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虞姬墓出土開棺照片,以及虞姬墓是真墓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霸王別姬”是歷史上著名的愛情橋段,令后人無不為項羽和虞姬這一對末路鴛鴦而感到傷心落淚。可是您也許并不知道,在安徽省有一座靈璧縣,據說此地曾經出土過虞姬墓葬,但當人們看完挖出的虞姬陵墓一眼后,便又將其重新埋葬。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秦朝末年,隨著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秦國各地開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在諸多起義軍當中,尤屬項梁叔侄所帶領的楚軍最為強悍。項梁陣亡之后,其侄子項羽順利接手了楚軍的領導權,并在巨鹿之戰中大破章邯所領導的秦軍主力,自稱西楚霸王。
秦國正式滅亡之后,劉項之間便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大幕,在多次交戰之后,項羽最終被圍于垓下,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眼見突圍無望,在楚軍帳中的項羽,只能整日與愛妾虞姬飲酒澆愁,等待著最后時刻的來臨。虞姬又稱虞美人,其本人是名門閨秀,不僅姿色絕佳,并且能歌善舞、善解人意,深得項羽寵愛。虞姬知曉項羽的心性,深知他不可能向劉邦屈膝投降,故此在漢軍發起總攻之前,便與項羽深情的訣別,以寶劍橫于項上自刎而亡,演繹了一段凄婉動情的愛情故事。
自古以來,人們便對霸王別姬愛情故事傳唱不已,并為虞姬的紅顏薄命產生了無比憐惜之情。不過在史書之中,虞姬似乎只是歷史傳奇中的一個匆匆過客,書中內容對其記載較少,甚至連其本名、種族、出生地以及生卒時間,都未加詳細說明,只是如曇花一現般出現在項羽的人生之中。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在如此凄婉的嘆息中,虞姬緩緩地倒在項羽的懷中,并從此成為了一具冰冷的尸首。正是因為虞姬凄慘地殞命,以及其身世的神秘,致使后世一直在猜測虞姬埋骨地在哪里。
歷史上沒有將虞姬作為不祥之人看待。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說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無定論,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后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于"霸王別姬"的傳說。
文史記載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本名、種族、出生地、生卒時間、與項羽相識的時間、與項羽相識的過程最終結局全都沒有記載。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里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推測"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后人對其的稱呼,關于"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團。
楚漢相爭后期,項羽趨于敗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時,這位叱咤風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則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并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于《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期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認為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但仍待更多證據證實。
人物影響
成語
霸王別姬(bàwángbiéjī),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姬是指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四年的戰爭。最后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后自刎身亡。
人物爭議
正史未記載虞姬的出生地、墓地、民族等信息,以下均為民間流傳說法:
出生地
1、今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人
沭陽縣顏集鎮為虞姬故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史跡。沭陽,隸屬江蘇省直管縣,因位于沭河之陽而得名。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家譜》記載:虞后生時五鳳鳴于宅,異香聞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沭陽民間關于虞姬的傳說佳話也是頗多。據介紹,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后重游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并自注"相傳,虞故沭人也"。民國期間沭陽當地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后該廟在抗戰期間毀于戰火。
2、今江蘇蘇州常熟人
楚國滅亡后,項羽自幼便隨叔父逃亡至會稽郡吳縣(今蘇州),并后來在蘇州一帶率領江東子弟起義。項羽結識虞姬,虞姬為今江蘇蘇州常熟人,常熟別稱虞城,有虞山,今是著名的虞山風景區,虞姬即出生于常熟虞山腳下一個村舍--虞溪村里。
墓地
靈璧墓
靈璧城區東、宿泗公路南側,有一片終年常綠的樹林,樹林中有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靜穆凝重。這就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虞姬墓。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采用磚木結構,粉墻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梁畫棟,結構巧妙。
虞姬墓。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相傳虞姬性情溫柔,知書達禮,深得項羽喜愛。虞姬自刎后,項羽帶著她的尸體,向南馳走,不料漢兵追至,項羽無可奈何地丟下了虞姬的尸體。項羽突圍后,虞姬的尸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于"霸離鋪"東2.5公里處,后來這里出現的村莊就叫"虞姬村"。這即是虞姬墓的來源。
定遠墓
位于安徽定遠二龍鄉
虞姬墓之迷楚漢交兵,垓下之戰,項羽陷入“四面楚歌”之中演出了一場“霸王別姬”的悲劇。虞姬死葬在哪里?在歷史上就有過爭論:一說葬在靈璧東15里虞姬墓(見明《宿州志》)一說葬在定遠東南60里嗟虞墩(見明《和州志》)。民間相傳虞姬身首異葬,靈璧葬身,定遠葬頭。一個圍繞虞姬葬在靈璧還是葬在定遠的“虞姬墓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一致看法。文革期間,靈璧虞姬墓遭到嚴重破壞,冢土被削去大半,墓地和墓葬情況大部分暴露出來,現將當年筆者所見到的墓地和墓葬情況,實錄如下,愿為當前的“虞姬墓辨”提出一個形象的考據。一、棺是用4塊也可能是5塊(因挖出頭部后即接到上級指示不準挖掘,隨即覆土掩埋,尸身一下情況和足部是否有一塊石板堵頭尚不得而知)厚薄不一、長短不齊長約2米板湊合而成,棺呈三角形。邊長平均180公分,石板厚平均約30公分,現存在墓前的一塊長方形板,是棺的前堵板,棺內淤滿黃土,不見有被盜的痕跡。二、一只頭骨已成粉狀,它與身骨相連一口牙齒還粒粒可數。頭部殉品只有兩只鳳形耳飾還較為完整。因清出后未及清除泥土,即被哄搶而去,未能看到它是什么質地,藉此希望現在保存這付耳飾者能把它獻給國家,作為文物加以保護。三、在石棺北約3米處有一典型的漢式祭臺:一塊長約2.5米、寬約1米的青石板上,中間放一個腹部刻有漢紋,具有漢代風格的石質鼎式爐。四、在棺以北、以東和以西(以南未掘情況不知)約30米,還可見斷斷續續用漢磚砌成圍墻的墻基。現在,當地許多居民家中還保存有和墓地墻基同一模式的漢磚。在墓地四周還可見漢瓦的殘片,這說明墓葬四周在漢代就有圍墻或其他建筑物加以保護。綜合上述所見,可以證明:現在靈璧虞姬墓是這樣一座墓葬:死者是一位女性,孤身葬,身首相連。她死于漢代,安葬時因戰亂或其他特殊原因,未來得及置備棺材和冥器(漢時重厚葬,一般墓葬皆有或多或少冥器殉葬),只是臨時找來幾塊石板,湊合著遮體。安葬的不久,即在漢代人們就認為:這一位死者是值得尊敬或值得紀念的人物,于是在墓地建立一個祭祀(紀念)臺并建起圍墻或其他建筑物,以便保護墓地和接待到這里的游客。這說明靈璧這一墓葬,早在漢代就成為世人矚目之處。虞姬死于戰亂,她殉情自刎,令人擊節贊嘆,千古以來被視為巾幗英雄。從靈璧虞姬墓葬情況來看,它符合這一歷史事實有人說,虞姬死后,項羽難舍尸骨把她的尸體或首級帶到定遠安葬。這種說法難以成立,因為項羽在突圍前就感到虞姬是個包袱——“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不可能帶著一具尸體或首級突圍。揭開了靈璧虞姬墓之迷,再一次形象地證明虞姬葬在靈璧勿庸置疑。確認虞姬葬在靈璧的,在歷史上大有人在:唐詩人高適、北宋文豪蘇軾、南宋詩人范成大、明文豪馮夢龍、清書畫家鄭板橋等均到過靈璧虞姬墓地憑吊過虞姬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