區的重要造林樹種,如原產日本的黑松(P.thun-ber□ii),目前廣泛栽培于中國遼東半島、山東、江蘇、浙江和臺灣等地。原產美國東南部的濕地松(P.elliottii)和火炬松(P.taeda),近年在中國長江以南發展很快。
產地分布
根據針葉中維管束的數目分為單維管束亞屬(針葉內具一條維管束)和雙維管束亞屬(葉內具兩條維管束)。全世界的松屬植物有80余種。中國有22種10變種,分屬于兩亞屬的4組,即五針松組,包括紅松、新疆五針松、偃松、華山松、大別山五針松(P.dabeshanensis)、海南五針松(P.fenzeliana)、臺灣五針松、喬松(P.□riffithii)、華南五針松(P.kwan□tun□ensis)和毛枝五針松(P.wan□ii);白皮松組,包括白皮松和***白皮松(P.□erardiana);長葉松組,包括***長葉松(P.roxbour□hii);油松組,包括赤松、興凱湖松(P.takahasii)、巴山松(P.henryi)、樟子松、高山松、長白松、油松、馬尾松、南亞松、黃山松、云南松和思茅松(P.kesiyavar.lan□bianensis)等。
生長習性
對氣候條件的要求由于原產地地理分布的差異,在原產中國的松樹中,樟子松、新疆五針松、偃松最耐寒,對熱量要求最低。紅松對熱量要求也較低。赤松、油松、白皮松、華山松、高山松、黃山松、巴山松為暖溫帶和亞熱帶高海拔地區樹種,對熱量要求中等。馬尾松、云南松、喬松和思茅松分布于更靠南的地區,要求較高的熱量。南亞松是熱帶松樹,對熱量的要求最高。對濕潤條件的要求,五針松一般高于二針松,但也因種而異。例如同為五針松的紅松和華山松,前者比后者要求更濕潤的條件;同為二針松的赤松和馬尾松對濕潤狀況的要求高于油松和云南松。這與地理分布上隨經度而發生的替代現象有關。
對土壤的要求松樹可以生長在各種不同的土壤上。因針葉灰分含量低,能忍耐貧瘠土壤,但以種在疏松肥沃土壤上的生產力高。濕潤地區的松樹大多適宜酸性土壤。而有些松樹,如白皮松和油松,則能適應含鈣量多和pH高的土壤。松樹根系有菌根菌共生。主要為外生菌根的菌絲體形成鞘,包圍著短的側根,有利于根系對水分和養料的吸收。因而誘發菌根發育對有些松樹造林的成敗至關重要。大多數松樹不能生長在鹽漬土上,因而不能靠近海濱生長。但是有些松樹如由日本引種到中國的黑松,具有較強的抗鹽能力。
耐陰性和樹種更替大多數松樹尤其是二針松是喜光樹種,耐陰性弱。其外形表現是樹冠稀疏,自然整枝高;生理上表現為補償點低;在成林特性上多為先鋒樹種。當原始林遭到破壞或火災后,它們很易發展起來而占據***空間。如中國南部地區常綠闊葉林破壞后,很易由馬尾松或云南松代替。但這些松林并不穩定的,當它們形成適當的森林環境后,又為一些比較耐陰的基本成林樹種的發生、發育創造條件,以致最后又被它們更替。另一些松樹在樹種更替中的地位相反。紅松闊葉林是中國溫帶濕潤地區的地帶性森林。紅松耐陰性較強,為基本成林樹種。原始紅松林被破壞或火燒以后,作為先鋒樹種出現的主要是山楊和樺樹等闊葉樹,而后才出現紅松,并由于紅松具有耐陰和長壽的特點,最后又恢復它的優勢地位。除了紅松與山楊、樺樹的互相更替外,還有蒙古櫟(柞樹)與紅松互相更替的現象。
抗旱性松樹具有旱生結構:葉狹窄,角質層發達,表面積與容積之比小,氣孔下陷,厚壁組織充分發育。在生理上,它們和中生的闊葉樹種相比,更能忍耐缺水而不受傷害。在生態上,松樹是旱生植物。在不同氣候區分布的各種松樹多半都能生長在多石的、土層淺薄的干旱生境。一般來說,二針松抗旱性比五針松強。過多的土壤水分對松樹生長不利。
繁殖
開花結實松樹有些種結實較早,5~6年即可有少量結實,15~20年時顯著增多(馬尾松、油松、云南松等);有些種結實很晚,如紅松在天然林條件下,要到80~140年才開始結實(但在人工林條件下,15~20年已開始結實)。大多數松樹結實有間隔性,每隔2~3年或更長的年度豐收一次。松樹雄球花位于新梢的基部,雌球花大多數見于主枝的軸端。球果成熟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少數熱帶松樹的雄球花和雌球花于冬末由芽中出現,大多數松樹的球花則于初春、春末或初夏由芽中出現。雄球花簇生,成熟前為綠色或黃至紅色,花粉脫落時為淺棕或棕色,成熟后不久即脫落。雌球花的出現緊接在雄球花以后,為綠色或紅紫色。傳粉時的雌球花近直立狀。傳粉后,鱗片閉合,球果開始緩慢的發育。約在傳粉后13個月以后的春季或初夏發生受精,繼而球果開始迅速生長,一般在第2年的夏末和秋季成熟,著球果成熟,它的顏色由綠、紫色逐漸轉變為黃色、淺褐色或暗褐色。大多數松樹球果成熟后不久鱗片即張開,種子迅速脫落(馬尾松、油松等);有少數松樹的鱗片張開和種子脫落過程要延續達幾個月之久。有些松樹,一部分或全部球果年內處于閉合狀態或在樹上不定期地張開。紅松球果大而重,成熟前后極易被風吹落。
生長發育松樹的生長過程因樹種而異。油松、馬尾松、云南松早期生長較快,但達到數量成熟期則較晚;它們在5年生以前,樹高和直徑生長較慢,5~20年為生長極盛期。天然林紅松在50年生前的胸徑生長緩慢,50~100年為胸徑生長旺盛時期,之后仍能維持較高速度,到200年以后才顯著降低;樹高生長旺盛時期在100年左右;材積數量成熟齡則在300年左右。在人工林中,紅松早期生長顯著加快,一般胸徑和樹高僅在10年前生長較慢,10~30年生長即達到旺盛時期。南亞松的生長過程和其他一些熱帶松樹一樣具叢草狀階段,發芽后至4年生,苗莖高生長非常緩慢,而粗生長快,形成的莖如胡蘿卜,針葉濃密如草叢,頂芽藏在葉叢中;經過叢草狀階段以后,高生長突然加快,每年可長80~130厘米。云南松幼時也具叢草狀階段。
林木變異性松樹是異花授粉植物,廣泛存在著個體之間、林分之間和種源(產地)之間的變異。可根據個體變異區分松樹類型。如中國河北遵化一帶傳統上將油松分為3種類型:紅皮松(油松),材質重而色重,樹脂較多;黃皮松(糠松),材質白,樹脂較少;千皮松(粗皮松),材質重,黃色。南方將馬尾松劃分為銅皮松(薄皮)和鐵皮松(厚皮)等。當代對松樹個體變異的研究仍然按照樹皮厚薄、顏色等劃分松樹類型(油松、馬尾松、樟子松、紅松等)。除樹皮特征外,樹冠的寬窄和稀密也常用作劃分類型的依據(馬尾松、油松)。廣泛進行的種源試驗表明,松樹普遍存在著地理變異,因此,可在同一種內劃分不同的生態型。松樹地理變異的研究,是種子區劃和選種工作的基礎。
觀賞應用
松樹除經濟用途外,由于其樹姿雄偉、蒼勁,樹體高大、長壽,還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它是中國很多風景區的重要景觀成分。如遼寧千山、山東泰山、江西廬山都以松樹景色而馳名。尤其是安徽的黃山,松、云、石號稱“三絕”,而以松為首。各地不少古松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密切聯系。如北京北海團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傳說曾被清乾隆封為“遮陰侯”;泰山“五大夫松”傳說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中國人民把松樹作為堅定、貞潔、長壽的象征。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戰勝困難的堅韌精神。
木材和其他產品按照結構特征和材性,一般將松樹分為軟木松和硬木松。軟木松(即單維管束亞屬)比較輕軟,紋理均勻,強度小,加工容易,早材至晚材漸變,少翅裂。硬木松(即雙維管束亞屬)比較重硬,紋理不均勻,強度較大,加工較難,早材至晚材急變,松脂含量高。但屬于軟木松中的海南五針松和華南五針松在強度和容重上接近于硬木松。松樹木材可供建筑、電桿、枕木、礦柱、橋梁、農具、器具、家具等多種用途。各種松木的纖維素含量約為50~60%,木質素為25~30%,為制漿造紙工業重要的原料之一。松樹也可用作薪炭材。
從松樹樹干割取松脂可以提取松香和松節油。松樹種子富含蛋白質和油脂,含油量多在30%以上,其中具食用價值的有20種,如產于中國的有紅松、偃松、華山松等。紅松的種子還可入藥,藥名“海松子”,是一種滋養強壯劑。松樹的樹皮、種皮富含單寧,可浸水提取栲膠。樹皮經粉碎后,與其他原料混合,加壓可制成硬纖維板。此外還可從松樹針葉中提取松針揮發油。針葉中含有較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脂肪、蛋白質以及鈣、磷等多種礦質元素,可加工成飼料添加劑,用來飼養家禽、家畜。利用松枝、松根在窯內進行不完全的燃燒,可制得松煙(見木材干餾),用于制造墨、油墨和黑色涂料。松枝和松根還是培養名貴藥材茯苓的原料。
養護與病蟲害
栽植造林栽植造林技術因苗木的種類而異。容器苗帶土坨,栽植過程中根系不易受損傷,因而成活率較高。造林技術也較簡單。裸根苗在起苗栽苗過程中,細小的活動根多半受損傷,其成活決定于根系的再生能力和環境條件,同時也要受苗木質量、年齡、栽植季節和栽植***諸因素的影響。移植苗由于根系發達、根莖比大,成活率一般高于原生苗。造林苗齡主要取決于樹種,紅松一般以2~3年生苗為宜,但在采伐跡地雜草繁茂地段,則以3~4年生苗為宜。華北地區油松雨季造林多用1.5年生苗,春季造林多用2年生苗或移植苗。馬尾松則用1年生苗甚至用秋季播種翌春出□的百日苗造林。一般以早春為適宜的造林季節,而在春旱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則可選擇多雨的7、8月造林。有穴植和縫植兩種栽植***,都要保持苗根濕潤,栽植時注意使根系舒展,覆土后踏實。對于受傷的和過長的側根栽前可適當修剪。在干旱地區造林可采取各種削弱地表蒸發的措施。苗木的配置,一般是每個栽植點栽1株,但也有叢植的,即每個栽植點栽2~4株。叢植對提高成活率和促進幼樹生長有利。松樹造林密度以每公頃4444株(株行距1.5×1.5米)為宜,也可采取每公頃3333株(株行距1.5×2.0米),甚至2500株(株行距2×2米)的。
松樹純林容易發生病蟲害和火災,生產力也低,因此不管采用栽植或直播造林,都要注意營造混交林。混交類型要經過長期試驗才能確定。在中國東北地區,常見的與紅松天然混交的樹種有紫椴、楓樺、魚鱗云杉、紅皮云杉、臭冷杉等。
病蟲害苗期最常見而嚴重發生的是猝倒病,癥狀有出土前的種子腐爛,以及出土后的頂腐、立枯、猝倒等類型。馬尾松苗期的松苗葉枯病有時也為害嚴重。葉部病害常見的有松針銹病、松落針病及馬尾松赤枯病。后兩種多發生在立地較差,土壤瘠薄,生長不良的林分。干部病害有皰銹病和五針松皰銹病,是世界重要的森林病害,在歐洲、北美曾毀掉大量五針松林;中國東北地區的紅松人工幼林也受害嚴重。馬尾松、黃山松在窩風、高濕、多櫟樹的林分,則有松瘤銹病發生;松根白腐病也頗為常見。
松毛蟲是松樹最主要的食葉害蟲,常造成極大的損失。松茸針毒蛾主要為害馬尾松與油松,在廣西常與馬尾松毛蟲混同發生,能猖獗成災。松針小卷蛾、大袋蛾等的幼蟲也為害嚴重。新松葉蜂在不同分布區間歇性成災。微紅梢斑螟幾乎遍布全國,是鉆蛀主梢的最主要害蟲,使側枝叢生或因更替主梢而樹干彎曲。松梢小卷蛾,也能使主梢受害枯萎。球果螟為害球果。針葉樹天牛和小蠹是鉆蛀為害枝、干的大害蟲,可使松樹成片死亡,但一般不侵害健康木。華山松大小蠹侵害健康的華山松,能猖獗成災。松十二齒小蠹、落葉松八齒小蠹和云杉八齒小蠹也能侵害健康木。松干蚧是一類刺吸為害枝干的毀滅性害蟲。防治時應貫徹適地適樹、合理混交、良好的撫育管理等以營林措施為主的原則,必要時可輔以藥劑防治。
回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